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年工作方案

2017-01-21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产绿色农业

2017年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年工作方案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创建、高质量推进,农业部启动“2017年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年”活动,努力打造绿色高产高效创建3.0升级版,助力种植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1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选择一批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开展粮棉油糖和园艺作物(水果、蔬菜、茶叶)整建制创建,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2 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力争实现“四个一批”目标。

2.1 集成一批绿色技术模式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每个项目县、每个创建作物集成示范1项以上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技术模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挖掘作物生产潜力。

2.2 打造一批绿色高效典型

通过项目带动,着力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力争项目区节本增效5%以上、带动全县节本增效2%以上,树立一批典型,带动周边区域均衡发展。

2.3 创建一批优质特色品牌

围绕市场需求,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发展订单生产,促进产销衔接,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实现优质优价。

2.4 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创建,每县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50~100个,探索专业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创建层次和水平。

3 创建内容

结合各地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选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油菜、花生、棉花、甘蔗、小宗粮油,以及水果、蔬菜、茶叶等作物,重点开展“五大行动”。

3.1 绿色技术模式示范行动

以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为重点,围绕种植结构调整,示范推广粮豆轮作、间作套种等高效种植模式,以及棉花、甘蔗、薯类、杂粮等机械化作业技术。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精量播种、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残膜回收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围绕生产效能提升,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

3.2 区域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针对制约农作物生产的瓶颈,开展品种收集筛选、农机改进研发、高产高效技术试验和联合攻关。突破资源瓶颈,筛选优质、高产、高抗品种,减少水肥药投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突破技术瓶颈,着力攻克油菜、马铃薯、棉花、甘蔗等作物机械播种、收获的薄弱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突破效益瓶颈,推广节本降耗、轻简高效、机器换人等技术,提高种植收益。

3.3 口粮作物品质提升行动

聚焦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品种,推广专用品种,发展北方优质粳稻、南方加工用早籼稻、大兴安岭沿麓强筋小麦、沿江沿海弱筋小麦生产,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增加优质专用品种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推进产销衔接,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农企对接,探索合同式、订制式生产,促进优质优价,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3.4 特色产品提质增效行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区域、品质、功效等特色鲜明的杂粮杂豆、油料、水果、蔬菜、茶叶等产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突出标准化生产,选择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从产品标准入手,完善一批标准体系、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健全一批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突出品牌创建,大力发展“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实现品牌增效、特色增收。

3.5 农业功能拓展增收行动

拓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外沿,赋予新功能、创造新价值。发展综合种养,推广稻田养鱼、虾、蟹、鸭等“水稻+”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鸡、养鸭等模式,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带动增产增收。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把农场变成工厂、把田园建成公园、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一田多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4 实施方式

创新管理方式,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的科学化水平。

4.1 严格“三项制度”,遴选实施主体

以县(市)为实施单元,整建制推进。一是主体申报制。坚持县级自主自愿申报、省级公开竞争择优、部级等额审核确定的原则,自下而上逐级申报。二是考核验收制。当年项目实施结束后,组织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省级考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三是竞争淘汰制。根据项目验收情况,以省为单位对全省项目县进行打分排序,验收合格的县下年度可继续申报,验收不合格的县取消下年度申报资格。

4.2 落实“四个配套”,加强项目管理

各省农业、财政部门要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强化行政推动,确保项目落实。一是领导小组配套。项目省要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或农业厅(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项目县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二是技术小组配套。农业部成立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的技术小组,各省成立由农技推广部门和专家组成的技术小组,负责技术方案制定和指导服务。三是工作档案配套。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将创建方案、考核、总结等文档和照片资料归档立案,装订成册,按时完成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录入。四是示范标牌配套。及时更新并规范示范标牌,明确创建作物、创建目标、技术模式、行政及技术负责人等信息,便于宣传示范和监督检查。

4.3 坚持“五个统一”,提升创建水平

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承担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方式,大力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打造政府拿得出、部门打得响、农民信得过的精品工程。

5 保障措施

5.1 强化组织领导

实行部、省、县三级联创、以县(市)为主的原则,各省制定本省工作方案,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加强农业、财政等部门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承担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任务的县(市),根据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协调相关单位和人员,负责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各项具体工作落实。省级项目实施方案,于5月15日前报送农业部备案。

5.2 强化指导服务

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的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建立专家对口联系制度,开展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指导,帮助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3 强化机制创新

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新模式。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推进农企合作,促进产销衔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5.4 强化监督考核

加强跟踪调度,及时掌握实施进展。适时开展省际间、县际间交叉督导。项目实施结束后,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自评报告,报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考核评价表,对本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包括相关证明材料)连同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于2017年12月10日前报送农业部。

5.5 强化宣传引导

在关键农时和重大活动时,邀请主流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充分挖掘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每省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一篇(或一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宣传材料,营造良好氛围。2017年12月10日前,各省自主申报“五大行动”创建标兵县,农业部就每个行动择优评选5~10个创建标兵县,予以通报表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农业信息网)

猜你喜欢

高产绿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绿色低碳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