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探索和实践
2017-01-20河钢集团有限公司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
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探索和实践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
近几年来,河钢集团立足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抢抓机遇、整合优势、重点突破,坚持不断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球营销服务平台、全球技术研发平台、全球钢铁制造平台”,倾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提升集团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谋划实施了一批海外并购项目。截至目前,河钢集团已完成境外直接投资11亿美元,在境外直接或间接参(控)股公司70余家,投资遍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新加坡、瑞士、香港、塞尔维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控制运营海外资产超70亿美元,海外员工近13000人。海外运营公司全部保持盈利,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
一、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
国际产能合作本质属于产业转移,理论基础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提出,该理论认为具有垄断优势的跨国经营企业才能在与当地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该理论认为一种新产品往往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随着产品属性的变化,而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转移,主要表现为由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次转移。边际产品扩张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该理论认为,一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具有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边际企业、边际区域或边际部门依次开始。国际折衷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哈里·邓宁提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需要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的跨国转移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从全球产业转移的进程来看,经历过几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英国向美国和欧洲转移;第二次是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向欧洲和日本转移;第三次是从欧洲和日本转向亚洲四小龙;第四次是从欧、美、日、亚洲四小龙转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第五次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双向转移,表现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产业低端链条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目前正在经历的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对现有理论构成了挑战。本次产业转移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意味着双重机遇:一方面是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中低端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以中国为代表。之所以称之为双重机遇,是因为高端制造业回流必然会带来新的并购和市场机会;而我国钢铁行业在产业链中低端拥有的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借助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发挥出来,意味着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率先完成产能布局的钢铁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和沿线国家之间,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双边和多边的税收和合作协议,从软、硬两个方面构建核心区位优势,必将促进该区域的投资便利化,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绿色通道,因此也必然会成为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区域。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既契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又是河钢集团未来成长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河钢集团的责任担当和顺势而为的能力。紧跟国家战略、顺势而为是河钢集团海外发展战略的重要执行原则,顺势而为带来的政策红利,提高了“走出去”项目的经济性,降低了“走出去”项目的风险。
二、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做法
2016年,河钢集团成功完成对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有限公司的资产收购。该项目是河钢集团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现钢铁产能全球布局的成功实践。
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最大的钢铁企业,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东南约40公里的小城斯梅代雷沃市。钢厂建于1913年 2月20日,1945年至1992年,该厂由前南斯拉夫政府运营,是国家冶金工业的支柱企业;后于2003年9月12日公司被美钢联以2300万美元价格收购;2012年1月31日由塞尔维亚政府以象征性的1美元价格将其购回。之后塞尔维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将其私有化。该钢厂理论钢铁产量为每年220万吨,美钢联管理时期达到过的最高产量为170万吨。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热轧产品、冷轧产品和镀锡板。热轧产品具备260万吨/年生产能力,产品包括结构钢、低碳钢、低合金钢、压力容器钢、造船板、耐候钢、管线钢;冷轧产品具备160万吨/年生产能力,产品包括冷硬、冷轧退火、低碳钢和搪瓷缸;镀锡设备最高产量为20万吨。主体装备中,2250轧机和年产20万吨的镀锡板生产线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公司拥有完善的物流设施,5000名技能熟练的岗位员工,位于欧洲腹地的市场区位优势。产品80%出口欧盟国家,包括意大利、德国、土耳其、奥地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也出口到北非周边国家和地区。
(一)抓住两个窗口期,有序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钢铁产能布局
2015年,中国钢铁企业面临“走出去”发展的两个窗口期。一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配套支持政策逐步推出,“走出去”发展可以享受国家战略释放的政策红利;二是全球钢铁行业处于产能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投资机会多、并购成本低,如斯梅代雷沃钢厂就是美钢联收缩海外布局出现的一个低成本投资机遇。抓住时机“走出去”,是河钢集团国际化发展的必要之选和必然之选。
