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希望感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
2017-01-19滕秋玲
滕秋玲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大学生希望感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
滕秋玲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本文为了解大学生希望感现状及特点,课题组采用Snyder希望特质量表,选取某市两所应用型本科院校53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就大学生希望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等维度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就大学生希望感提升提出具体建议。
大学生;希望感;提升路径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探索阶段,面临的学业、就业、经济等压力会导致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滋长。若在面对这些极度压力和竞争时,不知道或者得不到及时排解,产生的不良后果将是可怕的,随即影响学业成绩、应对压力挫折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及对未来目标定向。“希望”( hope)是当前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的热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就水平、压力和挫折应对以及生活目标的定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感历来受到宗教和哲学的重视。Syder提出希望感理论,认为希望感由“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部分组成。其中,目标是核心;路径是在计划目标执行目标时或遇到困难时采取不止一种方法途径的手段、计划或方法;动力思维则是指指向或导向目标的动力意愿和信念系统。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却相当缺乏。本研究针对积极希望感进行研究,探讨合理有力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希望感。
一、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某大学大一、大二、大三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30份,回收问卷509份(回收率95.7%),其中,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87.7%)。男生238人,占44.9%;女生285人,占53.8%。大一264人,大二194人,大三65人,平均年龄19.23岁(SD=1.26)。
(二)研究工具
1.Snyder希望特质问卷中文修订版
Snyder的希望量表,共有12个条目组成,其中,4个条目测量路径思维、4个条目测量动力思维,另外4个条目属于干扰项不计分。量表采用8点计分,评估项目内容与跨时间跨情境的自己的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国内学者陈灿锐等曾对特质希望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结果比较理想。
2.自编人口学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家庭住址、年级、家庭结构、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独生子女等。
(三)研究程序
采用自愿参与原则,由研究人员培训班级老师作为主试,团体测试,当场收卷。调查获得了相关老师和学生的同意。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录入,做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性别维度
表1 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的性别差异
***(**,*)表示在0.001(0.01,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结论:在希望感及其两个维度上,女生显著低于男生。
(二)年级维度
结论:1.总体上,希望感及其两个维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减。
表2 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的年级差异
2.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在希望感上有显著差异。
(三)生源地维度
见附表1。
结论:
1.在希望感及其两个维度上,县级城市学生得分最低。在希望感及路径思维维度上,地级城市得分最高。
2.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仅地级城市学生和县级城市学生在希望感及路径思维上有显著差异。
3.以农村为一组,非农村学生为一组,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在希望感及其两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四)家庭类型
见附表2。
结论:
1.从希望感及其两个维度得分上,得分依次降低;但专制型家庭学生得分与民主型得分均较高。
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希望感及动力思维上,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差异显著。
(五)家庭经济状况
见附表3。
结论:
1.总体上,希望感及其各维度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递减而递减,但是,得分最低的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而非贫困生。
2.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希望感和动力思维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路径思维上没有差异。
三、大学生希望感提升策略研究
(一)开设希望教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开发与希望感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促进形成高希望感的品质养成课程体系,在针对成就、生活满意度、身心健康、人力资源管理、幸福感等方面塑造高希望感品质,通过学习高希望感课程体系后,让学生学会设置清晰合理、明确、可操作性强,并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失败时依然具备积极情绪,较少有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优秀品质。
高校可让学生通过有意识地收集希望感的内在知识定义,参加希望感的社团活动、希望感的主题班会、系统课程、素拓和团体辅导训练项目,使自己在面对生活、学习关系时能清晰地设置目标,并为了实现目标,在面对困难时,采取多种手段方法,理智面对压力和困惑等,能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并激发意愿动力信念获取最终目标的实现,促进高希望感品质形成,获取高成就、高幸福感、高生活满意度、高身心健康状态,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就、应对挫折压力以及解决问题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社团活动教育
社团活动是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开展希望感的班会主题教育、希望感专题研讨会和论坛,采取以文会友形式交流希望感的心得,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抱负目标水平。目标要合适明确,只有合适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体验感。获取成功的体验感后,接下去尝试挑战的欲望。设置的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付诸努力才能达到。
与此同时,高校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如组织学生学习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榜样,通过榜样获得感悟和分析。高校可利用成功的榜样进行巡回演讲,利用其自身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希望感来现身说法,使个体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可打造希望感素质拓展项目,在素质拓展项目中进行合理目标训练、路径思维的有效培训、意愿思维的训练。
附表1 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的生源地状况差异
[1]陈灿锐.应对方式:希望与幸福感的中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172-175.
[2]韩小琼,严标宾.希望的研究进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5):105-110.
[3]黎志华.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
附表2 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的家庭类型差异
附表3 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G641
A
1673-0046(2016)11-0083-03
2016年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大学生希望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研究2016YGH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