APP下载

“中国英语”合理性探索

2017-01-24韩孟轩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归化异化

韩孟轩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中国英语”合理性探索

韩孟轩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语言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随着时代更迭与需求,中国英语应运而生,它是时代的产物。“中国英语”不同于陈旧错误的“中国式英语”,它体现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合理使用。中国英语的存在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和意义,符合用语习惯,有益于中国文化传播和世界文化交流。

归化 ;异化;中国英语;合理性

引言

世界各地的古人类,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各自的语言,分别隶属于各类的语言体系。语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相互之间由于交流和交往的需要,翻译活动也因此而不可或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文化与文化的碰撞、融合可见一斑。 翻译过程中可译性是基础,可译性是用一种可表达的符号向人们传递同样的意义。翻译过程中会用到一定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比较常用。例如“Like mushrooms after rain 雨后春笋”,译入时候需要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运用归化译法译为“雨后蘑菇”,虽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目的语读者难以接受。所以,一“mushrooms”(蘑菇)一“春笋”,意象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都用以比喻形容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一、归化异化与中国英语

(一)归化与异化

归化是把源语言本土化,最后归宿为目标语读者或译文读者,并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的含义。归化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回归于目的语读者,译者要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达到近乎原作者直接和读者对话的效果,译作就趋向于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实用性、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保留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和独立性,译者尽可能地不去打扰原作者,让读者尽量地向原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更多地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原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形式对原文的内容表情达意,即以目的语方的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在翻译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兼用,如果完全割裂分离,区分清楚用的是哪一种翻译策略是不现实的。所以在翻译原文本时候,使用哪一种策略多一些,就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言文化了,依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译文目的旨在让目的语读者心灵神会,那么自然多一些归化的翻译策略;如若旨在发扬源语言的特色风采,自然要保留源语言风格的原汁原味,而不用一味过多追求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了,那么就要更偏向异化的翻译策略。中国英语由字面意义可以看出,首先要突出中国特色,那么肯定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不然,若想让中国英语充分焕发生机,完全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不明智、不可取的,因为中国英语的产生就是为了能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完全闭门造车式的中国英语只能使中国人能看懂,这样就与中国英语的方向背道而驰了。

(二)中国英语的产生

中国英语的产生有诸多因素。第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更加掷地有声。中国的强大使世界瞩目,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中国的实力不可小觑。这一国际环境大背景推动了中国英语的出现。世人想要了解中国,中国也在走向世界。第二,语言本来就是用于人与人的交流,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人类的支撑。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国英语这个语言符号本也是没有的,说的人多了,用的人多了,中国英语也就应运而生。英语这类语言在中国的土地上,浇灌着中国文化,生长出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这类英语人们口口相传,说得多了逐渐就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第三,以翻译的角度谈及中国英语的存在。中国英语的产生与可译性息息相关。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译出时产生的一类语言符号,源语言为中文,目的语为英语。雅克布森说:“能指必然可感知,所指必然可翻译。”这种说法简练而明确。“可译性”指“可以用语言解释”,也是“可以用另一种符号再现”,或是“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可译”就是用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依然需要另外一个符号来解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像中国的平仄、韵律、虚词、押韵等的神韵都无法再现于英语之中,所以不可译性产生。“意义必须用符号来解释,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解释”,但中国特色文化是有意义的,也需要解释,但英语这一语言符号已经满足不了解释的需要,所以产生了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符号。它巧妙地化解了中国文化译出时候,“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看着别扭”这一尴尬问题。

(三)中国英语是什么

中国英语,笔者认为就应英译成“China English”,前文提及的“中国式英语”英译为“Chinglish”。中国英语是全球化进程中英语与中国特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像其英译本身一样字正腔圆,而不是中国式英语的英译,看上去像一个别扭的畸形产物。所以,明晰概念十分重要。中国英语就是合理性的中国英语,不同于那些泛滥的“中国式英语”。

中国英语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和表达习惯的英语。最早的“中式英语”在香港出现。清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时候,在货物卸载区,许多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们慢慢从洋人口中习得几个简单的英语词汇,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词成句,并且有一些甚至已经融入英语之内。所以中国英语在以前在口语中使用较为频繁,口语方面成为了切入口。因为英语口语本身就不是一板一眼地苛求语法和结构等方面的语言符号,简洁能懂即可。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sanq”(谢谢)等。

