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带一路”体育文化建设的遇境与路径
2017-01-23李金金
李金金,黄 聪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我国“一带一路”体育文化建设的遇境与路径
李金金,黄 聪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体育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采用偶遇抽样方式,以在政府或体育部门官方网站、各媒体网站、报刊上检索到的对“一带一路”的相关工作汇报或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了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在丝路周边推进体育文化建设的遇境与路径问题。主要结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在丝路周边推进体育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谋求“一带一路”体育文化的又好又快建设,转变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应对国内挑战、规避国际风险是前提;以大历史观抓住战略机遇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是关键;以中国特色新思路发掘体育文化交流的新内容与新方式,建设丝路体育文化交流新生态,探索体育文化产业化融合发展与特色发展,开拓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是可持续发展动力保障。
一带一路;战略;体育文化;遇境与路径
1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与推进的全局审视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下,唯有重视战略研究才能先预后立,后发先至[1]。冷战结束后,曾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复兴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丝路历经千年沧桑后,迎来新的发展机会。1995-2011年间,日本、俄罗斯、印度、美国、欧盟、亚洲开发银行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组织纷纷关注新丝路建设,提出自身的新丝路战略,谋求在丝路沿线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发展。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时间相对较晚,但绝不是在孤立时空下提出的空泛丝路复兴计划,而是高度契合我国当前发展的种种诉求,是应对国内外挑战制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发展大战略。如在经济层面,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构筑东部再改革的新倒逼格局等;在军事层面,需要缓解美国军事优势、同盟体系的持续压力,需要集中资源盘活在中南半岛中线的持续推进等。另外,“一带一路”战略又是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上海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之外提出的又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中国政府首次明确以“(新)丝绸之路”的名义阐述对周边及欧亚经济合作的顶层设计。总体而言,这一战略的提出,与21世纪以来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紧密联系,是以中国综合国力复兴、周边政治环境改善、沿线经济纽带强化、立体物流网络建设等一系列的进展为历史前提的[2]。
“一带一路”战略涵盖范围广,实施涉及面多,对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推广实施3年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在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3]。如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新丝路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伟大战略构想正成为现实。又如2015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9 955亿美元,占到全国贸易总额的25.1%;我国企业对相关国家直接投资148.2亿美元,相关国家对华投资8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3.8%[4]。同理,与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同样能够产生交集。在这一大背景下,随着新丝路建设全面推进,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产能输出等方面积极谋篇布局,寻找商机。体育文化作为软力量会促进不同文明交织交融,推动经贸、投资等经济要素流动,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发展。
2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遇境
2.1 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机遇
丝路文明具有宽广、深厚的内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或调适的作用。历史上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可以被视为早起“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也可以被当作丝路文化深度交融的融合剂[5]。当今,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复兴丝路文明,有利于形成东西互济的全方位新格局、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于体育文化建设而言,则打通了我国与丝路周边国家之间的大动脉,有利于共建体育文化建设旗舰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大力发展体育强国战略和不断加强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各类型的国际赛事,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进入转型调整关键期,我国在各方面的强势,难免不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打压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觊觎,堵塞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之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将成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力引擎[6]”,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解决对外开放中存在的固有问题,同时也会为我国在丝路周边建设体育文化提供全方位开放机遇。另外,我国主动布局周边,将为体育文化在周边的中亚、东盟、中东等不同区域的交流发展带来新机遇。如把世界岛(核心在新疆)与世界洋(核心在印度洋)联结在一起的中巴经济走廊,不仅缩短了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距离,还绕过美国在印度洋和南海的军事基地,缩短了周边国家体育文化交流的距离。在这一双边交往平台运用的基础上,将会重塑中国-中东双边关系,增进双方彼此战略互信,真正打通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的大动脉,带着中国的体育文化“走出去”,将周边的体育文化“引进来”。
“一带一路”战略中所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所倡导的互联互通理念、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将推动地区合作进入新层次和新高度,并将强化上合、亚太经合组织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组织路径。“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升级版”,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地区合作发展理念。在该理念下我国不仅可以主动向西部地区推广中国优质产能、优势产业,还可以传播优秀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国际化。体育文化建设面向世界,将使沿途国家首先获益,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的体育管理、办学经验及思想观念,也将改变历史上中亚等丝路沿途地带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较慢的状况。另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一带一路”战略赋以新内涵,“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为体育文化等产业在沿线各国和全球发展带来新机遇。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和有效途径,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建设这一旗舰工程,因此,具有较大的兼容性。表现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将会重塑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识与定位;其次,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新桥梁,将会使中国体育模式推及世界;第三,加强了世界的联通,将全世界各国体育工作者的目光聚焦于此,将沿线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纳入同一个平台之中。
