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 CT 诊断意义分析
2017-01-19董春瑶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110041
董春瑶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沈阳 110041)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 CT 诊断意义分析
董春瑶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沈阳 110041)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 CT 诊断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5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发病12h内入院治疗,入院后立刻接受头颅CT扫描,发病后48h接受平扫与增强扫描,一周之后再次接受扫描。结果:入院后扫描发现54例患者中有17例存在陈旧性梗死病灶,13例患者存在局灶性变化;发病后48h扫查发现患者大脑动脉存在大面积的梗死,5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一周后复查结果发现有19例患者出血性转化。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后尽早对患者给予CT扫描能够及时发现病变变化,对于医生治疗防范的制定和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CT 诊断意义
大面积脑梗死具体所指的是由于动脉区域大面积梗死进而导致大脑半球1/3~2/3的大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病死率高且预后差,尤其是可能发生出血性转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1]。因此,选择科学的诊断方式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早期发现异常现象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采用CT诊断的意义,现总结方法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5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入院期间的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所有患者均满足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提示梗死的病灶直径最大在5cm以上,梗死区域累及2个以上的脑叶。54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39~81岁,平均为(62.69±4.8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24例、高血脂症患者28例、糖尿病1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4例。
1.2 方法
选择医院现有的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层厚设定为6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mA,采取轴位序列扫描。所有患者均在入院之后接受急诊头颅CT扫描,发病之后48h接受CT平扫与增强扫描,一周后再次接受平扫。观察患者的出血性转化结果,一旦发现出血性转化的征象,立刻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以及扩容药;加强血糖、血压等指标的监测,使用脑细胞保护剂、抗自由基药物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进行治疗,同时给予低流量的氧气持续性。
CT分型。中心型:表现为低密度的梗死病灶,可见片状的高密度出血灶阴影在梗死灶中心;边缘型:影像学结果提示高密度的出血灶,分布在梗死区域边缘;混合型:两种类型混合存在,边缘和中心位置均存在斑片状的出血。
2.结果
54例患者入院后扫描发现有17例存在陈旧性梗死病灶,13例患者存在局灶性变化;发病后48h扫查发现患者大脑动脉存在大面积的梗死,5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9.26%),中心型1例、边缘性1例、混合型3例;一周后复查结果发现有19例患者出血性转化(35.19%),中心型7例、边缘性5例、混合型6例。
3.讨论
出血性转化广义上指的是新近发生脑梗死之后所有的颅内出血现象,通常指的是脑梗死发病时通过头部CT检查没有发现脑出血,在14d内通过影像学手段检查证实的梗死区内出血[2]。目前来看,出血性转化已经逐渐取代出血性脑梗死以及梗死后出血等概念,对于疾病的认知得到了一定的更新。该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面积脑梗死后动脉侧肢循环形成,但是新生的血管组织结构不完整、通透性高进而出现渗血现象;第二,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在于血栓堵塞血管,远端血管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当栓子发生崩解或者向远处转移之后血液灌注恢复导致坏死的血管发生破裂出血;第三,大面积脑梗死发生之后会出现站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水肿,对大脑内周边血管及组织产生压迫继而造成血液瘀滞,而随着治疗的开展水肿症状逐渐减轻,再灌注血管缺血导致通透性上升;第四,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因素的作用。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本组中,54例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的有24例、高血脂症28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长期血压高水平会导致大脑内部小血管周围基底膜的厚度下降、血管壁变薄并可能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血脂水平异常引发出血性转化的机制主要在于,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颅内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功能变化继而导致细胞膜通透性上升。此外,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在发生脑梗死之后其功能受到损伤容易发生破裂出血。有临床试验发现,高血糖可能导致出血的可能性上升五倍以上,出血范围最大扩大25倍[3]。第四,药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发生之后早期会选择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手段进行治疗,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出血性转化。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而言,发生大范围脑组织水肿是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大脑半球1/2的患者几乎无法避免出血性转化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梗死的面积越大、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较高。此外,大面积脑梗死后病灶边缘的组织水肿,导致毛细血管受到压迫出现缺血缺氧,局部的pH值下降血液容易渗出,因此水肿程度越严重、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越高。
由于发生次出血性转化之后的死亡率上升、预后变化,因此采取有效的诊断和鉴别手段及时发现病情非常重要[4]。大面积脑梗死发生之后,患者需要常规进行CT复查,尤其是在症状加重或者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上升的神经系统症状之后必须及时接受复查。本组54例患者中,有35例是由于症状持续未缓解而反复接受CT复查。发病后48h扫查发现患者大脑动脉存在大面积的梗死,5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一周后复查结果发现有19例患者出血性转化。在进行CT诊断过程中,以下时需要注意的要点:首先,出血性转化在脑梗死发生之后两周内多发、且再发和复发现象也非常常见;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范围与栓塞血管的供血范围保持一致;发生后的出血量较少,表现出较大范围的低密度区,出血灶呈现不规则的斑片状高密度影[5]。
综上所述,大面积脑梗死之后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非常高,采取合理有效的检查措施对病情进行诊断非常关键。CT扫描可以作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主要方式,对于早期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针对疑似出血性转化征象的患者必须及时接受扫描,确诊后停止可能诱发出血的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命质量。
[1] 耿云平, 郭广春, 刘蕾, 等. 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17(12):1286-1288.
[2] 潘林华, 朱成芳, 徐玉萍, 等.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山东医药, 2013,53(4):49-51.
[3] 田超, 杨天昊, 解中福, 等. 微血管通透性预测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灌注CT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33(4):342-345.
[4] 解旭东, 邵莹晖, 张青娜, 等. 增强CT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24(11):41-43.
[5] 符雪涛, 周龙江, 张新江, 等.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8(5):537-539.
Analysis of CT Diagnosis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Large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
DONG Chun-yao Shenyang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Shenyang 110041)
1006-6586(2017)09-0084-02
R743.3
A
201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