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
2017-01-21刘婷婷
刘婷婷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社交语用失误时有发生,使得交际无法顺利进行。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出现的原因,并探讨解决语用失误的有效途径,使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另外,改革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加快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交际的基本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说话、交谈,而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然而,由于对跨文化交际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与他人交流中,通常会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导致各种交际失误。
因此,近年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因素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主要包括文化差异以及对此缺乏足够的意识。因此,这篇文章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之间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问道:“你吃了吗?”然而,如果这样跟西方人士打招呼,对方可能以为是想邀请他们吃饭,所以,很有可能会引起误解。另外,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一些问题,比如“你多大了”,“你的工资是多少”等等,而这些可能令西方人士非常惊讶甚至生气,因为他们将此视为秘密,会认为你在侵犯他们的隐私。
称呼语也有所不同。中国人通常在称呼对方时在姓的后面加上头衔,比如,中国学生出于尊敬,称老师为“x老师”,而西方人士直呼其名。所以,如果一名中国老师被一名外国学生直呼其名的话,这位老师可能会感到不自在。另外,中国人在见到比自己大的人时,出于尊敬,会称呼对方为“叔叔”、“阿姨”等等,这对于西方人士来说很难理解,既然没有血缘关系,那为什么这样称呼对方呢?
中西方的人们在恭维反应中截然相反。如果听到对方赞美道“你今天真漂亮”,中国人可能会谦虚地说道“哪有,哪有”,暗含着否定的意思;而外国人会这样回答“谢谢你的赞美”,暗含着肯定的意思。而在中国人看来,外国人的这个回答可能会令人不可思议:怎么能这么不谦虚呢?
一些忌讳语大相径庭。忌讳语是由文化决定的,由于历史、信仰和习俗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忌讳语。另外,一个国家的忌讳语可能是在另一个国家看来是好的形象。例如,“狗”,中国人通常视为贬义,用于骂人或者侮辱别人,如“走狗”;而西方人将其视为褒义,认为狗是一种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动物,因此,他们会用“幸运狗”来形容一个人,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又如“龙”,中国人将其视为祖先,认为是神圣的象征;而西方人将其视为凶猛和邪恶的象征,他们会认为老虎才是好的,所以,西方人会说“亚洲四小虎”,而不用“亚洲四小龙”。
3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习俗的不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发生社交语用失误。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交流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综合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分析型的。因此,中国人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而西方人喜欢问“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时,会比较委婉,迂回曲折,重点在后面,而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这可以解释双方之间一些截然不同的现象,例如对待别人的恭维时以及接受别人的礼物时做出的不同的反应。
中西方人之间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以大局为重,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感觉。因此,西方人不喜欢别人打听自己的隐私,会将此视为侵犯了个人权利。另外,他们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空间,他们会赶紧道歉。而在中国,经常会看到公交车上人山人海,非常拥挤。
由于历史不同,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包括节日、礼仪、隐私、忌讳、招呼语、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同样是“龙”,中西方的看法却截然不同。这些习俗根深蒂固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中,如果忽视了对方的习俗,极易触犯对方的忌讳,就会导致语用失误。
4 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方法
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社交语用失误。首先,要增强跨文化意识,包括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其次,加强学习,熟知西方文化,为跨文化交际打好扎实的基础。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还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平时要多加强练习,熟能生巧,可以浏览一些英语网站,阅读英文报纸,多与外国人交流。这样,我们会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形成一种英语思维方式,从而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避免社交语用失误,实现预期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s,L.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小宁.跨文化交际中社交失误探微.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7).
[5]赵丹.论跨文化社交语用失误及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07(05).
作者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