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环境日主题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

2017-01-20葛春阳

青年时代 2016年31期

葛春阳

摘 要:宣传片中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社会符号,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受到了很多关注。本文将以2016年环境主题日宣传片为例,根据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图像分析法,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三个方面解读图像和文字如何共同实现表意功能,达到环保宣传目的。

关键词:视觉图像分析法;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成意义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发的受到关注。每年6月5日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会根据特定的环境日主题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环境日主题宣传片,作为宣传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话语分析家们的关注。本文尝试应用多模态理论框架下的视觉语法来解读2016年中国环境日主题宣传片的多模态意义构建。

二、理论与研究方法

20世纪末西方兴起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热潮,打破了语篇分析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促使语言文字与视觉、听觉、手势等其他表意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以Kress & Van Leeuwen最具代表性。他们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把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以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成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Kress & Van Leeuwen, 2001)。该理论重点讨论图像中的人物、地点和事物是如何进行编码,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实现其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

三、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

前不久,中国环境保护部新推出2016年的环境日主题宣传片,其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该宣传片以对比的形式通过图像和文字向观众直接表明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引人思考,发人深省。本文将以该宣传片为研究对象,以Kress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该语篇中多种模态符号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的构建。

(一)再现意义

Kress和Leeuwen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大类。叙事图像的标志是矢量,由图中成斜线的元素通常为强烈的对角线形成。发出矢量的参与者为动作者,其本身也可构成矢量。而在概念图像中则没有矢量。2016年环境日主题宣传片主要以叙事图像为主。图1中小朋友与宣传册之间的目光斜线构成一个矢量,配以生机盎然的草木以及家长呵护的臂弯,突出强调要强化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从娃娃抓起。图2中的道路由沙漠地区延伸到绿地之中,体现了沙漠化无情蔓延的一个动态过程,再配上前景中的沙漏,整个画面一方面显现出环境问题的急剧恶化,另一方面又警示人们要加快保护环境的脚步,正好与图片中的文字“面对挑战,人类的时间无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图1

图2

图3

图4

(二)互动意义

根据视觉语法理论的观点,互动意义主要通过 3 个方面来实现: 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接触指图像参与者与图像互动者目光对接,从而引起图像互动者一定情感体验的虚拟行为。接触分为“提供”和“索求”,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图像参与者和互动者之间目光是否可以实现对接。所谓索取类图像,是通过图像参与者的眼神、手势等向观看者索取某些特定的东西。而当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没有目光指向,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便构成提供类图像。

2016年环保主题片中的图像参与者多为无感情、无生命的事物,因而不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整个影片更趋向于索取。影片一开始向观众呈现了具有鲜明对比的几组图片,通过间接接触向观众索取情认同和共鸣——我们记忆中的美好环境已不复存在,警醒人们要注意环境保护。片中几乎每幅图中都配有相应的字幕来辅助观众理解宣传片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也属索取类图像,通过文字直接地索取观众的共鸣。

互动意义中的社会距离的亲疏远近和图像的取景有关。一般来说,社会距离包括远景、中景、和近景,其中远景表示社会距离较远,近景表示社会距离较近。环保宣传片中使用得最多得就是近景,偶尔穿插一些远景和中景。如图3是环保宣传片开头的一个远景。灿烂的朝阳、挺拔的大树、和晨练的人三者构成一幅温馨美好的全景画面。这样全景式的画面呈现体现出的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说明这样美好的景象已离我们远去,恰好呼应了“这是你记忆中的地球的样子”,并与影片后面展示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图1、4则是近景,画面分别聚焦在手拿环保宣传册的小朋友和栽花的手上,是亲密社会距离的体现,说明环保与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是小朋友,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互动意义中的态度取决于拍摄的角度。在视觉语法中,视角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两种,反映了图像参与者的主客观态度。从水平维度看,正面表示“感同身受,融入其中”,侧面或是倾斜表示置身事外,冷淡;从垂直维度看,俯视表示观看者的强势、权威、高高在上,平视表示观看者者与参与者处于同等地位、平起平坐,仰视和俯视恰恰相反,表示观看者处于劣势或地位、权威等低于参与者(李德志, 2013)。从水平维度看,该影片中大多数为正面拍摄的图片,其目的就是给观众一种切身的感受,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从垂直维度看,图4是一俯拍画面,表示观看者的权威。这意味着对于观众来说随手栽下一朵花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设计者通过这样一个角度的选择,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对环境来说是一个权威的存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设计者对观众们的一种美好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地投身于环保行动中为环保尽一份力的。

(三)构成意义

语篇功能在视觉语法中体现为构图意义,也称作“布局”。根据 Kress 和 Van Leeuwen等人的观点,构图意义可以从信息价值、突显和取景 3 个方面加以讨论和研究。信息值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位置——左边/右边、上边/下边、中间/边缘来实现。左边是已知的,右边是新信息;上边是理想的,下边是真实的;中间是核心的,边缘是辅助的。显著性是指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度、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李战子,2003:7)。取景则指有无取景手段,通过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

2016环保日主题宣传片中,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处于的边缘位置,要么左下角,要么右下角,这也就说明文字只是起着解释说明的辅助作用,以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图2中,图片的下方呈现的一片沙,这是真实的信息,反映的是现在真实的环境情况;图片的上半部分是数目颇多的山坡,是理想中的美好环境。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观众们内容能够清晰的意识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沙漏居于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信息值集中之所在。从突显情况看,沙漏几乎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被放置在前景位置;其背景是具有对比效果的沙漠和山林,以黑为主,色彩暗淡,这样更能突显出白色沙漏。沙漏是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突出沙漏,就是强调时间。整个画面旨在劝告人们自然环境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面对挑战人类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从取景来看,整体框架的割裂或连接主要取决于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的结合度(严慧仙,2015)。该宣传片中文字和图像不仅仅是彼此独立的互补,更多的是作为整体的连接二者有机的结合,将环保宣传片“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本文运用视觉语法相关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2016年环保主题宣传片进行多模态解读,详细地阐释了语言文字与视觉图像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构建,从而达到宣传绿色环保的目的。通过研究宣传片中文字与图像的表意功能,证实了多模态分析在动态语篇中的可操作性。但是,该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该研究带有作者主观的判断,而且只探讨了图像与文字两种符号的意义解读,并未涉及到对声音、手势等其他多种符号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作者将扩大研究范围,针对更多的社会符号,深入地研究多模态话语。

参考文献:

[1]Kress, G. Jewitt,C, et al. 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sof theScience Classroom [M]. London &NY:Continuum, 2001.

[2]Leeuwen,T.v.&Jewitt,C.(eds.)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M].London:Sage,2001

[3]李德志,2013,广告类超文本多模态的视觉语法分析 [J].外语学刊.

[4]李战子,2003,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J].外语研究.

[5]严慧仙, 2015, 多模态视频话语分析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J]. 外语电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