2.2 对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严峻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之初几年必定异常艰难,挑战也只会更加严峻,此时需要既读懂中国,又看清世界,必须对其潜在的国内挑战与国际风险予以足够细化的评估性研究,以为推动体育文化建设做好全面的准备。现时看来,“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内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的跨部门协调力度不够,致使地方政府对“一带一路”战略理解上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不少于30个城市宣布自己为新丝路的起点,“核心区”、“桥头堡”、“黄金段”等概念纷纷出笼;2015年初接连召开的地方两会上,20个省份将“一带一路”写入政府报告[7];可见各省都希望占先机、抓资源、争取成为战略支点,为其带来发展新机遇和增长新动力。然而,当前中国社会虽然整体有序,但有些地方和领域却存在失序现象。跨地域、跨部门的全国“一带一路”战略协调机构分工尚未明确,制度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细节设计与细节管理不足等问题,导致在国家层面对战略定位与路径不能形成较高程度的共识,对战略方向较为迷失,出现因对过程的专注而忽视根本目标,或者问题被分解为各个具体而微小的分子,而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性效果[8];建设规划不全面,未能充分考虑政治协调与经济效益等问题,导致对包括体育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使用的碎片化、零散化,而不能充分发挥系统性效果;战略辐射省份定位过多过散、不加区别地将发展规划塞进“一带一路”战略篮子里、到处组建“一带一路”战略组织、专注于某一具体项目、不能充分挖掘高素质相关人才、不能及时充分地调动地方社会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深化和扩大新丝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导致国内节点省份步调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持续性效果。如“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提高了西部各省区对发展体育事业的积极性,但在地方条件成熟时,国家做不到政策的相应宽松;在地方条件不成熟时,又做不到政策的相应收紧,以防止地方过热期待、过度宣传;造成了各省份不能共同协调地组织各类型体育赛事活动,为体育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界限障碍。
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更多聚焦于国内整合与协同发展的战略相比,新丝路建设特别之处在于其涉及沿线60多个乃至更多国家,由此,国际社会中本身存在的、不少是难以根除的风险,也会以不同方式带入新丝路。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而且多陆海强邻,这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我国邻国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为15个,这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的邻国越多越不利[9]”,且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国家聚集于此[10],以及丝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地缘政治局势异常复杂,加之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从而成为大国角力的地区。美国调整外交战略,重返亚太,持续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明证。另外,沿线重要节点国家长期面临的结构性政治失序与国家危机、美军撤出与国家重建、“三股势力”、海盗毒品走私等跨境安全威胁、跨国犯罪、民族宗教问题以及沿线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误解(被部分国家解读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等,都可能阻碍“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这些尖锐的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和平解决,各种问题有可能相互交织,形成“风险综合体”,产生一系列消极的连锁反应,也必将使体育文化交流受到阻碍,甚至会导致交流中断,更无从谈建设与发展。
3 我国“一带一路”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转变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应对挑战
逃避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应对国内挑战、规避国际风险是加速体育文化建设面对的首要难题。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风险虽多,但不能过分夸大、过于担忧,应当转变发展理念,适当提高风险意识,重温1992年“下海潮”时的冒险精神,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在审慎节制与积极有为之间保持适度平衡,不仅要做足心理(战术、战略)准备,还应做好技术准备,要对本国及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研究与认知,避免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目前我国在丝路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较慢,其中一个较突出的原因是国内地方政府跨部门协调合作困难现实存在,地方政府之间联系不紧密,对“一带一路”战略期待不同、解读不同[11],不能正确地审时度势形成有效的合作发展机制。转变应对策略,将国家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将各地方政府对待丝路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进行升级与明确,并将具体发展战略规划摆上相关部委与地区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法制体系,为合作与交流创造法律环境,这是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做的工作。然而,“相关部门”又很难界定,就需要建立类似美国“国际开发机构”、中国“足改领导小组”式的体育权力协调机构,进一步细化新丝路顶层设计,协调各部委与各省市,统筹体育政策规划与资源分配,打破现有涉外各部委各自为政的地盘割据现象。全国共下一盘棋,有利于塑造中国和平崛起的体育强国国际形象,形成行之有效的合作发展机制与良性循环。
我国在丝路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较慢,另外一个相对突出的原因是对西方国家及丝路周边国家的丝路战略认识不足,未建立与新丝路建设重要性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致使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战略存在担心与疑虑。在健全国际法制体系、务实评估我国国家影响力的投射范围及政府海外保护能力极限的基础上,充分动态考量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各国主权风险、政治互信基础,可以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望远镜”与“透视镜”。深入宣传和解释新丝路的建设原则、框架思路、对沿线国家的意义,以正其名,抵消国际上一些负面宣传的消极影响,让周边国家适应中国战略上的新常态。如少用或不用“主力军”、“排头兵”、“主阵地”等隐含有过多军事战略意味的政策用语,以免对兄弟省份、周边国家产生威胁感。重视国际资源的全方位、多渠道动员和使用,调动沿线国家社会层面的积极性,提出和确立有利于自身及周边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规则、新模式和新秩序,以影响并改革相关国家及世界的固有规则和体系,以对规则体系的最大化把握来降低风险、规避风险直至排除风险[12],真正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体育文化的又好又快建设。这就意味着并不是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争抢最大的一块蛋糕,而是共同烘焙另外一块蛋糕。这无疑是我国在丝路周边建设体育文化的重要战略理念,契合“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互联互通理念。
