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2017-01-23许为民钱巧鲜
许为民,钱巧鲜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许为民,钱巧鲜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研究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切入点,合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特点、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实际情况,梳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如何来发展学生的职业体适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促成其未来职业生涯良好发展。
职业能力;高职;实用性体育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情况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断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需求的新模式,不少学校以选项课、选修课和俱乐部制等新的教学模式来作为主要实施途径,以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为有效的补充手段。这种“ 三自主”式的教学模式(即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上课内容和任课教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改善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也较大程度提升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施改革的一项有利举措[1]。不过较为遗憾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结合专业和职业特点探索高职学生职业体适能体育教学改革。部分院校体育课程只是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 压缩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还有不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仍然以自然班来授课,以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等常规体育项目为主,俨然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延续版”,再由于学生本身基础参差不齐,这种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或是部分学生“吃不了”。
1.2 课程资源情况
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是指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等方面;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师资、资金、制度和信息化技术等。随着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实施情况的专项督查以及高职院新校区扩建,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逐步得到了改善,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场地设施、器材设备和体育教学环境还有较大的差距。不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师资配备上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任然有不少学校以大量聘请校外兼课教师的方式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部分院校外聘兼课教师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在编教师数。由于外聘兼课教师队伍的相对不稳定和在编教师的继续教育较少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师资质量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在体育经费上,差距主要体现在运动竞赛与训练经费、场地维护改造经费投入上不足。在信息化技术上,体育课程运用新媒体来实施教学力度还远远不够。
1.3 课程教学评价情况
一门课程的评价方式是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该课程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指挥棒”,更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标”。目前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相对较单一,重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以终结性的结果评价为主,没有更多考虑过程评价,往往是期末的最后一次考试结果占比权重较大,关于学生平时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情况没有很合理地纳入评价体系中;二是横向评价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进行纵向评价,这不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并没有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去评价,也没有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身体素质去考核,更没有对学生未来能否胜任职业岗位的从职素质进行评价考核。
2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2.1 职业能力对高职体育课程的要求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己任和重任,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通过实施课程建设和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得以实现。这种职业能力培养势必要求作为公共基础课的体育课程,要密切结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并要求体育课程改革往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方向去积极探索,要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核心身体素质,提高能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心理调控能力、职业保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 项目课程理论的需求
项目课程理论认为, 倡导“以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为课程改革理念的高职课程, 在设置课程体系和模块结构时, 要把对学生未来岗位的能力要求、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适应能力等各种因素系统分析的结果作为获得工作项目 (任务)的主要依据, 并合理高效地设计课程模块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3]。该理论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 目前也已经逐步成为部分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改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理论也是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和课程建设的实践指导依据。
3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三元属性”
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要具备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健康性”,而且要具备“职业性”的特殊属性,同时还须具备“适应性”(即社会适应性)的隐性属性。即具有“健康性、职业性、适应性”的三元属性。
3.1 课程设置要遵循“健康性”原则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中指出的“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4]”。由此可见,健康性是高职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体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首要任务,健康性是体育课程本应该具备的本质属性,因此,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遵循这一原则。《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文件中指出的“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5]”。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当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体质状况也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不能脱离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要密切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体系,课程改革要根据高职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和专业特点来设定教学目标、探索教学模式、组织实施教学,逐步实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3.2 课程设置要遵循“职业性”原则
课程设置要遵照职业性原则,做到“适度、够用”。以体育项目实施是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托平台,课程设置要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进行探究分析,将从职核心身体素质和体育项目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体适能,提高职业病的防治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身体状态、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心理调控能力、职业保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促成其未来职业生涯良好发展。也是更好地实现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样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发挥服务职业的实用性功能,真正从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角度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全面发展,并为其未来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6]。
3.3 课程设置要遵循“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适应方式,主要是指心理适应能力。它包括耐挫力、抗压力、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社会适应力、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实施教学可以充分发掘体育课程的隐性德育教育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公平竞争、协调合作、遵守规则、拼搏进取、务实创新等未来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意识。在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当下,体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首先,可以利用体育人拼搏精神的感染力促进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例如,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体育教师风雨无阻、克服各种天气等自然因素和同学们一起互动交流学习;在体育鉴赏课中,运动员在各种竞技赛上彰显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拼搏进取的敬业精神。其次,体育比赛中的“公平竞赛精神”为学生诚信品质方面培养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在体育教学和各类比赛中,公平竞争、敢于担当、吃苦耐劳,这有利于学生诚信品质、规矩意识、敬业精神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再次,体育教学是一个开放和互动的双边过程,师生和生生之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和协作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举措
4.1 课程设置要突出内容的实用性
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要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准职业人的发展要求来设定不同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身体素质,即按照准职业人标准制订实用性课程实施纲要,并以此为依据设置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教学真正服务于专业实践。 因此, 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和职业体能的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项目特征,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制定教学进度,探索适宜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掌握实用的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分析和选择有效促进职业体适能的终身体育锻炼内容,既能激发锻炼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扎实的基础。
4.2 课程设置要突出目标的多元性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编制的起点。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除了要涵盖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之外,还应该结合学校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特色体育项目,并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职业体适能发展需求的不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目标。按照不同职业特性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实施不同的锻炼计划、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提高与自己将来工作相关的核心身体素质,学会和自己未来工作相关保健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职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就业、创业以及立业服务终身。课程目标设置要将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特点贯穿于其中,真正突出目标的多元性。
4.3 课程设置要突出形式的开放性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地把职业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实施。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组织形式任然是以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以及体育社团等常规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媒体飞速发展和教学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的时代需求。另外,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以2+1(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外实习)培养模式来实施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原有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地点受到了冲击,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分散在各个实习基地, 以往传统组织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体育教学信息化平台, 建立课程网站、制作微课和微信公众号等新载体,将通过图形、文字、影像和视讯等多种形式, 不断拓展教学信息源, 使教学的组织形式突破地域和时空界限,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之外随时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和进度,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充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与不足。
4.4 课程设置要突出评价的延续性
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制定一套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方案, 对课程质量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和分析。评价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建立各类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评价。还应该弱化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从学生运动参与的态度、掌握的运动技能和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从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加入体育社团活动的热情等角度进行评价,也要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等过程进行评价,更要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对学生的个体进行纵向评价,监控其身体素质的改善情况;结果性评价主要可以从学生对职业体适能的掌握情况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等进行评价,以就业为导向, 要充分体现岗位对体能的实际需求、未来岗位从职的核心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目标,在制订评价标准时,除了让课程骨干教师参与,还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用来研讨,确定标准,以便更科学地设计新的考核指标体系。以评价结果为依据, 来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模式, 从而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保证课程建设循序渐进。
5 结 论
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建设到内涵发展的关键转型时期,高职体育课程同样处在重新定位的关键期。本文从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和课程体系构建的举措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作用,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胡振浩,何健.工学结合与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5):41-43.
[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 号文件).
[3] 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8(6):42-44.
[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
[5]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
[6] 贾军.在“工学结合”办学思路下审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7]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Vocational Ability
XU Wei-min,QIAN Qiao-xian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This project takes the students occup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as the path to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s, vocational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are sor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orts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explore how the sports occupation cour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develop students' fitness,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ir future work promoting the future occup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vocational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al sports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GX1429)
2017-03-01
许为民(1965-),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钱巧鲜
1004-3624(2017)03-0086-04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