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在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2017-01-21张文
摘 要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到“引导发现式”的转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笔者从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反思中寻找出有利于教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更好地改进教学。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应用
教师的反思案例是教师在对有代表性事件进行详尽描述的基础上,进而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课例,对成功案例要找到教育理论支撑点,并将其运用到新的课例中去;对失败的案例找到之所以失败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辙.案例反思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思考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它需要教师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思维能力.以下是我写的一则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预案稿:学生观察比较(1)y=2x(2)y=|x|与
(3)(4)y=x的图象,哪两个关于y轴对称?哪两个关于坐标原点对称?(事先给出图象)并归纳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预案修正稿: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看多媒体一组图片,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观察、思考后,给出的分类情况多种多样)
师:下面我们首先从轴对称图形开始研究。
问题:请同学们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2x; (2)y=|x| .
(巡视并选取学生画的图象,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师: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你有何发现?
(生:关于y轴对称)
师:你能给出验证吗?
(提示学生回忆在初中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给出对折方案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确认)
师:好!有没有其他办法?
(给出思考: M(x0,y0)是y=x2的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它关于y轴的对称点M'的坐标是什么?点M'在y=x2的图象上吗?学生合作探究后,请学生作简要的证明)
下面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讨研究函数的奇偶性
我们再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一下,请看动画。
(在屏幕上用“几何画板”作出函数y=x2图象(点M与M'关于y轴对称),度量点M与M'的坐标,选中度量的结果,利用图表菜单制成表格,并添加10条表中记录,拖动点M,得到如下数据)
M(2.04,4.14),M'(-2.04,4.14);M(1.35,1.82),M'(-1.35,1.82);
M(0.81,0.66),M'(-0.81,0.66);M(-1.05,1.10),M'(1.05,1.10);
M(-1.91,3.66),M'(1.91,3.66);M(-1.78,3.16),M'(1.78,3.16)
M(-0.36,0.13),M'(0.36,0.13);M(1.39,1.94),M'(-1.39,1.94)
师:观察上表,点M与M'的坐标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后,请学生予以表述,教师略作补充后得: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相同)
师:请大家对y=|x|进行检验,看是否有类似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并确认)
师:对于一般函数y=f(x),如果它的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分组探究,陈述各自的想法,教师分析评价,完善后给出偶函数的定义)
板书:
课题:函数的奇偶性
1.偶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偶函数.
练习1.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f(x),下列判断是否正确?
(1)若f(-2)=f(2),则函数f(x)是偶函数;
(2)若f(-2)≠f(2),则函数f(x)不是偶函数。
练习2.函数f(x)=x2,x∈(-1,1)是否为偶函数?
练习3.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f(x)是否为偶函数?
(学生合作探究,互动完成,对偶函数概念中的关键之处有了统一认识)
师:我们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研究得到了偶函数的定义,你能否举些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呢?如果能,请你用类比的方法加以研究!
(学生列举的函数有,y=x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类比的办法,归纳出奇函数的定义以及定义中需要注意的关键之处)
板书:
2.奇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奇函数。
师:图象关于y轴(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偶(奇)函数,是否存在图象既关于y轴又关于原点对称或者既不关于y轴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呢?若存在,请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函数按奇偶性可以分为四类:奇函数、偶函数、既奇且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反思:教学预案稿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生学习数学是被动的,没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教学预案修正稿则在实际生活中提炼出对称性,近而让学生自己作出熟悉的函数图象,进一步思考,形成结论,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如建筑实物、雪花、太极图、蝴蝶等实物引入,进而提出有待探索的问题,这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巡回各组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本课各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引导分析细致、到位、适度.如:通过对题目的判断,促进了对概念理解,同时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奇函数的定义;还有让学生动手画函数图象,从“形”的角度,感受函数的奇偶性;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本节课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到“引导发现式”的转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合理有效,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3.
[2]周龙影.教师的自我教育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
作者简介
张文(1968-),女,江苏省徐州市人。现为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