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7-01-20赵学峰汪春红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2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隐性医学生

赵学峰,汪春红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刍议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赵学峰,汪春红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医学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高等教育的定位,决定其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该文以目前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为基础,根据我国医改新形势、医学教育新要求,对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医学生;职业素养;隐性;途径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医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教育自然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医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能力转为具有综合能力。医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使自己的从业行为、工作思维与职业角色达到一致,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医改需求的合格人才[1]。

1 医学院校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是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与能力,可以分为显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是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学历证书、职业证书、专业考试来证明,但是这部分非常少。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是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它不能通过简单和外在的方法鉴识,也很难通过单一的书本教学来培养,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为医学生步入职场奠定基础,而隐性职业素养却可以为学生铺展职业发展后续之路,对医学生职业有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医疗卫生机构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排位顺序是: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诚信守纪的品质、团结合作的态度、善于沟通的风格、科学严谨的作风、竞争创新的精神,这些均属于隐性职业素养范畴。而大凡在行业里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无不具备较高的比较完善的隐性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显性职业素养,同时也应该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胜任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医学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同样重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2 医学院校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2.1 转变医学观念,树立医学人文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已不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对医学生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特别是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兼顾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等综合方面来实践医学的功能[2]。也就是说,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能仅仅关注疾病本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关注整个人的生命,把患者视作一个生命的整体,在此基础上重视社会因素、心理、情感因素对疾病和诊疗的影响,强调医学实践中医患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避免或减少医患矛盾与医患纠纷。实践证明,较高的人文素质更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且贯穿医疗卫生工作之中,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限,应该得到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

虽然医学模式已发生转变,但部分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仍呈工具化倾向,偏重于专业课、技能课,忽视非专业课、通识课,使得隐性职业素养类课程未得到足够重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换,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职业发展助力,医学院校必须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技术的培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确立人文学科是新医学模式赖以形成和确立的基础理念,摒弃传统医学模式下简单的急功近利的培养方式,开设人文类相关课程,特别是与未来职业工作需求紧密相关的隐性职业素养类课程,并努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这既是对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回应,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2.2 整合医学人文课程资源,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得以实现。目前,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宽泛、琐碎,课程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也大都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设计,显得有些分散,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教育缺乏有效融合。因此必须按照“专业本位—能力本位—人文本位”的思路优化课程结构,整合人文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重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在此方面,各医类院校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做法不一。但开设“医学生生命教育”,应是解决内容分散、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之举。

该校“医学生生命教育”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加以建构,将医学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的培养融合其中,内容是遵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境遇—生命的死亡—生命的意义这一生命轨迹,将人的生命历程比喻成为生命春夏秋冬四季,从出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选择和议题,根据医学的职业要求进行学习、体验和讨论。该课能实现两个整合:①学科整合,即融合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为一体,服务于学生亲历的生命实践;②人员整合,即整合思政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学生志愿者,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教育队伍[3]。这一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珍惜职业选择,提升医学职业情感,是对医学生开展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2.3 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实施专门职业素养课程教育

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实施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比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即课堂主渠道、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与实习。除了加强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与实习,应该说课堂主渠道教育仍然是医学院校实施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借鉴其它院校做法,针对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上,专门开发和建设了“职业素养训导”课程。

该课程由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基本素质养成两个层面组成,依循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一般规律,以项目引领、任务导向的工作情景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通过科学设计教学任务,使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知行合一。该课教学实体部分共计30学时,涉及8个职业素养实训项目:即敬业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进取精神。每个实训项目内容都是根据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规律、特点,联系医学职业人必备的相关素养要素加以整合、序化成若干个教学任务单,设置相应典型工作情景,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每个任务都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突显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侧重职业情感体验,强化岗位实践融入。教学过程中,按照项目引领、任务导向的教学组织要求,运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队拓展、视频观摩、任务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置身于仿真模拟的职场教学场景中,主动去认知、思考,再通过体验、反思,最后实现养成、固化,最终达到提升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

这种专设的职业素养课程通过理论上的专题讲解、配套的活动方案、贴近职场的实训内容,在生命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从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其效果很好,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打上该校教育效果标签的一大特色。

2.4 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职业素养氛围

开展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职业文化氛围,是进行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

①举办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会和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情感的系列讲座。通过讲座展现职业的尊严与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职业的关注和热情,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②着力打造第二课堂、职场环境等配套的培养途径。如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专题演讲或辩论、影视精品展播与评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知识得到扩展,责任感、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得到强化。

③加强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指导。通过送医下乡、无偿献血、义工服务等活动,既能锻炼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使医学生在激发医德情感的同时进行医德实践,收获宝贵的职业体验,促进组织协调、团结协作、沟通等各项能力,从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医学道德品行。

④加强富有医学文化的硬件环境建设。校园要处处有医学特色,让一景一石、一草一木,都有润物无声的育人的功能。如名医雕像、医德格言、名医轶事、医学生誓词等,都能让医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所感染,学生徜徉其中,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进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

3 结语

清代医家喻昌的《医门法律》讲“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即为医责任重大,必须笃于情、仁于心,唯有此才能“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就是说医生怀有诚挚的情感,才能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才能在职场上竭力相救、无畏无怨,才能在工作中清廉从医、无私无求。古人的从医之道,在今天就是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随着医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医学院校只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医学生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医学教育质量才会真正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合格人才。

[1]刘芳,代安琼.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43-144.

[2]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19):74-75.

[3]蔡滟.高职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148-149.

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8(c)-0088-02

2017-05-20)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4.088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路径问题研究”(GH14548)。

赵学峰(1966-),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人文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隐性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