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与影的对白

2017-01-21李国芳丁意恬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叙事微课程摄影

李国芳??丁意恬

摘 要:美术新课标提出“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摄影教育则具有全面激发这些能力的功能。本文拟通过摄影微课程的设想提出、平台搭建、教学展开、成果体验等课程叙事,力证摄影在城区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可行性及其成效。

关键词:摄影 微课程 叙事

一、“触景·生情” 引发摄影微课程展望

当今社会,网络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图像时代”的到来。图片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人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通过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世界,视觉影像已经全方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图像时代”背景下,孩子们有了更多机会拿起相机去发现美、捕捉美。家长们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摄影兴趣发展,这为开展少儿摄影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校大力进行校本化特色课程建设,倡导教师开发课程、创新课改。据笔者调查,在我校这样一所城区小学,80.3%的学生家里配有数码相机,并且有78.3%的学生表示对摄影课程很感兴趣。该项调查引发笔者思考,是否可以在我校开设一个摄影学习平台,带给小学生一段发现美、捕捉美的旅程。就这样,摄影微课程应运而生了。

二、“追求·简单” 搭建摄影微课程空间

微课程不能盲目开展,也不是所有黑板前的讲解都叫课程。这需要教育者为之作出思考、预设和行动。在我校摄影微课程开展之初,就面临并解决了“到哪里”、“谁带路”和“怎么走”的问题。

(一)脚手架理论——解决一个“到哪里”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对摄影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学校、老师为他们搭建起有形的“脚手架”,让他们在一个配套设施齐全、文化底蕴深厚、视觉效果抢眼的平台中学习活动。为此,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摄影博物馆。博物馆共分六大展览版块,分别是“走进萧山著名摄影家系列”、“荷赛奖”摄影作品精选、照相器材发展概述、摄影技术与成像艺术发展图解、师生优秀摄影作品掠影和校本摄影技法图解。学生在欣赏陈列的老旧相机中了解相机发展史,在图文并茂的摄影发展简介中解读世界摄影历史事件,在摄影大师的独到视野下熏陶,在师生优秀摄影作品中感悟。不仅打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拉近了自己和摄影的距离,摄影对于学生来说再也不是“高大远”了。有形的平台搭建烘托出无形的审美眼界。

(二)领头雁机制——解决一个“谁带路”的问题

摄影课程也需要领头雁。摄影微课程的设置分为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表1),课程采取教师、家长、学生交替引领的方式,多管齐下,共同协作。校内课程以学校老师主要负责,外聘专业老师、摄影方面有所专长的家长定期上课配合教学。设置摄影理论、摄影实践、作品赏析等不同主题,在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定时定点上课。校外课程则有家长主要领队组织,摄影俱乐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从活动地点选择、活动环节设计到车标制作、报名人数分组等各项事务都由爸爸妈妈安排操作。

雁无头不飞,学生的榜样示范在摄影活动开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俱乐部中有一批综合实力相对领先的同学,他们引领和影响着同伴,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这些学生也成了课程的带头人。

(三)点菜式策略——解决一个“怎么走”的问题

摄影微课程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导,由学生决定“怎么走”。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让摄影技术在浓浓的情趣里学习进步,在盎盎的兴致里历练成长,才是学习摄影的关键所在。

为了解学生的摄影学习需求,本人对刚组建不久的摄影俱乐部35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课程类型、学习方式、活动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爱摄影,但常常被专业的摄影技法所束缚。相较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他们更倾向实践和技能的训练。他们喜欢群体、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向往能和父母一起参加摄影采风等户外活动。为此,笔者在摄影活动形式上做了如下安排(表2):

三、“选择·玩味” 铺就摄影微课程地图

我们以“玩摄影”为主旨,课程规划、活动安排都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的方式,从中挑选喜爱的活动内容。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协助者。

