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济宁为例
2017-01-21张小飞张帅帅
张小飞,张帅帅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共享发展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济宁为例
张小飞,张帅帅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受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制约,农村公共服务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山东济宁为例,从共享发展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面临的供给不足,主体单一问题,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供给持续化、利用高效化、主体多元化的解决措施。
共享发展;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差距被逐渐拉大,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地区长期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需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更是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人人都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从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力图探寻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提高我国欠发达地区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1 共享发展的内涵
《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共享”的释义为:传播双方通过传播活动所获得的对信息的共同享有。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广义的“共享”是每个人和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从这两种解释中可以看出,“共享”意味着多个行为主体共同享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活动。体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再生产再分配理论的价值诉求。“共享发展”是在“共享”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突出了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1]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发展机会的共享
发展机会共享是实现发展机会公平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平等、公平”的社会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发展机会的共享从伦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共享的机会公平”,即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的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2013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谈及“共享”,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关注人民,关心人民,尊重人民权利的民本思想,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所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继承和发扬。
1.2 发展资源的共享
发展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分布和分配的不均衡影响了我国整体发展有效推进,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指出解决问题时要把握和解决主要矛盾,针对我国资源分布和分配的现状,实现资源共享,打破限制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的条框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系统谋划。”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六篇九个章节的内容中,分别从“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资源开发共享机制,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平台,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建设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优化布局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3]
1.3 发展成果的共享
发展成果共享是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列宁指出:“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4]列宁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揭示了劳动者的至上地位。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5]习近平强调:“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从这些论断中可以看出,发展成果的共享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为前提,让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红利,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此外,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出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时讲话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无独有偶,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指出,“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的讲话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式。只有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的凝聚共识,只有人人尽力才能形成国家建设的强大合力,只有共建共享才能更好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方式和目的。
2 共享发展视域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服务是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民(及其被监护的未成年子女)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具有需求的无差异性,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同质性[7]。而公共服务需求的同质性从侧面又要求为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长期不平衡性,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城市相比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与“人人享有”的制度要求相去甚远。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是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面貌的关键。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发展的背景下,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发展迅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和社会保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相较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还是显得捉襟见肘,面临着诸多问题。
2.1 城乡供给差别大——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供给总量的不足和供给质量较低两个方面。以教育和医疗为例,在教育方面,一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以济宁市为例,2014年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教师2.5万人,农村小学教师3.3万人,其中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0%,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89%,若按照初中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要求的话,农村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36%,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31%[8]。远远低于教育部公布的我国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的有关数据:“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81%,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4.91%;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12%,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1.63%。”[9]除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以外,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大也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普遍的低学历相比,城市义务阶段教师的学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2014年,济宁市城市地区小学教师具备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达70%,是农村地区的2.2倍;初中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为83%,是农村地区的2.3倍[8]。农村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虽然近年来加强了对教师队伍培训学习的力度,但是由于培训周期短,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因此,短时期内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还存在诸多困难。为了获得好的学习环境,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择校到城市读书,但高昂的择校费和借读费又让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二是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如在济宁市10所农村小学的253位教师中,除了近几年引进的48名青年教师以外,其余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济宁市10所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
济宁市10所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所反映的是当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备的普遍现状。由于农村学校发展潜力较小,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导致青年教师流动性较大,表现为流出多,流入少。年龄大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相较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城市的教育发展却是稳中有进,不仅老师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教育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城市的人均教育经费也远远超过农村地区。这一反差与习近平所指出的“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大相径庭[10]。
