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桃旧符话新春

2017-01-24王建伟

中国军转民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桃换旧符桃符春联

■ 王建伟

新桃旧符话新春

■ 王建伟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道出了当时“桃符”春联祝人贺春的盛况。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记钟声,把一宿折成两半,一半是去岁,蒸腾的热锅里弥漫着那些丰获果实的水分;一半是今年,喧闹的饭桌上摆满了香醇扑鼻的期待。

一声爆竹,把一步截成两半,前半步跨入来年,连忙寻觅着应声而到的第一景晨曦笑颜;后半步踩住去年,擦搓着遍地飞扬的往事心境。

于是,人们对往事的流连与辞别,对新景的期待与迎敬,就成为这迎来送往之间的一道必不可少的景观。不可否认,身边每年都要辞别一些曾经熟悉的陈旧面孔,同样也要欢迎一些从未谋面的新生俊秀,躲也躲不过,挡也挡不住。

对此,古今流传的是一个关于“新桃旧符”的说项。据考证: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守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对联。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道出了当时“桃符”春联祝人贺春的盛况。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定都以后,命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必须书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文人墨客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时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就是现在,逢年喜庆,人们不仅会重现那些名作佳联,而且都会推出一些耳目一新的上乘书对。以抒发对盛世良景的真诚感喟。

人事有精神,山水有灵性。“桃符”——春联,其实是人间世事的生动写照。是前与后的碰撞,新与旧的交锋,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眼看那些没完没了的困惑与未知,我们曾经手足无措;踏定那些令人恐惧的暗礁与极限,我们也曾经手舞足蹈。不知所措时,那些过来者的面孔留下的记忆和忠告,可能提醒过你,让你少走了些许弯路,或让你躲过了失足,甚至是翻车;万分焦虑的时候,那些初生者的崭新形象唤发出的灵感和锐气,可能启示过你,让你闯过了令人生畏的独木桥,或让你度过一次难关,甚至是生死关隘,这两位仁兄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真说不清谁长谁短,谁是谁非。

前不久,在厂报看到《每个人都是一本好书》和《走着走着,一切都变了》两篇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过去和未来的感慨,仿佛成了眼前一段关于“新桃旧符”的注脚,它们或许是车刀与工件刹那间撞击出的火花,或许是量规卡尺丈量之后的印迹;或许是他们汗流浃背时的深情呼号,或许是他们班间工余的静心吟咏。手上还飘逸着切削余温,纸角还散发着墨香,看了一遍,再看一遍后,令我与脚下热土作了一段余韵未了的对白:汗水,呼吁,吟咏,他们这些声音虽显稚嫩,但不乏少年老成的睿智,这些为世道注入生机的新元素,在唤醒原野复苏的土地,涤荡着肥壤中的积淀。

其实,白昼轮回之下,人人无疑都是进化论者,上下之间、对错之间便有了几分鉴别,更多了几分包容。新桃旧符,乃日月交替真诚描绘的乾坤容颜,更是四季风云际会精心弹奏的代谢心声;它是天地间互动飘逸而来的清明风气,更是心灵间撞击闪烁而出的繁荣图景。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桃无穷,符无尽。

(作者单位:长治清华机械厂)

猜你喜欢

新桃换旧符桃符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元日
新春联
元日
新春联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桃符的传说
春联
智慧地图(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