在全球化布局的次序上,河钢集团选择先进入欧美成熟发达的市场区域,然后再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主要考虑是欧美地区拥有成熟高端的技术、市场与客户资源,现阶段通过并购方式布局欧美地区,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开发风险,还可以有效拉动国内面临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反哺国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阶段需要先完善其水、电、路、港等基础设施,之后才能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条件,不合时宜地投资,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导致项目难以良性运营。但是,欧美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针对中国钢铁的敏感性,严重抑制了中国钢铁企业在欧盟和美国本土的投资并购机会。塞尔维亚身处欧洲腹地,非欧盟国家且市场与欧盟直接联通的特点,使河钢集团看到了进入欧盟市场的曙光。
在全球化发展的方式上,河钢集团选择投资并购而非投资新建,主要考虑是欧美地区环境容量小、市场高端稳定且获得渠道少、获得成本高,并购钢厂较之新建,投资成本低且可以直接拿到钢厂配套的产能资源和市场资源,从而有效规避市场准入等诸多风险。对斯梅代雷沃钢厂的资产收购,是河钢抓住机遇实现低成本扩张的典型案例。
(二)聚集利益相关方的核心诉求,共创、共享,以实际行动贯彻“丝路精神”
在斯梅代雷沃钢厂并购项目上,塞尔维亚政府的核心诉求是找到一个长期战略投资者,能够承诺保障钢厂员工的就业和福利,能够持续投资以维持钢厂长期可持续发展,拉动塞尔维亚经济增长;河钢集团的核心诉求是要担当国家角色、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低成本、低风险,实现在中东欧的产能布局,突破欧洲贸易保护壁垒,通过欧洲的高端产品需求,拉动集团整体产品高端化。双方在交易谈判中,充分关注并考虑对方的核心利益,将主要精力聚焦各方的核心诉求,高效推动了项目进程,从正式启动项目到完成交易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在国际并购案例当中实不多见。
(三)全面揭示并化解投资风险,是成功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基石
如果说风险控制是海外并购成功的基石,那么尽职调查则是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在斯梅代雷沃钢厂并购项目上,河钢集团聘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为项目提供财务、税务及人力资源尽职调查服务;聘请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和塞尔维亚BDK律师事务所为项目提供法律尽职调查服务;聘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项目提供国别风险评估服务;聘请韦莱保险经纪公司为项目提供风险评估服务;河钢德高为项目提供市场分析方面的支持;河钢唐钢为项目提供技术管理尽调和改造工程可研编制方面的支持。尽职调查报告出具后,河钢集团按照“问题大起底,风险全覆盖、预案早到位”的海外投资原则,对报告提示的风险因子进行归纳整理,逐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或风险规避预案。特别是对欧盟反倾销和政府资助审查、劳资关系、汇率、税收、环保等重大风险事项,逐一与塞尔维亚政府进行洽商,直到找到双方认同的解决方案。
(四)做好经济可行性评估,聚焦商业价值的实现是国际产能合作项目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价一个海外投资项目是否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其在商业上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价值。斯雷代雷沃钢厂已经严重亏损多年,河钢集团投资后能否让这样一个巨亏的企业“起死回生”,必须要做谨慎的评估。商务谈判的同时,河钢集团委托旗下骨干子公司河钢唐钢组成专门的技术和运营团队,委托河钢德高组成专门的市场分析团队,在商务团队的统一协调下,参与到项目论证过程当中。《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技术和运营团队立即入驻钢厂,开始着手项目技术改造方案的制定和项目可研报告的编制;从尽职调查阶段开始,河钢德高跟随市场变化三次更新市场调研报告,以支撑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分析。此外,河钢集团还积极与两国政府沟通商洽,在法律许可框架内,最大限度争取两国政府对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并敦促支持政策迅速落地。管理、技术和政策支持资源的注入,有效提升了并购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同时,使得项目在交割时实现了生产经营的无缝衔接,确保了交割前后钢厂的平稳过渡,也为新公司提前扭亏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充分调动优势平台资源,打造“一带一路”中资企业的“金名片”
收购后,河钢集团以习近平主席考察塞钢时的指示精神为指针,调度全集团可利用的优势资源,精心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工程。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河钢塞钢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集团董事长担任组长。细化、精准化项目任务,将项目分解为10项重点工作任务,逐一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建立月度汇报及协调机制,确保集团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难点难题。同时,对塞钢前方管理团队在全面掌握塞钢生产经营状况、加强对塞方管理人员支持力度、强化本土化学习力度、塑造企业形象和团队形象、建立联络渠道和汇报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了前方管理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大技术、管理和装备支持力度。项目交割以来,河钢先后派出11批,累计200人次赴塞钢开展工作,从生产组织、财务管理、工艺控制、质量保障、设备维护等多个方面,帮助塞钢分析、查找和解决问题。双方工作人员依托河钢构建的强大技术管理平台,一同研究,一道工作,按照共同确定的方案,快速加强了品种开发、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交割以来,塞钢月度生产运营水平连续刷新历史纪录。
三是提供技术改造和战略规划支持。在控制风险、平稳过渡的基础上,河钢集团围绕全面提升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细化河钢塞钢技术改造方案。一方面将塞钢情况与河钢国内企业情况进行对标,另一方面与欧洲钢企作对标分析,主动走访塞尔维亚附近的匈牙利多瑙河钢厂、斯洛伐克科希策钢厂,并组织国际专家团队从工艺技术、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深度诊断,做好技术评估,稳步推进技术改造,确保2017年全面达产,2018年全面达效,成为欧洲市场有竞争力的钢铁材料供应商之一。
四是调动德高公司营销资源,为塞钢提供优质低价原料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河钢充分利用河钢德高作为全球最大钢铁贸易商所拥有的覆盖全球的高端用户和成熟稳健的全球营销平台,以及国际优质原料资源掌控配置能力,全力为塞钢提供大宗原料支撑和国际市场保障。
五是以“员工本地化、管理本地化、利益本地化”为原则,构建优势互补、文化融通、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河钢集团将“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不可复制的竞争力”的人本理念引入塞钢,视广大员工为企业财富而非企业包袱。妥善安置原企业5000名员工,开通中塞两国之间的员工培训交流平台,大胆起用当地员工承担关键岗位领导职务,维持企业原有的先进高效的扁平化业务运行及管理模式,同时将集团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通过规范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等方式有机嵌入钢厂管理流程当中,提升了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河钢的做法赢得了塞尔维亚政府的高度认同和全体职工的热烈拥护,同时也在国际钢铁行业中,树立了负责任的长期战略投资者的正面形象。收购完成后,广大塞钢员工团结一心、士气高涨,迅速转化为扭亏增盈的原动力。