医疗卫生方面,一是城乡投入差别大,突出表现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滞后。一直以来,我国在城市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具有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人口庞大的农村地区主要分散着各类水平较低的卫生室。以济宁市为例,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824.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09.9万人,共有乡村卫生所、医务室879个,编制人数444人;乡镇卫生院140个,编制人数8 245人[8]。如此来看,农村每个卫生所平均要承担4 663人的日常卫生保健工作,每个农村医生平均分摊9 231人;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要承担29 278人的医疗卫生工作。如此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其日常卫生保健仅依靠数量不多的卫生所、医务室和乡镇医院,自然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乡村医院资金投入有限,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卫生所存在医疗设施配备不足、老化、更新不及时的现象,较之城市医疗卫生条件相去甚远;农村卫生所的就医环境同样不尽人意,截止2014年,政府没有为农村卫生所编制床位,卫生所实际也没有配备床位[11]。此外,卫生所的建筑一般也过于陈旧,面积过于狭小。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8]。二是农村医疗技术人员匮乏。农村卫生所医生“子承父业”者居多,接受过正规医科学校学习经历的过少,只能解决一般的发烧感冒,无法预防和诊断其他重大疾病。乡镇医院由于缺乏专业的设备和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同样无法承担重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工作。村民患病通常选择县城大医院就医,这种就医趋向直接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彻夜排队挂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看病难的状况。相较欠发达地区农村滞后的医疗卫生现状,城市地区聚集了较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以济宁市城区为例,2014年济宁市各城区共有综合性医院113家,中医医院16家,专科医院2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44家,拥有执业医师12 315人,编制床位29 581张,实际拥有床位32 215张[8]。城市地区众多的专科医疗机构,现代化的就医环境,专业的疗卫生人员,较好的满足了城市居民日常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城乡间存在的医疗资源差距为政府平衡和共享医疗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主体单一——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城乡差别大
萨缪尔森指出:“当物品是公共物品,因而是不可排他和不可分时,就不可能依靠分权、自发的过程来实现开放竞争市场所实现的同样的优等水平。”[12]“公共物品理论决定了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成为最核心最重要的责任主体,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规避各种机制的弊端,从而足量优质地供给公共物品。”[13]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但是一味的要求政府作为,反而不利于公共服务最大效用的释放,在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公益化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政府充当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但是,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高投入,低收益甚至是无收益的浩大工程。由于建设资金巨大,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化,使人们无法及时的享受到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条件。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地位,还造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同时,政府行为具有排他性,使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建设资源排斥在外。这种建设格局的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行为的失灵。政府投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通过财政预算的形式进行的,但是,由于政府财政的有限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高投入性的矛盾,致使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从而表现出政府自身的不足。同时,政府掌握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特权,处于垄断地位,使公共服务的提供缺乏必要的竞争性。这种情况下,政府制定的政策和作出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先考虑政府的利益的诉求,其次再考虑群众的真实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容易造成权力的寻租行为。另外,还容易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
2)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受市场经济规律的驱使,市场主体常常会作出“搭便车”的反应,从而无法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务。相比之下,城市由于自身的优越性,公共服务的供给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格局,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有效避免了由于政府垄断供给主体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有效率,更加便民。城乡供给主体的不一致性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共享发展理念中的“机会公平”无法有效的体现出来。
2.3 效率低下——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浪费严重
在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1)用于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资金利用率低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搞形象工程,地标工程,将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入其中,在无形当中挤占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资金。更有甚者,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权力寻租,肆意将原本用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直接挪为他用,使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期滞后。2)现有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长期闲置。以济宁市为例,近年来,济宁市政府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设备等设施并交予村支书管理,由于村支书疏于管理,书屋长期大门紧闭,村民很少能够进入农村书屋看书学习,导致农村书屋的价值无法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村民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一般不会使用,致使设备长期闲置。另外,随着近年来适龄儿童数量的下降,加之部分学生择校,农村学生数量锐减,导致校舍闲置。很多校舍被出租成为了仓库或养殖场,资源的无效利用在间接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更好的服务广大群众,2014年济宁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机构1 586个,社区服务中心619个,全市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32 166张,但收养人员仅21 836人[8],致使一大部分设施常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3)基础设施建设重“量”轻“质”。近年来,政府实行“村村通”工程,以济宁为例,2015年新建改建公路6 293 km,其中,村庄道路硬化4 880 km,涉及村庄2 389个。公路通车里程190 98.1 km,其中高速公路254.3 km[8]。但是,在政府举债建设“民生”工程之际,很多乡村公路在铺设的次年就出现了质量问题,致使重复投资建设,造成了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
3 促进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措施
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投入。同时,还需要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协同配合。只有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各方面的共同发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发展。
3.1 供给持续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投入长效机制,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需求,是共享发展理念中“人人享有”内涵的重要体现。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主要措施为“提质增量”,从教育和医疗卫生来看:
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10]。针对农村教育现状,要及时有力的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软件的配备,即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入高学历、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分配办法,将一定比例的老师分配到农村地区,规定最低服务年限,并加大对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的教师的补助力度。同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硬件设施的投入。政府设立专门的财政资金,支持改造农村地区的学校环境,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完善网络课堂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力度,完善资助方式,不允许出现因为家庭困难而出现辍学现象。从济宁市教育的供给情况来看,2014年,“济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65万m2,全市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1个,创建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2所。发放助学金助学贷款1.9亿元,资助经济困难学生7.6万名。实施了学生营养及饮水就餐改善工程,发放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1.6亿元,受惠学生53万人,完成102所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任务”[8]。这些措施的施行,有效的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促进了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
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力度,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城乡共享。阿马蒂亚·森指出,“健康是人类生活体现价值的基本潜能之一,它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基本的卫生保健是保障人们获得健康的权利”。[14]可见,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同时,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设计也直接影响人们获取幸福感的指数。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均衡、共享发展,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加之制度设计等条件的制约,使我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长期失衡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的投资力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1]267。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让群众看得起病。优化医疗卫生结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乡村流动,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在医疗卫生建设上,济宁市推行的“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恰好符合了医院公益性的特征,这一服务模式推行以来,累计受益群众262万人次,笔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同时,“济宁市还免费开展了孕妇产前筛查和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惠及102万人,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水平也明显提高”[8]。此种医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因贫误病”的难题,同时,“两癌”的免费筛查也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癌症提供了可能[8]。
