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权益国际便携性的欧洲经验
2017-01-24孙慧娟
■文/孙慧娟
社保权益国际便携性的欧洲经验
■文/孙慧娟
随着全球范围内劳动力流动加大,跨国工作人数增加,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协定工作,促进社会保障权益的国际便携性,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文研究分析欧盟部分国家双边社会保障协定,以期对我国社会保障协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厘清几个问题
社会保障权益国际便携性,可以认为是劳动者因国民身份、或因缴费取得的社会保障权益能够在不同国家间转移并得以维持的便捷程度。这种国际便携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生命周期内对社会风险的规划。因为劳动者一旦作出跨国间流动的决定,社会保障权益如不能随之转移,必将打乱其既有风险管理规划,并带来福利损失。然而现实不容乐观,据2000年一项关于移民的调查显示,只有23%的国际移民享有社会保障协定,且受惠群体中86%的移民是在高收入国家之间相互转移。这也说明社会保障协定有待加快发展步伐,并扩大至南北国家之间。在促进社会保障权益国际便携性方面,有以下几个概念性的问题需要着重考虑:
其一,哪些社保待遇更需要具备便携性。社会保障涵盖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两个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老、残、遗养老金,以及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解雇金、家庭津贴、老年人长期照护津贴等。从社会政策角度看,每一个社保子项目都非常重要。但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角度看,并非所有项目都是必要的,待遇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应该是最需具备便携性的险种。
其二,哪种途径可以实现社保权益国际便携性。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双边社会保障协定。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做法,主要侧重于可输出的、长期的社会保障权益,如养老金;二是多边社会保障协定。代表性的有欧盟地区,南方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15个非洲法语国家组成的社会互助非洲会议,拉美国家与西班牙、葡萄牙签署的伊比利亚—美洲社会保障公约等,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协定也正在推进之中。三是私人领域的跨境供应商,也可以为跨国企业的员工提供补充保障。如原比利时Vanbreda(后被美国健康保险供应商Cigna收购)为定居欧洲的世界银行雇员和退休人员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并运行良好。
其三,衡量社保权益国际便携性的标准有哪些。评判社会保障权益便携性的标准固然可以多样,但最终无外乎归结为两个基本因素,即公平和效率。公平包含个体层面和国家之间的公平,效率主要是对劳动力市场方面,不因社保权益影响劳动力跨境,或者从正规部门到非正规部门之间流动。具体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个体社会保障权益的稳定性,不因劳动者个人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迁移带来社会保障权益损失;二是国家间财务公平性,不因社会保障权益的转移增加一国财务负担而减轻另一国财务压力;三是管理效率,不因社会保障权益的转移增加国家社保管理机构的成本,且对个人而言也应具有良好的可及性。
欧洲社会保障协定现状
欧洲地区的社会保障协定,既有多边社会保障协定,也有双边社会保障协定。欧盟28 个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签订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协定,该协定的效力高于各国法律,即可视为多边社会保障协定。同时,欧盟部分成员国家也和其他国家签署了双边社会保障协定,如法国和阿尔及利亚、贝宁、菲律宾、土耳其等41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社会保障协定;德国与乌拉圭、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等17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社会保障协定;奥地利则签订了15个双边社会保障协定,比利时签署的社会保障协定也多达25个。
欧盟成员国之间以及与非欧盟成员国之间签订社会保障协定数量多,社会保障协定发展较为迅速,除地缘因素、政治因素外,主要是由本地区人口流动频繁,社保待遇境外支付的比重较大等因素促生的结果。具体言之,一是非欧盟成员国的居民占比较大。根据2015年联合国数据,3.3%的全球人口(约2.44亿人)生活在母国之外的国度。具体到欧盟地区,2013年欧盟28个成员国共有非欧盟国居民2040万,占欧盟总人口的4%,且呈上升趋势。二是境外支付社保待遇的人员占比较大。以基本养老金为例,2013年德国基本养老金境外支付的比重为6.9%;奥地利则高达11.7%。
欧洲地区社会保障协定的内容较为丰富多样。社会保障协定从内容上看,有两种形式:一是以互免某类人员缴费为内容的协定。这种协定内容简单,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成熟阶段或者社会保障协定签署早期多采取这种形式。二是全面的社会保障协定。既包括缴费互免的内容,也有参保期限累加的规定,涉及的社会保障子险种也较全面。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多边社会保障协定以及欧盟国家与非欧盟国家签署双边协定多属于后者,如奥地利和土耳其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内容包括退休养老金、遗属养老金、伤残津贴、医疗保险、职业疾病以及工伤保险等;法国和摩洛哥的双边社会保障协定还包含家庭津贴、失业保险等。
