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模式探索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
2017-01-21韩玉静
韩玉静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培训部,黑龙江大庆 163319)
农业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模式探索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
韩玉静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培训部,黑龙江大庆 163319)
文章介绍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评价了学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了转变思想,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加强应用型研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4种途径来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办法。
农业高校 社会服务 探索
目前,社会普遍认同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做为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教育、科研等优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真正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通过社会服务将学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同时教师在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增强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1 社会服务是时代赋予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
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大学在国家科学事业、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科技、人才潜在优势,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大学要存在与发展,必定要走出象牙塔,实行开放式办学,时刻与社会各界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制度、时空的交换。现如今大学的地位也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担负起建设社会的重任[2]。
秦智伟校长在“十三五”发展规划动员会上的提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被评为区域性著名大学。作为区域性大学而言,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角度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4项职能如同一辆汽车的4个轮子,而社会服务功能是驱动轮,是区域性大学的主要职能;从认识理论和政治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体现了政治论的要求,也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引领社会前进靠思想,助推社会发展靠科技。大学既应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亦应是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库。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以学术、知识、道德、精神、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使大学成为社会的灯塔、创新的活水、真理的福地、文化的酵母、知识的源泉、道德的高地[3]。
2 学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最近几年中,高校已经把社会服务提上了议程,意识到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社会服务的理解和认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把社会服务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由于该校社会服务工作起步晚,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起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社会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2.1 思想观念相对滞后,认识不够到位
部分教师对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服务社会对于学校及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其中一部分人受传统封建思想道德之毒害,认为大学是象牙塔,是追求高深学问之处,与社会联系过多会影响到学校的“高深性”,不愿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还有一部分教师怀有清高的知识分子情结,不愿意主动走出校园为企业和农业服务,不愿意投身于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部分人认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他们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教书育人,过多的重视社会服务工作会影响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回避社会服务工作;还有些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没有大块的时间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还有一些教师权衡着付出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社会服务工作投入精力比较大,而经济效益并不乐观,不愿意积极主动开展社会服务,同时,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服务效益,把经济效益作为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3]。注重社会服务的有偿性,重视自身的经济收益,只追求创收,却忽视了非有偿性的或义务性的社会服务,这就必然导致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失去了本真意义。
2.2 科研选题与社会脱节,成果供需矛盾问题突出
科研课题的提出和立项,是确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也是决定科研成败的关键。课题反映现有实践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又反映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关键。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而研究方向,反映了研究者经过长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所认定的必须着手解决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并在这些方面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论点明确的主攻目标。目前该校科研立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部委级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科技发展项目;另一种是教师走出校门,由企、事业单位根据市场需要联合进行科研公关的科研项目,这种项目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取得的成果直接流向企业。
目前,该校部分科研项目选题脱离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地从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需求出发,项目研究缺少市场方面的人员参与,对市场因素考虑较少,研究成果紧紧停留在实验室实验成功、文章发表和完成报告上,科研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离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从而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相矛盾。企业缺乏技术,高校科研成果却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被束之高阁,不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 科研原动力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大规模高水平的创造与有效转化运用。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各类科研成果丰硕,科研成果频繁转化。但原始创新能力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重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企业也存在创新能力弱,对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但主要的问题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部分教师是为了评职称而从事科研,科研成果大多数以出版著作或发表论文为主要形式,能够实现转化的少,转化后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更少。同时,信息情报建设相对薄弱,实验研究开发的设备条件有限等因素也是制约高校开展科技含量高的社会服务的主要障碍。
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登记的科研成果多,而能够现实转化的少,转化后能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少,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更少。据统计,目前该校现有科技成果数量为1 200余项,转化成果数仅为130项,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近3年,该校“三种”专利申请数334项,有效专利120余项,但通过各种方式实施转化的专利只要18项,实际收益不到70万元。
2.4 配套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不完善
目前该校社会服务的政策导向不够清楚、不够明确,例如,社会服务的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运行细则等配套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专职教师是否应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如何更好的开展社会服务等工作缺少有关的规定,这使得科研人员和教师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无章可循,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依据,也没有相应的工作量作为年终绩效考评,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服务的顺利开展,影响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目前该校通常是以发表的论文、教学工作量和科研经费的多少为根据来制定激励政策和相关措施,而对于社会服务人员创造的经济效益和辛苦劳动并没有作出合理的、必要的评价,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配套政策,没有为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等,而且教师是否开展了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也没有在其绩效考评中表现出来,社会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阻碍了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因此学校的社会服务环境还有待改善。
3 如何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要采取全方位服务的措施,牢固树立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把高校拥有的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与其他农业院校相比,该校在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经验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社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对策建议,这不仅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1 转变思想,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达的国情下,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不仅取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更多地来源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努力做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真正实现学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学校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信任和支持,更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破除封闭保守思想,破除社会服务“等、靠、要”的观念性障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杜绝强调社会服务的条件不具备等客观因素,主观上应加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该校已经具备了一些社会服务硬件条件,教师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活动的能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将企业生产一线前沿知识和新的技术带入课堂,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同时也能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难题而改变科研方向,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2 改变研究方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针对地方农业院校的特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情况,加强应用型课题研究。整合学校资源,构建以“学院为纽带,专业为依托,企业为对象”的全方位技术服务平台。引导教师从企业寻求课题,以解决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能满足于论文和著作,要承认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4]。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了解、调查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技术需求,承接企事业委托的纵向科研项目,搞好协作攻关的同时,鼓励并帮助教师接受企业委托或地方有关部门的横向科研项目,为教师确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导。另外,学校的科研应把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引领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3.3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构建“人才——成果——平台”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构建人才智力支持系统。该校各种优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专家、学者在学校整体教师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不能满足社会服务对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需求,因此,为了对社会服务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以便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应构建人才智力支持系统,增加与社会服务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构建科研成果系统。由于学校的科研成果缺少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转化率低,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偏少。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应构建科研成果支持系统,鼓励教师多主持能够直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横向课题,增加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一方面,市场是科研的动力,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归宿地、高校科研立项应以地方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近年来,地方高校的很多科研立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地方高校的科研选题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缜密的分析论证来进行科研立项,同时还要认真地分析和预测科研选题的市场前景以及预期的经济效益等问题[5];构建平台支持系统。该校的社会服务平台种类较少,社会服务的潜力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学科专业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应根据其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结合地方社会的实际需求,构建社会服务的平台支持系统。人才智力支持系统、科研成果支持系统和平台支持系统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系统,通过构建“人才——成果——平台”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可以形成社会服务的合力,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3.4 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教师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地方高校实现价值,体现作为,争取地位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并将其运用到社会服务中,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高校要把社会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健全社会服务的管理制度,制定配套的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制定社会服务发展规划,才能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社会服务时有章可循,有相关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作为依据,高校的社会服务活动才能够规范地开展;加强队伍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思想作风好、科研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队伍。
只有制定社会服务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政策上,要为开展社会服务人员有所倾斜,社会服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应该以适当标准和比例折合计算成工作量,以此作为获得奖励、晋升职称和工资级别的一个条件;此外,高校社会服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服务参加者根据贡献大小按一定比例提成,教学科研人员可以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分配[6];在措施上,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开展各级各类的社会服务工作,同时还要为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1] 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社,2004
[2] 张云霞.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 杜佩莲.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不足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09
[4] 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5] 林海斌.提高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立项率的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6
[6] 巴玉玺.论引导大学生为西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政策激励与措施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