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2017-01-21赵悦
赵悦
摘 要: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图片、视频的大量出现给人们信息选择方式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作为图像资料引用最为频繁的美术课程,如何处理这些大量的图像资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熟知的传统美术教学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大量的采用讲解法的授课方式。枯燥的讲解,选择简单的图像资料,毫无创新的教学方式桎梏着图像信息的有效传递。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如何有效的选择图像资料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以期打造更为高效的美术课堂。
关键词:后现代美术 图像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美术课堂已经慢慢的走入了——“读图时代”。图片、视频的大量出现给人们信息选择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的“看—讲—画”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这个信息体量巨大的时代了。很多美术老师在备课时会选择去网上收集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大量的图片信息迷惑了敏锐的双眼。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疑惑自己选的图片是否是最恰当的图片,又有时,我们甚至会思考是否还需要选择图片资料来进行课堂教学,当今的美术老师该如何选图,在美术课中,如何选择图像资源以呈现出高效的美术课堂,成为美术老师研究的课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后现代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二、概念界定
在21世纪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了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最终的、最好的方法。经常出于对科学和技术的全方位使用后的结果。”而后现代初中美术课堂就是全方面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手段营造的高效初中美术教学活动场所。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是造成美术教师无法精确选择图片的外在原因。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图片选择思维是教学效率低下的内在原因。笔者针对这两个原因在多年教学和实践中进行了研究整理,总结了几个具体问题,希望能发现解决之道。
三、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图像的运用遇到的问题
1.图像信息认知对象混淆。教育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重心在学生自己,知识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构建,他们必须将新的讯息与自己先前知识、背景经验产生关联。但是传统选择图片时很多教师用自己的认知角度去选择图片,造成造成图像资料信息的过度输出。因此学生无法有效接受图像信息。
2.图像信息趣味性缺失。在有着海量图像信息的21世纪,初中生会追逐自己以往的图像信息经验,重复表现记忆中的信息,这些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受到压制。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挖掘泛信息时代图像输出所不能表达的新信息点和新技术手段,是教师必须尽力研究和学习的。
3.图像信息传输途径窄小。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得正视这个问题,在现实教学中,时间、空间、经费等因素制约着图像信息的有效传输。后现代美术教育在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提出挑战的同时,对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处理图像信息的问题也提出了挑战。
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图像的后现代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图像信息的运用是为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以往传统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在后现代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图像选择的方法。
(一)关注教材,整合有效信息,挖掘典型图片
一般认为在中学教学图片的选择时,教师确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教学方式的小目标,并深入挖掘需要介绍的图像信息和目标的关系,以便扎实有效的在45分钟的课堂里落实知识点。
例如,在浙美版七年级上册的《板报设计》这一课中,知识点覆盖了字体设计,版面编排这两大块。在版面编排中,又包含内容选择,版式设计,图片处理等知识点。任何一块内容的落实都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学习内容如此丰富,信息含量越发满溢,课堂图片的挑选就更加艰难。因此笔者运用图像信息资料选择的方法,先在如此多的教学目标中,挑选最为重要的目标让学生在课内进行重点的掌握,而其他的小目标就可以作为课外拓展的学习目标,为有能力的孩子安排课外延伸学习。并且,在安排《板报设计》课时时,把字体设计和版面编排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安排。先学版面编排,再学字体设计,让学生先掌握整体,才能细化局部。