3.2 以大历史观抓住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一历史事件于2013年被提出,2014年从战略构想转向具体规划实施,2015年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众多战略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的影响力。或从历史事件角度讲,怎样做才能使“一带一路”战略的因果关系得以连续,其果为我所盼,为我所用?对于其因,往往需要向前推衍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加长历史纵深才能看清;对于其果,需要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条件下观察,方能管窥一斑,这种观点又称为“历史观”或“大历史观”[13]。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以大历史观厘清我国在丝路周边建设体育文化的必要性,正确认知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扩散优势,进而抓住战略机遇,制定利于体育文化建设的机制后,在目标上的、内容上的、或是方法上的困惑,当可迎刃而解,这是进一步加速我国在丝路周边建设体育文化的关键。从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无不将文化的成功输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洪峰在《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一书中写到,先进文化在各世界性强国崛起过程中起着根本作用[14]。体育文化作为国际政治角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全球大国、地区大国在丝路覆盖区域现实存在竞争的一方面,因而加速我国在丝路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对于维持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很有必要。我国建国以来始终将“体育先行”拓展国际空间作为崛起的一种策略,目前综合看来,我国体育已然成为丝路周边各国体育的中心,具有示范与影响整个周边国家体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我国继续以优势体育文化先行(如武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适时给予周边国家更多体育文化关注,构建体育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化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促进区域合作,实现体育与经济等方面共同发展。
加速我国在丝路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西部各民族体育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的同源、同质、类似等特点,适时制定适应沿线各国居民体育文化心理、体育文化需求、体育文化市场的发展机制,并以此带动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如设置丝路体育发展专项基金,为大型体育基础设施、跨国体育项目建设提供长期性低率融资;为发展体育产业的中国企业取得关键技术与市场通路进行国外并购融资;为中国体育相关企业整厂输出,与产业供应链整体输出,提供多元融资配套服务。建立跨国体育人才培训机制,为各国训练与培育体育专业人才,让各国体育精英有机会全面与深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体育发展经验,让各国有实务经验的体育精英与专家相互切磋,彼此借鉴值得推广的体育政策与体制实际经验,在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集思广益的指导思想下,共同探索最适合各国国情的体育改革策略与政策选择[15]。在人才培训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调研,经世致用、身体力行地联合丝路周边国家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完整的机制化体育文化智库跨国合作网络,为沿线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区域多边合作体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加速丝路沿线国家间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政策规划与方案评估,以缓释沿线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增进民心,筑牢社会基础。建设以新丝路各国社会精英为对象的“丝路体育传媒集团”,以体育文化议题为主轴,结合财经、旅游、环境、城市等,为各国提供一个超越西方视野的跨国体育资讯与观念传播管道,进而通过各种方式讲好新丝路故事,传播好新丝路声音,为新丝路建设营造良好的理论与舆论环境。用科学理论引领舆论,用正面舆论助推科学理论传播,让舆论与理论同向发力共频共振,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思维与西方话语权的宰制。
3.3 以中国特色新思路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与丝路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如我国与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这些都是国家间体育文化交流的基础。新时期,我们仍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掘体育文化新内涵,交流的新内容与新方式,深入开展与丝路周边国家的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展览等友好交往,建设体育新生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共同促进不同文明下体育文化的共同发展。如竞技体育交流以丝路周边国家或省份官方主办的职业体育竞赛和友谊比赛为主要形式,多举办一些广泛普及的项目比赛以形成系列赛事,还可以进行互访、交流运动员与教练员、举办体育研讨会、文化节等。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合作,应发挥同源民族和华裔桥梁作用,以民间和官方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巡回表演、民间交流、特色体育节庆旅游等。高等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6]。学校体育文化的交流可以高等学校体育之间的交流为突破点,以高等学校体育校际比赛和学术交流及互访为主要形式,开展高等院校间的学校体育交流、各国大学生体育比赛等,依此构建新丝路高等体育教育共同体,推动周边国家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另外,依托新兴体育项目,发展体育旅游成为体育文化交流的新形式。如青海省借助“行走中华水塔”国际徒步活动、海西州那达慕大会、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拉力赛等7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7],加快了与丝路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当然以上所列举的体育活动并非绝对属于某一类型,只是偏属而已。
当前在世界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却能保持增长势头,印证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陆续出台的多种文件明确指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可走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自此,各地方对于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注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十分有限,依然在走计划经济时代间歇性与应付性的管理旧路,按计划完成一定数量的体育活动或比赛任务,以应对上级检查,严重浪费了资源,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18]。因而,为加快我国在丝路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在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的历史机遇下,要探索与市场经济(“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6],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关注体育文化交流的同时,促进产业化发展,形成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兼具相关产业特色与特性的融合型体育新业态。中国幅员辽阔,丝路绵延千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体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是一种新思路,也是发展多样性的要求。在体育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生活、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精神成果,是一种文化创造,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新时期,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内在的体育文化力量,需要依靠高新技术,加大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力争使特色体育项目成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引领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智能制造,实现与市场的融合,整合物质、人才、组织等各种资源,创新形式,一站式满足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体育及相关休闲、旅游、文化、信息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19],反过来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体育文化资源对接,转化为资本,为我国在丝路周边建设体育文化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保障。