社会保障协定实施效果
社会保障协定被认为是实现社保权益便携性的重要手段,但其功能和效果尚未被深入地研究,因而无法为劳动力输出国和输入国的决策者们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借鉴世界银行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衡量社会保障协议国际便携性的三个标准,即劳动者个体权益的稳定性、国家间财务的公平性以及管理效率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协定的实施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一是维护了劳动者个体权益的稳定性和公平性,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总体而言,双边社会保障协定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境流动,劳动者的养老金权益没有因为跨境流动、信息缺失或者管理机构服务不到位等因素而受损。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劳动者难以获得养老金待遇或者养老金水平较低;非缴费型养老金待遇便携性更差,一定程度上促使个体重返母国。如德国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不具有便携性,跨境劳动者直接损失了个人工资1%的长期护理保险缴费以及相应的长护待遇。
二是对国家财务公平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社保制度,也依赖制度外的环境。欧洲国家养老金待遇基于精算平衡的原则确定。养老金作为现实购买力在国家之间的流动,会对国家养老金财务平衡带来巨大挑战,并需要政府财务转移支付以实现养老金的收支相抵。但重要且易被忽略的是,财务不公平的因素也来自养老金制度之外,尤其是税收制度对养老金缴费、积累和发放时产生的影响。如在母国养老金缴纳和积累阶段不能享受税收减免,而东道国又对养老金发放时征税,就会带来双重征税的问题;再如母国对个体养老金缴费时期给以税收减免,而到东道国养老金发放时却对养老金征税,也会带来两国养老金财务负担的失衡。
三是管理效率上各国有待加强合作。双边社会保障协定实施后,为避免给政府管理部门增加负担,提升服务个体的能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社会保障协定受惠群体的详细信息;加快社会保障权益申领进程;数字信息交换现代化。从具体实践看,奥地利和德国通过社保经办机构、他国设在本国的大使馆以及移民组织提供社保协定的咨询服务,且受理社保待遇申请的流程也较快捷。而虽与欧盟国家有双边社保协定的非欧盟国家,如土耳其、摩洛哥申请待遇的流程则长达几个月。
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的社会保障双边协定较少,已经实施的仅有中德、中韩、中丹、中加、中芬双边社会保障协定,与瑞士、法国、荷兰已完成谈判并签署协定。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是要求外籍员工参加本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要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参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但这一做法也存在争议:美中贸易委员会指出,要求外籍员工参加社会保险计划是“不必要的重复”;国内有学者认为,中国只有和外籍职工国籍国签订协议,对社保的缴费、转移、携带、分段计算作出衔接性规定,才能使外国人参加中国社会保险真正落定。而与中国签订双边或多边社保协定的国家,其国民可以选择不参加中国的社会保险,只要他们能够提供自己在本国持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证明,可以很好地化解这一争议。借鉴欧洲经验,我国社会保障协定工作可以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继续扩大签署社会保障协定的数量。社会保障协定起源于欧洲和北美洲国家,亚洲国家签署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个数相对比较少,但总体看也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如日本自2000年起与其他国家缔结双边社会保障协定,2011年就与13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协定。我国应该加快签署双边协定的步伐,尤其应将在华工作人员较多的国家优先作为协商签署的对象。
第二,对已签署的社会保障协定适时扩大具体内容。我国目前与德国、韩国等国的双边社会保险协定就属于缴费互免协定,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探索缴费期累加等方面的内容,对跨境工作人员给予更好的劳动保护。
第三,提升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信息化水平。双边社会保障协定的核心是提高参保人的社保权益,而信息化则是助推器。尤其是对于跨境工作人员,人社部门更应该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契机,实现人员信息的互联互通,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立体的社保体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