中国英语发展到今天,规模逐渐壮大,新的词汇也不断涌现并为人接受,已经不仅局限于之前的口语方面。像中国的美食文化、古诗词文化、京剧、国画艺术音乐文化等等不胜枚举的诸多方面。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其自身富有艺术魅力的展现形式,深受中外友人的喜爱。这一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有其特有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例如,中国戏剧英译“China Drama or Peking Opera”分为京剧“Beijing Opera”、越剧“Yueju Opera”、黄梅戏“Huangmei Opera”、评剧“pingju”和豫剧“yu opera”等剧种。以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的京剧为例,京剧中的四大行当生旦净末丑英译“sheng,dan,jing,mo,chou”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英语的风采。

二、中国英语的合理性

“中国英语”的产生,并不是作为一种新新词汇供人观看,不是瓶中之花,而是恰当掌握“归化”与“异化”间的尺度,作为一种媒介符号来真正运用到翻译实践之中,表示象征中国的特色。并且“中国英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显现的“中国英语”,其二是隐含的“中国英语”。显现的“中国英语”就是那些中国人和外国人一看就明显知道是“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显现的中国英语印证了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带有明显的中国符号特征。例如很多中国菜品的名称之一麻婆豆腐“Mapo Tofu”;而隐含的“中国英语”则是虽没有一些显著的中文拼音、中国词汇,但英语中也是融合了中式风格,充分展示了中国英语的特征,并且隐含的“中国英语”同时站在了中国的角度和国外读者的视角使英语的表达更契合双方的认知理解。以下列举一些翻译实例来加以印证:

(一)中国英语的音译

关关雎鸠,(对对斑鸠咕咕叫,)

在河之洲。(爱在河中小洲上。)

窈窕淑女,(姑娘啊苗苗条条,)

君子好逑。(情郎和她想成双。)

外国译者的译文:

“Fair,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以外国译者的角度,这是“把外语(中文)翻译成母语(英文)”的译文,是“归化”的策略,趋于外国读者的语言习惯。熟悉这首诗的读者都不难看出,外国译者第一行就完全翻译错了。Ospreys(鱼鹰或白鹭)并没有“fair,fair”(美呀,美呀)地叫。所以,原文的“关关”应该用中国英语的音译:gu-an gu-an(咕-安,咕-安),也就是说,水鸟是“咕咕”叫的,根据常理,斑鸠会“咕咕”地叫。所以雎鸠不是水鸟,也不是白鹭,而是斑鸠。

改后版的译文:

“Gu-an,gu-an,”cry the turtledoves,(一对斑鸠鸟)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河边咕咕叫)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年轻人爱上)

A fair maiden he loves.(苗条的姑娘)

(二)中国英语中中文意境的理解

翻译的标准是评价,最重要的是面向读者的感受。英文读者的感受、是否能理解通晓应该是衡量译法的重要标准之一。翻译家许渊冲说“知之,好之,乐之,是阅读译文的三部曲”。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让读者乐之,就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了。

2017年10月25下午,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主席发表讲话。讲话中,主席引用古诗《墨梅》中的名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古诗英译:

Not angling for compliments,I would be content that my integrity fills the universe.

显而易见,“fill the universe”对应中文满乾坤三个字。但看上去是对应的,中文读者也许可以凭借天生的文化感知力心领神会,但这个意象在英文读者里,感知古诗中的画面就比较困难了。“满乾坤”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即浩然正气存在于天地之间,赞颂墨梅的高尚品质。中国读者诵诗,关注的重点会放在古诗的意境和传达的诗人之意。所以思维方式一般为领会“剑意”而非“剑招”;而外国读者则不同,他们思维方式比较直接,当用到“宇宙(universe)”一词,而且还“填满(fill)”则容易陷入思维的迷阵。

归化与异化度的衡量比较:

we just hope that people everywhere will sense our moral integrity.(归化为主)

(此句就更多地融入“归化”的手法,使得外国读者理解诗句的含义,但没有保留中国古诗的原意)

I would be content that my integrity fills the universe.(异化为主)后面加解释:此句运用中国夸张的手法渲染墨梅的高尚情怀。

(此句就更多是“异化”的策略,忠于诗句原文,并在后加注释进一步阐释中国风格,但仍未解决“fill the universe”这一问题)

