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英语专业实验班课内课外立体交叉教学模式研究

2017-01-21沈晓华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制实验班

沈晓华

摘 要本研究通过成立实验班,构建课内听说为主,课外导师制为辅,立体交叉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增大听说,增强学生听说能力,促进读译能力发展。学生通过导师个性指导,增强学习自信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该实验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实验班;听说法;导师制;课内课外交叉

近些年各个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入世贸之后,对具备较强听说能力,能读能译的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为了给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构建新型的实用的教学模式在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势在必行。

1 理论基础

上世纪40年代开始,Leonard Bloomfield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操练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初创了以口语和听力技能为主要训练目的的“听说教学法”。Krashen1982 年提出的输入假设 ( Input Hypothesis) 影响了第二语言的教与学,他指出如果有足够的理解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然地习得该语言,他的输入假设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可由 i 发展到 i + 1,输入假设理论虽然为听力教学提供有效支撑,但由于忽视输出的作用而饱受质疑。为了弥补 Krashen 的理论缺陷,Swain( 1985) 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 ,认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对二语习得是不够的,成功的二语习得既需要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听和说的发展是不能分离的,只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1400年,魏克汉姆 (Wykeham)首先将导师制引进牛津大学,后为剑桥大学采用。主要特点是,师生主要以学院为单位,每一名本科生由一名或数名导师指导。牛津大学教授David Palfreyman在《牛津导师制》一书中认为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导师的引导能力,导师不仅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我院成立实验班,构建英语专业实验班课内课外立体交叉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以课内使用双轨教材,增加听说为主,课外导师制为辅,探索实验班的课内和课外交叉模式。

2 研究内容和目标

2.1 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

研究对象:南昌理工学院2015级外国语学院32名学生

研究内容: 2015年9月在200多名外语系新生中通过测试和面试挑选32名学生成立实验班。他们的听力成绩尚可,高考成绩在120分以上,都接受考研的想法。并且为这个班级配备16位导师,都是外语系骨干老师,每两位学生一位导师。

课程设置上加大听说课程,配备两位外教,使用两套听力和口语教材。也即在原来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课时量,而写作等课程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不明白可以咨询导师。听力课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课堂注重学生的知识主动架构,实施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

课外导师每周和学生见面一次实行监督和引导,并且在网络上也随时保持联系。督促其他几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的学习情况。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学习计划,鼓励参加各种竞赛演讲活动,并且进行人文素养熏陶和心理波动的沟通。

此外院系领导和班主任也高度重视,尽量实现课内课外相互优势互补。该研究已经进行一年,学生的听力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已经有所体现。实验还在进行中,今年研究对象将参加四级考试。

2.2 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1)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希望学生听说等实用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促进读写译能力。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培养的要求。

(2)实验班四六级和专四的通过率能有所提高,和往届通过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3)英语专业考研实现新的突破。

(4)摸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新的教学模式。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以建构主义为依据的听说课程为主是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2)本科导师制是否在学生学习素质培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课内和课外相交叉的立体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更加建设性作用?

3 研究初步成果

实验班上学期各门学科的期末考试的成绩的平均分高于普通班的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已经显现出差异,尤其听力成绩的差异最大。而且实验班在演讲比赛方面也展现出优势。但该实验是一个持续跟踪的实验,实验班级的学生将于2016年12月份参加四级考试,这个考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检测实验的初期结果。即实验班的四级通过率和上一届学生同期的四级考试通过率相比较,可以进行T检验,如果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假设就可以初步得到证实。希望该课题能够立项,并且持续研究下去,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导师进行访谈,分析该模式的利弊。并且跟踪四六级和专四的通过率,以及学生考研的情况。因为教育的作用需要长时间的实验才能显现出来。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一个教学模式的构建也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实验。

4 总结

构建课内课外交叉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听说课程为主,课外导师制为辅,课内课外交叉立体,涉及方面比较多,比如课内外各种竞赛活动。该课题的实施将对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台阶,而且对其他专业的也有借鉴意义。实验对象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学习的素质和应用能力会得到相应改善。其他普通班会感受到更多压力,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推而广之,对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和力量是一个肯定。

参考文献

[1]张玉双.课上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实验班成绩对比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04).

[2]武平,梁兵.传统英语听说课程与建构主义模式下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对比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08).

[3]杨晓莉等.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单位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44

猜你喜欢

导师制实验班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进实验班后站在了十字路口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