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训练周期板块理论研究述评

2017-01-23高国安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板块时期专项

高国安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周期板块理论研究述评

高国安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研究目的:理清训练大周期理论中的时期划分模式与板块理论模式的特性和观点逻辑,为国内运动训练学领域提供多元的理论模式观点。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从文本中爬梳运动训练大周期不同模式的历史脉络发展和学术成果,并比较不同模式异同之处。研究结果:时期划分模式将训练大周期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因所要达成的任务不同,每个时期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各异,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走势不一。板块理论模式由不同任务的区块组成,每个区块里选择少数几个对运动专项成绩具有重大影响的身体素质,以提高负荷强度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强,并且以比赛来审视训练成效。结语:板块理论模式建立时间不长,虽不足以动摇时期划分模式的地位,但有着相当大的研究发展潜力,这将是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契机。

训练大周期;时期划分;板块理论

1 提出问题

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运动训练大周期的实务经验研究,当时就懂得将训练大周期划分成为不同时期,并且赋予每个时期不同的训练重点,当代学者虽然对此课题也有不少观念表述,但是缺少理念建构和数据说明,直到20世纪60年代,运动训练大周期的研究才真正进入理论层次的探讨,俄罗斯学者马特维也夫教授(以下称马氏)在其专著运动训练时期划分问题中,对运动训练大周期的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马氏把训练大周期切割成不同时期的方式称之为时期划分,他主张训练大周期应划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马氏赋予三个时期的划分合乎逻辑的学理论述,并且以丰富的数据为其论述的合理性提供佐证,马氏将运动训练大周期结构划分为三个时期的理论主张,本文称之为时期划分模式。

时期划分模式推出后就受到各方的瞩目,并且翻译成多国语言,在运动训练学领域树立了运动训练大周期理论研究的典范,同时也提高了运动训练学的学术地位,这样的成就奠定了马氏在运动训练学界一代宗师的地位,该模式不仅在学术圈享有极高的评价,在实务面上也赢得广大教练的信赖,对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安排产生非常大的支撑效果和指导作用,可说是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学理根基之一。不过随着时代的演进,20世纪80年代末的俄国出现了质疑和批评时期划分模式的声浪,俄罗斯学者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以下称维氏)针对此理论提出严肃的批评,维氏指出时期划分模式问世已超过30年,可是没有随着运动科学许许多多的新发现而做出适度的修正,时期划分模式可说是过时落伍的产物,维氏甚至提出板块理论概念与之一较高下,有不少学者撰文支持板块理论概念,这般局势打破了时期划分模式长久以来独领风骚的局面,为沉闷的运动训练大周期理论研究注入新鲜活力,不过板块理论概念因为建立的时间不长,至目前为止尚不足以动摇时期划分模式的稳固地位,但是成功地吸引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研究投入,有着相当大的后续发展潜力,维氏认为运动训练大周期结构应该由板块理论所组成的概念,本文称之为板块理论模式。

对国内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学者来说,他们研究的焦点大多放在专项运动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战术训练上,运动训练理论模式则很少投以关爱的眼神,运动训练实践要有卓越的发展,需要运动训练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原则,所以国内运动训练学领域应该对运动训练理论模式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需要吸收不同的理论模式观点,而且还要探索不同理论模式的适用范畴。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描绘上述两种训练大周期理论模式的发展脉络,理清不同模式的特性和思考逻辑,为国内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理论模式比较研究的操作范例,以此提高国内学者对运动训练理论模式研究的敏感性,并找寻未来训练理论模式研究加速升级的方法。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运动训练大周期时期划分模式与板块理论模式相关文献的爬梳,整理出不同模式的发展脉络和论述要点,运动训练理论家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过学术论战,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诘问,以及立场的激烈争辩,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提的倡导需要加以理清,俄罗斯和中国在学术论战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已累积了相当多的数量,中国方面的中文文献不容忽视,有些做出清晰的整理,有些提出公正的评论,值得研究者详加参阅,对于深度理解俄罗斯文献颇有助益。

4 运动训练周期板块理论的再思考

4.1 时期划分模式的重点概述

马氏是时期划分模式的奠基者,他认为竞技状态是运动训练大周期安排的依据,而不是人为制订的竞赛日程,竞技状态的发展有三个时相:获得、保持和暂时流失,他依照竞技状态三个时相发展的连续过程,将运动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准备期通过有组织的训练来获得竞技状态;比赛期保持竞技状态,并通过比赛将竞技状态化为具体的运动成绩;过渡期则是让竞技状态暂时流失,通过积极性休息使运动员恢复活力,为衔接下一个大周期做准备,如此可以确保运动员在具备竞技状态的情况下投入重大比赛,以达到获得高水准运动成绩的目的。