(一)从“种子思维”出发立方向,走摄影教育丰富之路

1.根据学情,合理分组

摄影俱乐部招收的学生来自于三至六年级,学生们的年龄、认知能力以及原有摄影基础都有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从性格、年龄、摄影水平等几个方面着手,将整个班级35人分成综合实力相对均衡的甲、乙、丙三个小组,每组选派一位部长并配合老师工作对整组成员进行考核。“有组织、有纪律”的摄影学习不仅更加便于教师的管理,更激发了学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能力。

案例1:

在摄影史论课前一周,我分别给三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甲组调查搜集照相机的发展史,乙组的任务是调查世界摄影发展大事件,丙组搜集国内摄影发展大事件。上课时,发现同学们有的带来了记得满满的笔记本,有的是网上搜寻来的图片资料.内容多但是又碎又散。于是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汇报各自搜集到的内容,再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工:两位同学整合删选资料,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作主题汇报。通过这样搜集、讨论、整理、汇报的方式,短短一节社团课的时间,同学们就对摄影这三大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自主探索来习得摄影理论知识远比老师一味的讲解要有效多了。这节摄影史论课上得既轻松又高效!

2.兴趣有别,主动习得

在摄影实践课上,教师往往会定出几个不同的主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中习得的构图、色彩等知识,更能轻松地掌握并自由运用于今后的摄影实践中。没有个性就没有了一切,在摄影艺术教育上,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才能使得他们保持旺盛的积极性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案例2:

操场是我们摄影俱乐部最常拍摄的地点。去那拍摄我从不给学生框定主题,而是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有的学生对足球场上大汗淋漓的运动员感兴趣,我就指导他们如何连拍能抓住运动员优美的姿态;有的学生被操场周围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我会示范怎样的角度能拍下最好的构图;还有的学生把镜头对准了植物丛中的小昆虫,我指导他如何变换焦距才能拍出小虫的特写……大家各自在自己喜欢的内容中抓拍,一个个都那么投入,拍出来的效果可见一斑。

(二)用“玩转摄影”为旨立手段,撷摄影活动活跃之力

1.“多按几下”,摆脱专业枷锁,鼓励大胆拍摄

摄影只要掌握基本的技法后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想要抓住最令人动容的画面,必须将按动快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动作。在摄影俱乐部,笔者从不在摄影器材等物质方面对学生作要求,甚至可以带手机、iPad来上课,强调摆脱高端的器材和技巧,用最习惯舒适的姿态拍摄。并创造了“多按几下”口号,鼓励学生积极而大胆地按下快门,寻求最美瞬间。

案例3:

校运会期间,摄影俱乐部的小记者们被安排到各个运动场地拍摄运动员的精彩动态。孩子们第一天的“战利品”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多数是动态场面,许多照片模糊不清,难得有几张清晰的,构图、人物表情又不到位。许多学生很是苦恼,明明等到了生动的表情,但等快门按下去已经来不及了。针对这个现象,我指导学生采取连拍或同一瞬间“多按几下”的方式,那样就能将一个动态定格成一组不同的画面,学生在一组照片中删选出相对最好的一张。这样一个多拍、删选,再拍、再选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己在思考、进步的过程。

2.“先来试试”,打破传统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摄影课上老师示范、学生跟从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摄影教学。笔者在摄影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并参与真实的摄影场景,学生可以自己定主题、摆静物、当模特……在情景中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动力,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案例4:

一次构图专题的摄影课上,我在“三角构图”这一知识讲解之前,先将六种水果放上静物台,请几位同学来摆一摆他们认为最好看的画面。果不其然,面对大小不一的水果,学生摆出来的造型不是一条直线就是聚成一堆。接下来我再将水果以基本的三角构图重新组合,请同学们拍摄并指出与之前摆的造型的不同之处。大家很快就能发现“老师摆的有些水果聚在一起,有的单独一个”、“老师摆的有高高低低”。当问到更喜欢哪一种摆法时,所有同学都选择了后者。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轻松、玩乐的方式中习得的知识远比一上来就讲解灌输的知识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