在《板报设计》第一课时中,笔者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对版式设计的处理上,围绕重点去选择图片。该课重点为1、了解版面设计中的点线面的概括方法——即板报中所有的元素都可以用点线面概括。2、学习板报设计中点线面的不同样式安排。确定重点目标后,用大师蒙特利安的作品(图1)为引入,在原作的基础上挖掘点线面的概念并进行对比处理(图2)。如此挖掘后,学生对图片和文字得块面感和线条感有了深刻的印象及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继续学习版面设计样式处理,提炼五个经典的设计样式图例,并进行块面的概括。通过对五个设计样式(上文下图型,左图右文型,骨骼型,变形骨骼型以及对称/倾斜型)的分析和概括,学生逐渐深入了解五个样式的变形方式,在作业练习中能熟练的对点线面进行组合应用,加深了学习目标的理解,拓展了重点难点的锻炼(图3)。而对于版面编排的其他内容,学生在学会基本的板面设计后,也能继续深入的进行学习和提高。
这种不断细化的科学删选图片的过程,既能让教师理清教学的主次和脉络,又能还学生真实有效的美术课堂。同样,对于挑选图像资料而言,缩小后的目标能让挑选的范围极度概括,寻找的结果更趋精准,挑选的图片也能够契合目标,足够典型。绝对不会出现跑题,或信息泛滥的情况。
(二)关注学生,发现图像兴趣点,拓展呈现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在10年之后的迅速普及,用手机上网,用Ipod玩游戏、看电影之类的活动在初中生中已经司空见惯。这就说明,图像信息对学校学生的刺激已经无处不在了。传统的静态图片已经不太能够吸引这些孩子的注意了,他们更喜爱刺激的、生动的、完整的影像信息。这也是为什么现今教学中,视频资料出现的如此频繁的一个原因。
那么经典平面作品已经无法打动现今的学生了吗?如何发掘学生对该类图像信息的兴趣点呢?
1.既然学生喜欢刺激生动的影像资料,那就用适当的影像资料作为引导的基础。例如,笔者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这一环节涉及到不同服装之间的搭配练习以及不同配饰和服装之间的搭配练习。这个作业练习步骤琐碎且需要耐心的制作,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设计效果,如(图4、图5)即为学生作业。因此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笔者制作了一个小型微课(图6)。每上这节课时,就把微课拿出来放一下,不仅有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节省了学生的时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搭配方式有了深入的领悟,进行设计作业时也更加有兴趣了。
2.初中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猎奇的心态。他们对古典美也是欣赏和喜爱的。但现在学生从出生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图片轰炸,简单的一张经典绘画欣赏是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但在课堂中介绍他们并不熟悉的绘画过程呢?他们当然会非常感兴趣并热情参与。例如在《花鸟写意》这一课中,笔者先简单的让学生欣赏了一下教学要求中的名家名作。接着就问学生:“如此精美的作品,它是如何进行绘制的呢?有谁可以还原一幅呢?”大多数学生当然不会,不会即好奇。如此,教师事先整合的工笔花鸟绘画过程步骤图就能有效的进行欣赏分析(图7)。因为未知,所以好奇。发掘经典之后的秘密就能引起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好奇之心。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不会充满抗拒的心理,并热情参与作品制作(图8)。
3.拓展眼睛之外的读图功能,选择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的图片资料,或者可以让学生无所顾忌的评论的图片资料。都能发掘学生的读图兴趣点,激发他们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热情。
(三)锤炼教师,不断学习,提升选图手段
教育教学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到了后现代阶段。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老师,就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不仅需要锤炼自身的审美修养,而且还需不断的更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手段。
可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美术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抱怨:“学校繁重的课时压着我们喘不过起来,调皮的学生让我们心情烦躁……”笔者认为,教育这个行业本身就充满着重重的压力,用不断的学习去提升自身修养,化解外在压力是一个很好地办法。随着后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种图片记录和展示手段也在更新,这为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深入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例如:随着APP技术的普及,用“微信”、“美篇”(图9)等APP工具记录学生、记录课堂、记录生活。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图像信息量,还可以给课堂添加更多的新的信息点。或学习“Stop Motion”(图10)等软件技术,直接把静态的图片信息变成直观的动画,挑战传统课堂。
五、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图像的后现代运用反思
科技影响生活,科技影响教育。在后现代美术课堂中,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中学美术学科涉及的知识范畴五花八门,简直无所不包,中国画法,油画、水彩画、水粉画、雕刻、泥塑、剪纸……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抓住后现代化技术革新的机遇,探索出更辽阔的教学海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真诚的态度,进一步研究美术教学中图像选择的意义,拓展教师的后现代美术课堂教学理念,还学生高效真实的美术课堂,创造更为有趣高效的美术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