常见的运动训练大周期有全年大周期和半年大周期,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大周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持续时间,像是官方订下的竞赛日程,或是运动项目的特性,例如冬天才适合进行比赛的滑雪项目,以全年大周期来说,准备期的持续时间为5~7个月,竞赛期4~5个月,过渡期大约6周。以半年大周期来说,准备期的持续时间为3~4个月;竞赛期1.5~2个月,过渡期3~4周。大周期三个不同时期因设定的目标和所要达成的任务不同,而导致训练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有所区别,同时每个时期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各异,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走势不一。根据马特维也夫原著的中译本,我们将此三个时期的特性做了以下的整理。

4.1.1 准备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一般训练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一般训练阶段主要着重身体能力全方位的发展、不同技能的充实以及各种战术的掌握为主,一般训练的比重超过专项训练的比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负荷强度的增加以不破坏负荷量的增加为原则。专项训练阶段大幅增加专项体能的比重,深入掌握和全面完善专项技战术能力,逐渐提高比赛练习的次数,安排重要性不高的比赛,此时专项训练练习和比赛练习的负荷强度提高了,随着负荷强度的提高,总的负荷量先求稳定然后降低。

4.1.2 竞赛期。在竞赛期中最紧要的任务是把自己获得的竞技状态,变成运动成绩高峰的实现,根本性的改造在这一时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竞技状态的流失。竞赛期的训练方向如下:专项身体训练要能承受比赛的极限性,巩固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同时加强动作的协调性,完善技战术的配合并提高其可变性,运动训练各方面特别需要紧密地相结合,完整的比赛练习居于训练的中心位置,难度不高的练习性比赛和监督性比赛,可发挥提高竞技素养的功能,重大比赛前进行赛前调整,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各种模拟,包括出场计划、假想对手、比赛环境、器材特性等,对情感和意志的状态进行调整,并培养对待可能失败的正确态度。

4.1.3 过渡期。这时期着重积极休息,目的是防止训练和比赛的叠加效应转变为过度训练,另外在不干扰积极休息的情况下进行训练,为接下来新的训练大周期作准备。过渡期的训练使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改变习以为常的练习环境,提供运动员选择和改变练习的可能性,使练习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4.2 有关时期划分模式的评论

时期划分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在运动训练学领域独领风骚数十年,不过随着时代的演进,竞技运动水准迅速提高,竞赛系统不断推陈出新,运动科学急速发展,学术圈对此模式出现正反两面的意见,有些学者批评时期划分模式,有些则捍卫其正确性,双方俨然进行一场理论的攻防战,就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此激烈的争辩实属罕见。

4.2.1 反面意见。20世纪80年代末维氏首先对时期划分模式提出质疑,对该模式的正确性进行强烈质疑,并对其适用性提出严厉批评,使得时期划分模式的经典地位开始动摇,质疑和批评时期划分模式的论点可归纳如下:时空背景造成理论模式不合宜,时期划分模式概括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当时的比赛制度跟目前情况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现代竞技运动呈现商业化和职业化,运动员一年的比赛数量与过往相较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传统的时期划分模式不适用于现代竞技环境中运动员频繁出赛的状况,无法对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和状况调控产生指导效果。

过度向教育研究法靠拢。马氏建立时期划分模式所运用的研究法过度向教育研究法靠拢,轻忽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该理论自1965年提出后,没有进一步补充或修正理论本身,而且未能善用运动科学的新发现,如生理、生化、医学和生物力学等方面先进的研究,造成时期划分模式太过于强调概念陈述和方法建构,无法深入阐释运动训练过程中微妙的身体运作机制。

不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时期划分模式准备期前段以一般训练为主,强调负荷量的累积;准备期后段以专项训练为主,着重负荷强度的提升,但这样的安排原则无法快速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程度,因为高水平运动员无需那么多的一般训练和低强度负荷,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这样的打底功夫刺激不够,无法有效驱动身体的适应机制,不能帮助他们产生良好的机能储备,上述时期划分模式所强调的重点不符合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只适用于青少年运动员或业余选手。

只用体能类运动的数据来做验证。时期划分模式用于验证其主张的训练数据,只局限于运动轨迹较为单纯的体能类运动项目,包括田径、游泳和举重,对其它重视技战术结合的个人项目(如技击类运动)以及团队项目(如球类运动)的数据资料则付之阙如,该理论尚未证明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同样具有指导功能,马氏宣称时期划分模式为全体运动项目适用显然言之过早。