4 结 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出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对外发展的大战略。与其他国家提出的丝路计划相比,我国的战略虽具备最佳客观条件与更高战略价值,但由于当前国际社会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推动我国在丝路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国建立创新型体育强国,在世界上产生改革性的国际影响提供了可能;同时,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又使我国在推进丝路体育文化建设时可能遭遇重重阻碍。要进一步加快在丝路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则需要悉心经略,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为新丝路建设作基础、打前锋、树形像、造机遇、谋发展、谱新章。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大国的国家发展大战略,后发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之路必将是一条充满坎坷的创新之路。也正因此,它会给新丝路上体育文化建设带来耳目一新的思路与理念,注入不同寻常的活力。
[1]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
[2] 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1.
[3] 央视网.《焦点访谈》20160907“一带一路”:三年硕果超预期[EB/OL].http://tv.cctv.com/2016/09/07/VIDEJfFFSO92OhVzy48E0JwA160907.s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去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达9955亿美元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5.1%[EB/OL].http://xbkfs.ndrc.gov.cn/ydyl/201604/t20160408_797713.html.
[5] 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N].中国社会报,2015-02-02(3).
[6] 王优玲,陈炜伟.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N].光明日报,2014-12-08(10).
[7] 环球网财经.[掘金两会]习大大:“一带一路”可以做大文章[EB/OL].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6-03/8659645.html.
[8] 时殷弘.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9]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1.
[10] 胡文秀,王泽伟.周边安全环境与我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J].理论探索,2004(6):112-113.
[11] 何茂春,张冀兵,张雅芃,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36(3):39.
[12] 刘红.“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与风险论析[J].人民论坛,2015(29):62-64.
[13]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83-284.
[14]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M].北京:文化出版社:2011.
[15] 人民网.郑永年:如何让丝绸之路不只是纸上谈兵[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9/c70731-26472698.html.
[16] 新华网.李克强: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更大活力贯彻创新战略赢得发展未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7/c_1118646760.htm.
[17] 青海省体育局.2015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精品项目推介活动中我省荣获3项全国十佳精品项目、19项全国精品项目[EB/OL].[2015-09-10].http://www.qhtyj.gov.cn/Item/4139.aspx.
[18] 仇军.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学,2016,36(7):3-9,48.
[19] 杨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7):3-9.
Circumstances and Paths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 Chinese “The Belt and Road”
LI Jin-jin, HUANG C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Occasional sampling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 or the sports sector official website, the media sites and periodicals newspapers to retrieve all the relevant work reports or news reports, and regard the result as main basis to analysis comprehensively the circumstance and path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Belt and Road” in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China’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around “The Belt and Road” will face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seek the sports culture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built well and quickly. The precondition is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responding to the domestic challenges proactively, avoiding international risk. The key is to seize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to change from time to time. Explore new content and new ways of sports culture exchange with new idea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 sports culture`s new ecolog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open up new form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sports culture; circumstance and paths
陕西省“一带一路”智库专项基金项目(2015SQ002)
2017-01-20
李金金(1993-),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
1004-3624(2017)03-0016-06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