A plum blossom does not need people to praise its nice color,but only wants to fill the universe with its light fragrance.(归化与异化相平衡)

第三句较符合中国英语的标准。“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后半句。而英译“but only wants to”对应了诗中把梅花拟人的形象,“fill the universe with its light fragrance”用香气填满乾坤,既承接了前面的意象,又点出了夸张渲染的意味,一语多关。

(三)中国英语中的中文意义理解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Graham的《晚唐诗选》一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无题》,其中有句“金蟾咬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意思是说:金蛤蟆咬住门锁的时候,富贵人家晚上就锁上门、烧起香,此时诗人进门赴情人约会;第二天早上用丝麻井绳打井水的时候(玉虎是富贵人家放置于井上的装饰品),诗人又离开情人回家了。Graham的译文:

A gold toad gnaws the lock. Open it, burn the incense.

A tiger if jade pulls the rope. Draw from the well and escape.

(金蛤蟆咬住门锁,开锁烧香吧。玉虎拉上井绳,打上井水逃走吧。)

此译文就是归化多一些,完全面向外国读者字对字的翻译。但不难看出,英国译者对于这首唐诗的理解有偏差。所以说如果没有理解唐诗的意思,英语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古诗承载着中国文化,所以就需要“中国英语”,在归化和异化很好的把握度上找到一个契合的平衡点,才是使读者“乐之”的译文。同样是上面两行诗,中国译者的译文版本:

With incense burned at night,I entered golden gate,

(带着夜里烧香的香气,我进入了大门)

When water’s drawn at dawn,I left my jadelike mate.

(清晨打上井水时,我离开了我的玉人)

综合上述例子,可以得出结论:用中国英语也就是英语优化译法或是创译法,在翻译中优化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所占比重,达到使得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之效用。

(四)“中国英语”中习语的翻译

《水浒传》中含有大量习语,习语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独特性。既然为中国小说名著,自然需要中国英语应用其中。下文就将《水浒传》中两种译本加以比较,更清楚地把握两种翻译策略间的度,以小窥大,以展现“中国英语”中习语翻译的魅力。

例1.哥哥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

译 1:There is a saying“when there is urgent business we clasp the feet of Buddha, but when nothing happens we do not even burn incence.”

译 2:This is certainly a case of“not burning incense in ordinary times,but embracing the idol’s foot in a crisis.”

解析:“抱佛脚”比喻平时没下功夫,临时慌忙应付准备。烧香拜佛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典型场景,译本1采用偏向“异化”的“中国英语”,保留了源语言中文中的佛教文化。而译本2采取了“归化”的手法,完全倾向于英语的表达,将佛脚译为“idol’s foot”,未能表达佛教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力。

例2:石秀迳把迎儿的首饰也去了,……说道:“哥哥,这个小贱人留他做什么!一发斩草除根!”

译 1:Why should we spare this little plotter?If she remains there will always be a source from which trouble might grow.

译 2:Why leave this little tramp?Get rid of the weeds, roots and all.

解析:译1采用了归化的策略,虽能传递原文的交际功能,使目的语读者明白意思,但没有体现原文的味道。而译2保留则了原文的比喻,这一做法也就是“异化”了,这样能够唤起西方读者对“斩草除根”这一成语的正确联想。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在充分考虑翻译的预期目的和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恰当把握“归化”与“异化”两种手法,运用“忠实”原文的“中国英语”,趋于达到既符合中国特色文化又使得外国读者理解的双赢成果。

三、结语

中国英语彰显着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那么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向世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并且热爱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如果不爱本国文化,何谈用“中国英语”这个媒介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英语”也是,真正的“中国英语”一定不会是狭隘自闭的,而是自由、丰富的。需要有自己独立特色的东西,以及汇通东西文化的宽阔视野,这样才能完成中西跨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国英语”需要人们以全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这一词语,它是语言文化间互相交融、互相选择的结果,不是文化灌输。汉语与英语存在差异,不仅仅是这类文化层面,包括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等也都不尽相同。一种语言文化对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的影响,双方需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鸣与文化感知力。总之,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以饱满的文化自信,在尊重其他国家文明和文化的前提下弘扬属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不需要炫耀,更不需要灌输,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乐黛云.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J].文艺报,1990.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左飚.冲突·互补·共存[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G633.41

A

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CYYJS201632)。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归化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