三、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效果
河钢对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收购及管理经验,得到了两国政府层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河钢集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带一路”“金名片”和国际产能合作“样板工程”的内涵,对今后中国企业如何依托国家战略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创新路径“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名片”和国际产能合作样板工程,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一)项目的政治价值
河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收购项目有力促进了两国经贸合作,实现了“以经促政”。对中国政府来讲,河钢塞钢项目成功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成果,有利于化解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局面,并带动其他中国制造“走出去”,为国家战略在欧洲的有效推进起到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河钢项目投资成功后,一批中资企业跟随着赴塞尔维亚和中东欧寻找投资发展机会,切实拉动了中国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对塞尔维亚政府来讲,协助执政党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振兴了塞尔维亚工业经济,有效促进了塞尔维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塞尔维亚政府的强烈倡议下,2016年6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塞尔维亚总统和总理陪同下视察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对河钢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样板工程提出殷切期盼。接管钢厂以来,河钢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肩负起了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样板工程的重任。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列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规划”,商务部将项目纳入国家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
(二)项目的社会效益
一是将中、塞两国经贸合作拓宽到基础工业领域,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后续两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奠定基础。
二是项目将极大拉动塞尔维亚经济发展,塞钢80%产品出口欧盟,达产后年出口额约为10亿美元,相当于塞尔维亚总出口额的7%左右,对塞尔维亚的经济拉动巨大。
三是项目直接解决塞尔维亚5000余名员工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后续钢厂的技改和扩能将为相关服务领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本项目的经济影响力会进一步放大。
四是作为中国企业参与塞尔维亚私有化项目的成功开端,为中国资本参与塞尔维亚乃至中东欧私有化项目提供样板,促进中国资本“走出去”。
五是使两国政府层面的互信和战略合作有了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六是以河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为样板,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河钢、中国钢铁的正面形象,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理解和认同。
(三)项目的战略价值
一是河钢集团海外发展的领先优势迅速形成,成为中国钢铁企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目前集团海外核心资产已经形成“四钢一矿一平台”的发展格局,海外资产的规模、影响力大大增强。“四钢”指河钢塞钢、马其顿钢厂、南非开普敦钢厂、美国克拉赫公司;“一矿”指南非PMC公司,主营铜矿开采、铜产品加工以及磁铁矿开采和销售;“一平台”指德高公司。集团这些海外核心资产通过德高平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项目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提升了集团的国际化形象,使河钢集团在国际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可用的资金、资源。
三是成功拓展了集团在欧洲的优质客户群,提高了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客户的数量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塞钢产品80%出口欧盟市场,河钢的欧洲直供客户群已经形成并逐渐扩大,目前已经成功开发了菲亚特集团、依维柯集团、斯柯达集团、汽车企业一级配套厂GONVARRE公司、BANESA公司等高端客户。
四是成功提升了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有效支持了集团国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四)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是河钢集团几乎以零对价在欧洲获得了220万吨钢铁产能,比新建同等规模钢厂节约资金近百亿元人民币。按照投入22亿元人民币用于技改投入,2017年预计净利润2亿元人民币计算,以2017年5月12日中国沪深两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行业市盈率28.48倍计算,河钢塞钢市场价值为56.96亿元,扣除30%的流动性溢价因素后,市场价值约为40亿元,扣除约22亿元的技改投入,有近18亿元的效益;
二是河钢团队仅用了五个月即实现了钢厂的扭亏为盈,钢厂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改善,钢厂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2016年下半年塞钢吨材能源成本比上半年降低19%,吨材人工成本降低31%,吨材物流成本降低20%,吨材非生产性支出压缩50%,较上年同期塞政府管理期间月均减亏超1000万欧元,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将钢厂运行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三是塞尔维亚政府为钢厂提供了现有法律框架下最优的政策支持,包括所得税的减免、增值税退税、将钢厂纳入自贸区、环境类技改争取欧盟资金支持等,为钢厂长期发展营造了优渥的发展环境。
(五)项目的管理价值
河钢集团有望在塞钢项目上,通过中、外企业的优势互补和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条钢铁行业全新的运营发展模式,并有力支持集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欧美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需求导向型的投资、管理经验与河钢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管理、成本控制等能力相结合,其运营和管理实践本身是对钢铁行业运营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河钢对塞尔维亚钢厂的管理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