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2017-01-21李正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移动互联网新媒体

李正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新闻传播的时空界线,受众几乎完全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比传统新媒体时代更佳彻底,这也仿佛让新闻传播回到了诞生之初的原始状态,即口口相传。当然,分享信息的自由化与灵活化,也产生了诸多不可预测的问题,如信息爆炸、虚假消息、过度商业、庸俗泛滥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新闻传播的公共使命和公共道德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也是移动互联网迈向未来时必须逾越的坡坎。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新闻传播

1 回到新闻传播的原点

回看新闻传播发展之路,自诞生之日起,它便与人类这一群体性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有人类学家发现,无论在非洲大草原上最隐秘的部落,还是在浩瀚太平洋上孤立遥远的岛屿,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对新闻的渴望与定义是基本相同的。他们交换相似的家长里短,甚至于在收集和传递新闻时,也会选择特征相似的信使,这些人能够快速翻越山丘,准确搜集信息,并娓娓动听地向他人重述。[1]

人类这种交换信息的行为,出于求知的本能和分享的天性。通过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从而获得生存的安全感,若想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就要跟更多的人打交道,因而无形之中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你告诉给他,他又说给别人,这种众口相传的方式,就好似今天的微信朋友圈。最早的“朋友圈”,出现在十七世纪中叶的阿拉伯世界,那时,咖啡正在流行,咖啡馆便成了信息分享和传播的中心,不同背景的人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在弥漫咖啡清香的环境中自由言论,交换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后来,有经济头脑的印刷商人将听到的信息印在纸上对外兜售,这便形成了最初的媒体。

几百年过去了,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也在科技的变革中不断更新着向外传递信息的方式,从最早的书信到之后到电报,从广播到发明到报业的兴起,从电视到兴盛到互联网的到来……其实,每一次的重大变革,都是一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它们利用科技手段不同,但传递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却从未改变。历史学家米切尔-史蒂芬斯就曾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人类交换着相似的新闻。”[2]

当人类的历史进入21世纪,当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会贯通,当人们手持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重新回到咖啡馆时,它们分享和发布的文章、图片以及音视频、亦或是留言及其点赞的高科技互动,其实与四百多年前咖啡馆里的交流并无区别。新闻传播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反而有种时空轮转的错觉,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2 加速对传统媒体消解

分享信息始终是朋友或熟人见面后首现要做的事情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人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商人和银行家,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消息,如政府政策、出航天气、物价行情等。于是,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威尼斯,开始有人雇佣他人去打探消息,这便是记者的前身。

早期的记者、编辑和出版人之间并无明确分工,许多人往往身兼数职。随着新闻传媒的不断发展,分工日益明确,才有了专职的记者、编辑和出版家。而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涌现,让采编角色的分工异常模糊,一个自媒体就像是一家通讯社,一个人便可完成“采编发”的新闻生产流程。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媒体的消解,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是对传统媒体的加速消解。因为,随时随地的“采编发”,让新闻再无“独家”可言。

消解的程度还表现在时间概念上:报纸的时效性是以天为单位,今天的事件成为明天报纸上的新闻;广播、电视的实效以小时为单位,刚才发生的事情经过非线编辑、上传信号才能播放出去;互联网让时效性缩短为分秒,前一刻的事情这一刻发出去;而移动互联网则把实效缩短为零,现在发生的事情现在就可以发送出去,而且随时随地,图文音视频形式任意选择和组合。这种打破时空的综合展现形式,集合了传统媒体的所有特征。更重要的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从单一变成了双向,公众在接受信息时,不仅可以选择接受哪些消息,还能及时评论、转发与推荐。

加速消解还表现在传统媒体的“妥协”。当移动互联网技术登上历史舞台时,传统媒体并未表现出互联网技术到来时的那种强烈抵制态度,他们纷纷抓紧时机,紧锣密鼓地研发具有自己品牌效应的APP,绞尽脑汁搭建公众账号,开发直播软件,拉拢用户,组建庞杂的粉丝群体,试图在移动互联网的疆域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每个传统媒体机构都有了自己的二维码,陆续组建了自己的无线事业部。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形态,更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3 新媒体的新问题

移动互联网作为最新的传媒形态,在几乎绝对自由的言论环境中,滋生出现诸多新的问题。这种新问题的出现并不偶然,回看历史,每次技术革新之后,都会有类似问题出现,只是这次,问题的溃烂面更大了:

首现,新闻作为公正监督的权威性降低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采编权和发布权转移到了普罗大众手中,所以媒体的把关人角色被弱化了,媒体人具有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一篇报道的发出,要经过专业知识的积淀,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3]但普罗大众在看待一件事情时,往往热闹的心态大于舆论监督的心态,这种视角的转变,无形之中造成信息的劣质化,毫无营养的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并无意义。

其次,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设备的过度依赖。移动互联网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在移动中生活,也真正做到了移动改变生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下单、扫码、分享、言论,甚至可以在移动中工作和学习。然而,人们却忽略了移动互联网作为科技背景下的虚拟世界属性,在线的状态并非真实存在,信息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传输,但人的真情实感却无法在虚拟中相互传达。

再次,个人信息严重泄漏。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许多功能需要输入证件号码、上传照片、绑定手机号,甚至还要填写其他相关信息,加之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无节制地分享,让人们的隐私公布于众,成了“透明人”。虽然国家对保护互联网用户信息有明文法规,虽然有些功能可以加密,但海量个人信息上传至虚拟空间,必然会为不法之徒造成可乘之机。因此可以说,大数据背后必有大隐患。

4 新旧之间看未来

2016年初,国家工信部发布最新消息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8亿。庞大的用户群体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有句俗语:“人挪活,树挪死。”移动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真正实现了在移动中运转前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跟当初PC互联网的趋势基本相同,侵入一个一个传统行业的地盘,先是蚕食、后是冲击、最后是颠覆,侧面试探演变为正面竞争,正面竞争演变为全面洗劫。[4]新闻界的境遇,也是如此。

不管将来新闻传播采取何种形式,有一点非常清楚:它不会消失。[5]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新闻传媒的光环变淡了,这毋庸置疑。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我印象很深,九十年代,很多领导都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进电视台或做传媒,但近几年,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了。显然,现在的传媒,已经不像九十年代那么有吸引力。”[6]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从业者纷纷转战移动互联网行业,这样的现象足以预见“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未来将会是如此一番景象。无论哪种媒介,回归新闻传播本身,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7]当人们低着头在方寸之间匆忙寻找未来的时候,别忘了抬起头来看看脚下的路。

参考文献

[1]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

[2]米切尔·史蒂芬斯.新闻的历史[M].陈继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威廉·E·布隆代儿.《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2

[4]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VII

[5]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M].林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365

[6]白岩松.白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57

[7]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33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移动互联网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