3.“换个角度”,挣脱固定视角,引导创新意识

摄影作品是在瞬间留下的,如果不加思索乱拍一通。更容易将摄影流于平凡的记录事物这一误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善于选择和发现题材,从而让学生养成用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在一次主题为“美丽校园”的摄影比赛上,不少同学看了主题后就都把目光投在了校园里的众多植物景观上。众多相机一下子都对准了树木、盆景、景观石……只听快门声“啪啪”的响起,大家都拍出了十分雷同的作品。在公布并展示获奖作品时,同学们发现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都是经过“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后创作出的作品。有一幅一等奖的作品就是展现了一位戴着红领巾举着相机正在投入拍摄的小摄影师,并且作者将作品命名为“美丽校园之最美学子”。相比之下,许多作品都显得缺少新意。从这件事上,同学们开始领悟到同一个场景,若加入一点创新元素,感觉立刻就不同了。

4.“走出校门”,开展校外采风,激发创作灵感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一个对生活缺乏感悟的人是很难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此,老师们要打破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把摄影课程设置得更发散更活泼——把孩子们带到更为广阔的自然天地中去,获取拍摄的灵感。

在家委会的精心组织下,俱乐部已经顺利开展了校外主题采风活动——“走进美丽乡村,寻找最美秋景”。小摄影师们能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下用心去听、去看,与爸爸妈妈一起拿起相机记录、学习,那是一种新的摄影学习体验。学习气氛变得浓厚,亲子情感得以升华!

(三)以“小题大作”入手立主题,展摄影文化斑斓之光

为了更好的开展摄影艺术活动,学生拍摄的摄影作品会被布置在教室墙面、橱窗或定期举行摄影作品展览。自摄影微课程开设以来,我们已经举办了多次主题展览。在“幸福中国年”摄影作品展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年味”:热闹的烟花、漂亮的新衣、团圆的年夜饭……他们透过一张张照片仿佛在诉说:我们心中的年味,是家,是聚!虽然在技术上称不上精湛,但都是孩子自己的视角,张张感人。定期摄影展览的举办不仅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下来学习成果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展现摄影文化的斑斓之光。

四、“立小·见大” 初酿摄影微课程酒香

“从小到大,以小见大”是摄影微课程的架构。我们期望微课程以“小”的形式呈现出“大”的价值。

(一)小角色,大舞台,尽显风采

随着摄影微课程的启动,小摄影师们背着相机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得出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学校有建队节活动、元旦文艺演出、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他们用相机为传播校园文化作贡献。他们还被学科老师们所器用:帮助体育老师用相机记录运动精彩瞬间;帮助科学老师利用摄影进行湿地生物种类或植物生长方面的科学调查;帮助美术老师通过摄影讲授色彩和构图知识……小角色的价值得以体现,摄影的广泛性得以彰显。他们俨然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小社团,大意义,促进发展

从最初的思索展望、摄影社团的组建到摄影微课程的一步步开展,笔者看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也看到了组建这个摄影小社团对于孩子们的巨大意义。1.提升观察能力。同一样拍摄体,孩子往往会用不同于成人的姿态和角度拍摄出稚嫩却淳朴的照片。在平凡的景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中捕捉美,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美术素养的完善。2.培养审美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原来或许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之美。但通过摄影学习,怎样搭配拍出来的色彩效果更好则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美”的种子就这样开始在他们心中滋养发芽开来。3.养成学习意志。摄影创作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这一特点在校外采风环节最能显现。为了拍到一张好照片,无论严寒酷暑,背上相机就往外赶。孩子们也慢慢认识到,好作品是由一张张照片的练习积累换来的,想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

(三)小课程,大内涵,挖掘价值

摄影微课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挖掘摄影在艺术教育中的美育价值,它的出现既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又多了一个可以获取各种知识的欣途径,同时学生能将学到的摄影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浙江杭州)

猜你喜欢

叙事微课程摄影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