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潘基文
2017-01-23
潘基文缺少仪式感的告别,把“煽情”演绎到了极致,留给人们许多遐想。
网上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告别联合国大厦的视频。潘基文不愧为炉火纯青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通过几个场景把这一幕告别剧演绎得淋漓尽致,情谊满满。
这历时一分多钟的视频,有三个片段。
一是在联合国大厦38层潘基文缓步走来,不时向散落在楼道中的人们招手致意。然后,画面一转,是大厦2层的一个小会议室。里面已有数十人在等候,这可能是最主要的送别仪式吧,潘基文走上讲台,即席简短地演讲:“我现在就如同一个灰姑娘,明天等这个时候就一切都改变了。”此时全场笑声。“明晚是新年之夜,我将到时代广场参加一个活动,在那里,成千上万的人们将见证我的失业……”全场又是笑声。“对此,我应该欢庆呢,还是……”此时,全场掌声和笑声交织。
潘基文没有现成的讲稿,完全心有所想,出口成章。接下来,他和手捧一束鲜花的夫人一起,走下楼梯,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中,和守候在电梯旁的联合国雇员们一一握手,并向远处招手致意。然后和夫人一起坐进车子,缓缓离去。视频结尾是潘基文的话外音,“我永远是联合国的孩子,我的心永远和联合国、和你们在一起。”这大概是他不久前讲的话。
西方的政治家们善于利用媒体和舆论来塑造自己的某种形象和风范,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潘基文的告别之举,似无可挑剔,因为很简洁直白,且充满感情,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虚头八脑的话,在这一点取舍上,人们自有共同的认识和喜好。比如,曾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素有技巧且打动人心的演讲,不时风趣幽默,有时甚至自嘲,为其增色不少。一般崇尚权力、且浅文化层次的受众,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民智未开的地区,对此尚不敏感,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政治开明和进步,是会逐步产生趋同效应的。
潘基文外貌温文尔雅,表情亲切诚恳,语气和缓,同时头脑敏捷,观察细致,总能敏锐地抓住并表达细节。他曾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并一再表示,担任减少全球冲突与苦难的联合国秘书长一职,是对他的格外“恩典”。也许正因为有了能放下身段的境界,他才能表现低调内敛。中国是崇尚权力的国家,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因袭,有时过于注重形式的表达。一个国家走向强大,当然要维系某种威仪,但在日常工作和一些并无重大影响的社会活动中,有时仪式感过多过频,或者超过了应有的份量,就少了社会的亲切感和随意性,多了几分拘谨和压抑,甚至造成官民隔阂,乃至对立。要不怎么会有一个县级区域还搞阅兵式呢?这是权力的一种低级和丑陋的渲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亲民政治,在面向世界文明和现代化的层面上,政治仪式感正在逐步淡化,许多领导人的亲民之举,有时虽然率性随意,却产生了良好互动,真似神来之笔。其实八项规定中,早已有了诸多从简的要求。这也是领导人要以哪种风格和形象深入人心,并载入史册的泾渭分明的路径选择。
媒体在形象塑造上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要制造亲民、爱民的动人场景,而不因某种规制,去制造和渲染某种威仪,这是对树立领导人良好形象的最好支持。比如,上个世纪的1988年1月20日,新华社发出消息,介绍邓小平会见挪威首相时,当时的女译员傅莹错把邓小平的84岁,翻译成48岁,邓小平闻声仰头大笑,幽默地说,我有返老还童术了!照片发出后,人们感受的是小平同志作为领袖的亲切和自然。
潘基文在卸任全球最大的政府间组织“掌门人”后,古特雷斯已从容履新,其开场白是:“我不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面对推动世界范围的和平、发展和经济复苏,以及联合国改革等重大主题,可谓更加低调务实。而潘基文在结束长达十年的联合国任职后,能否情随事迁,在解脱韩国目前的社会困境中施展作为,也是一个谜。据新华社报道,韩国两大政党已向潘基文抛出橄榄枝,邀其参选下届总统,而民调显示,潘基文支持率为23.3%,居入选呼声最高的四人首位。潘基文或许以身许国,别亦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