3.2 主体多元化——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
E.S.萨瓦斯认为:“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强化保护集体福利的规则,确保公开竞争,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减少不切实际的控制和对企业不必要的管制。”[15]休斯进一步指出:“在公共服务中,政府要做到:一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确认者;二是精明的购买者;三是对所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检查者和评估者。”[16]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1]44长期以来,政府承担了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重任,但是政府力量的有限性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健康、长效发展。兴起于后新公共管理改革时期的pps(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强调:“通过公私合营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各自禀赋优势。”[17]发挥公私部门的各自优势就是要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支撑,以第三部门为依托的多元参与方式,这同时也符合共享发展理念“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要求。具体来看:
1)政府层面要突出投资重点。政府应集中资金重点发展和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满足农村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如,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着重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发展问题,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加强对农田耕地保护与提升的投资,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和乡间道路硬化的投资,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解决农村居民持续关心的看病难问题,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资和医护人员的配备。同时,加快农业农村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科学界定政府管理的领域和范围,简化管理程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有限的公共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投资监督管理机制,对具体的建设项目的组织形式、建设方针、资金来源甚至建成之后的经营管理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过程的监控,避免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拨款和用款的随意性,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2)市场层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中的基础性作用。公共服务具有投资大,收益慢的特点,积极的引入市场机制,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缺陷,将公共服务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程序,通过合同和委托的方式引如市场机制,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提供方式的市场化。
3)第三部门和社会组织层面,第三部门是非政府且非营利机构的总称,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运营老年人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设施,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
3.3 利用高效化——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提高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是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利用高效化又需要“多措并行”。
1)公共服务投入资金专款专用。建立严格的专项资金流向监督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正规有序。落实专项资金管理的第一责任制度,对于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或将专项资金挪为他用的,直接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工作,避免专项资金使用“缩水”情况的出现。同时,将专项资金的预算和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监督,最大可能的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2)统筹规划。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一旦落地,资金就会成为沉淀成本,应做好建设期的调研工作,真正了解农村基础设施缺什么。科学的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真正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实际问题。同时,及时关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济宁市为例,2014年,“济宁市城镇化水平超过50%,达到
50.26 %,土地流转面积高达190.5万亩,家庭式农场431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7%。”[8]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而土地流转的不断扩大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使作为农村、农民生活根基的土地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的变化。此时,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注重科学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类型、布局分配,提高建设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针对当前农村生源减少,校舍空闲的问题,政府可以统筹规划,加大相邻学校的整合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优势。对于新建项目,要科学统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现建设土地、影响人口、辐射范围的最优配置。避免由于盲目建设造成土地、资金的浪费。
3)配备专门管理人员。针对农村图书室和远程服务网络由于缺少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管理和操作,致使这些原本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设施闲置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配备专门管理和技术人员,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开放图书室和网络设备,充分利用有关农业知识的海量网络资源,有效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
4 结语
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村发展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的分配不均,这与共享发展理念的精神相悖而存。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利用高效化,实现供给主体多元,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各项事业的共建共享,是促进城乡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方式。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47.
[3]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列宁全集:第7卷[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2.
[5]苗瑞丹.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求实,2013(7):8-12.
[6]任理轩.坚持共享发展[N].人民日报,2015-12-24(7).
[7]马海涛,姜爱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
[8]济宁市统计局.济宁市统计年鉴2014[M].济宁:济宁市统计局,2015. [9]教育部.教师结构总体改善高学历教师比例增加[EB/OL].(2013-09-03).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9-03/ 5240537.shtml,2013.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1.
[11]宋悦,韩俊江.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3(1):31.
[1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宋全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
[13]石国亮.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4.
[14]AMARTYA 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M].New York:Alfred A.Knopf,1999.199.
[15]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9.
[16]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张成福,译.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3.
[17]曾维和.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7.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Social Public Service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red Development∶ACase Study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Xiao-fei,ZHANG Shuai-shuai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China)
Balanced development,shar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public service.With the restriction of the"dual system"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ina's rural public service has lagged behind for a long time,affec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society. Under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level,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life.This paper takes Jining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shortage of rural social public service and come up with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problem,low utilization rate.
shared development;less developed areas;public service
F327;D422.6
A
1673-1891(2016)04-0067-06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4.017
2016-08-30
张小飞(1964—),男,四川南充人,教授,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