4.2.2 正面意见。马氏措辞强硬地回应了关于时期划分模式的质疑和批评,他除了澄清时期划分模式的正确性外,并且反驳对手没有使用严格求证的数据就草率地提出批评,实在有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马氏的盟友当然也纷纷跳出来表达支持,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著名的学者,像是俄罗斯学者史卡拉杜马娃和乌克兰学者邦达尔丘克,分别以职业级网球选手和奥运级田径投掷选手为对象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时期划分模式的正确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乌克兰体育大学校长普拉托诺夫,他也是时期划分模式的强力支持者,该学者在国际间享有运动训练学权威之名,他以不同运动项目的实证数据支持马氏时期划分模式的正确性。即使2006年马氏过世之后,他依然提出许多单项运动的实证数据来佐证马氏观点,对该理论的未来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后盾。上述这些支持时期划分模式的研究成果不仅解答了许多对于时期划分模式的疑虑,同时也展现了以丰富数据来验证理论的实证研究精神。

4.3 板块理论模式的特性

维氏对时期划分模式表达了质疑和批评,主张修正时期划分模式中某些狭隘和落伍的思维,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提出新的运动训练大周期结构概念——板块理论,来与传统的时期划分概念一较高下,有别于时期划分模式根植于体育理论,板块理论模式源于适应理论,维氏宣称板块理论模式经得起考验,因为实践场域惯用的操作方式,与板块理论模式相互契合,维氏的主张在一些俄罗斯学者的支持下而有后续发展,以下简要叙述板块理论模式的重要特性。

4.3.1 以专项训练为优先。时期划分模式主张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扎实的一般训练才能把专项训练往上提高,所以准备期前半段以一般训练为主,后半段以专项训练为主,然而板块理论模式重专项训练而轻一般训练,因为该模式主张专项能力是影响竞技成绩的关键,唯有积极发展专项能力才能缔造佳绩,这样的操作方式与上述时期划分模式的主张相悖,板块理论模式在这一点与时期划分模式的主张之所以不同,因为它所适用的对象是高水平运动员,而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具备良好的一般训练基础,所以跳过一般训练为专项训练打底的循序渐进逻辑,直接对专项能力进行训练。

4.3.2 高负荷强度为重点。时期划分模式主张训练应该先求量再求质,因为提高训练强度的前提是累积足够的训练量,这种做法不但可以避免运动员受伤,而且还能保障训练强度的稳定性,但是板块理论模式认为要累积所谓足够的训练量,大多采取低强度的方式来进行,低强度负荷无法给予身体足够的刺激,刺激不足导致运动员的机能储备无法提高,如此作法未能让运动员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所以板块理论模式特别重视高强度训练,以提高负荷强度的方式来增强身体素质。

4.3.3 有序地强化专项能力。板块理论模式不是同时对所有专项能力进行训练,而是把运动员相对薄弱的专项能力挑出,接着列出补强这些相对薄弱专项能力的先后顺序,然后每个区块只针对一两种相对薄弱的专项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所有相对薄弱的专项能力依序被安排在不同的区块中补强,针对性地强化训练使得训练刺激集中,能够让机体较快产生适应能力,让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4.3.4 训练结合检测和比赛。板块理论模式重视生理、生化和医学的检查,以及各种身体素质的测验,因为监督身体状况有利于训练的安排和调控,同时还可以监控超负荷可能引起的负面效果。除此之外,板块理论模式主张巧妙地利用练习性比赛和监督性比赛来提高训练效果,因为这类性质的比赛能够产生较强的张力和刺激,有助于激励选手挑战平时训练不易达到的强度,正式比赛适合成为每个区块的结束点,因为正式比赛不仅展示了该区块的训练成果,同时也用来审视该区块的训练成效,而且还能为下一个区块的规划方向提供最新的背景信息。

4.3.5 淡化过渡期的重要性。当今竞赛系统具有比赛多和赛期长的特点,传统时期划分模式将大周期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这种做法,已经不符合高级运动员普遍的需求,因为他们四处征战频繁出赛,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板块理论模式主张每个区块大约为期一个月左右,比赛与训练同样重要,两者必须同时兼顾,过渡期的实用价值不高,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所以干脆把过渡期进行压缩。

4.4 观点辩证

中国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长期停滞不前,尤其在着重力量性和速度性的运动项目上,很可能与时期划分模式脱不了关系。板块理论模式这个新思潮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而且与国内某些突出的竞技实践经验不谋而合,运动科研应该对区块系统模式进行积极开发和广泛应用,让国内竞技运动理论与实践更上一层楼。支持时期划分模式的观点反驳板块理论模式的主张,该类学者努力澄清许多错误解读时期划分模式的观点,并且指出某些批评时期划分模式的学者为了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曲解时期划分模式并妄下断语,在讲求严谨慎重的学术界可说是一件轻浮狂妄的行径,有些支持马氏时期划分模式的学者不仅捍卫该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利用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对其进行充实而使其更加完善,让时期划分模式达到与时俱进,持续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

主张两种模式其实并不完全抵触不同模式间的对立观点,这类学者认为板块理论模式针对现代竞技环境、不同运动专项和个别运动员的特性,而提出符合高水平运动员需求的训练对策,这正是时期划分模式需要建构但尚未建构的部分。另外,板块理论模式也可当作时期划分模式的微观发展,因为板块理论模式以机体适应的规律性作为安排训练的基础,并且以运动员生理、生化等数据来修正训练走向。板块理论模式的确有许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之处,因为它说出了时期划分模式该说而未说的部分,虽然板块理论模式局部性地提出许多不错的主张,不过以整体来说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它应该和时期划分模式进行辩证,如此两者才能相互补充。

国内学者对于单项运动年度训练计划提出不少探讨,单项运动训练计划探讨的乐趣在于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拟定,大大小小比赛的有序安排,以及身体、技术、心理和战术训练的整体配合。至于单项运动体能训练年度计划研究的重心放在专项体能的特性分析,提升专项体能所使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以及编排不同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建议。不论单项运动年度训练计划的探讨,或是单项运动体能训练年度计划的研究,训练大周期理论模式是这两个课题探究的基础,国内学者目前为止尚未把注视焦点放在时期划分模式和板块理论模式上,有关两种理论模式之间的比较研究付之阙如。

5 结 语

本文秉持运动训练实践要有卓越的发展,需要可靠的理论作为基础的精神,从文本中爬梳运动训练大周期两个不同理论模式的历史脉络,分析不同理论模式之间的学术论战,并理清它们的论述特点和观点逻辑,本研究对于实践场域的专项运动教练具有相当程度的参考价值,尤其在年度训练计划的拟定上,因为此议题与运动训练年度计划的拟定息息相关,教练在安排年度训练计划的工作上,需要清楚了解运动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安排存在着不同理论模式主张,不同的理论模式对于运动教练来说,提供了训练实务工作不同的方向选择,教练可以根据运动单项、所处环境和运动员的特性,理性选择适合的运动训练大周期理论模式,来对年度运动训练计划进行合宜的规划。国内学者如果未来能够进一步与本土运动敎练共同合作进行实证硏究,深入和广泛地收集国内运动员有关训练和竞赛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的工作,用实证数据来验证、修正或反驳不同模式的适用性,进一步对不同模式的适用性提出评价,这种具有实务与学理交叉渗透和相互理清的硏究方式,将使国内学者在运动训练硏究的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1] 贾银浩,马海峰.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和板块理论本质及争论[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2).

[2] 崔东霞,李钊.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对比之新赛制下运动训练何去何从[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

[3] 朱宏,朱杰.小周期板块理论在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运用及效应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 董德龙.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1).

[5] 胡海旭.板块周期“叫板”马氏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基于科学史的释疑与讨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

[6] 余红盈,王浩.由我国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之争引发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

[7] 马祥海.对板块训练理论合理性的质疑——兼驳传统分期理论过时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8).

[8] 崔东霞,李钊.比较与批判:生理学与方法学视野下的分期与板块训练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4).

[9] 陈晓英.对训练周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再审视[J].体育学刊,2008(11).

Research Review on Plate Theory of Exercise Training Cycle

GAO Guo-an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gquan 045000, China)

Research objective: To sort out characteristics and view logic of period division model and plate theory model in big training cycle theory and provide multiple theoretical model perspective for China exercise training field. Research metho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has been adopted to sort out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different models in big training cycle and compa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different models. Research results: Period division model has divided big training cycle into preparation period, competition period and transition period. As the tasks for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are different, the ratios of general training and special training during each period are different. Trends of load and load intensity are different. Plate theory model is composed of different task blocks; select few physical qualities in each block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special exercise performance to improve load intensity to strengthen it and review the training effect with competitions. Conclusions: It is not lo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te theory model. It is not enough to shake the status of period division model, but it has grea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ity. This will be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exercise training theory. Sorting ou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models in big training cycle can help Chinese sports coach to select suitable theoretical model and provide direction guidance for making big training cycle.

big training cycle; division of period; plate theory

2016-12-22

高国安(1982-),男,山西洪洞人,体育硕士,助教.

1004-3624(2017)03-0053-05

G808.12

A

猜你喜欢

板块时期专项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板块拼拼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2011秋拍主要板块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