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咽鼓管吹张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分析
2017-01-19高颖大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辽宁大连116012
高颖 大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 (辽宁 大连 116012)
改良咽鼓管吹张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分析
高颖 大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 (辽宁 大连 116012)
目的:探讨改良咽鼓管吹张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在本院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共10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鼻喷剂、抗组胺药物以及黏液促排剂进行治疗,治疗组对患儿采取改良咽鼓管吹张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36.54±3.38)dB,对照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44.72±7.18)dB;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26.54±4.78)dB,对照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35.62±6.12)dB,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采取改良咽鼓管吹张器治疗的效果可靠,可以将中耳积液给予彻底清除,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改良咽鼓管吹张器治疗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短期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其特点主要为鼓室积液以及传导性听力下降,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有免疫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以及感染等。分泌性中耳炎以儿童居多,其发病率相对比较高,一旦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可能造成鼓膜膨胀不全、粘连性中耳炎以及上鼓室内陷袋等相关并发症,对患儿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0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男38例,女16例,年龄2~14岁,平均(7.2±3.3)岁;对照组男39例,女15例,年龄4~16岁,平均(8.1±4.2)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喷鼻,每侧鼻孔为1揿,每揿为50μg,1次/d,总体计量为100μg;口服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黏液促排剂),1粒/次,3~4次/d;口服氯雷他定片,每次0.5~1片,1次/d。
治疗组对患儿采用改良咽鼓管吹张器进行治疗,医师叮嘱患儿擤出鼻腔当中的分泌物,同时保持鼻呼吸,在操作的时候叮嘱患儿一定不要进行吞咽动作,之后手持导管末端,前端弯曲朝下插入鼻孔,导管前端沿着鼻腔底部缓慢伸入,在经过鼻孔以后开始感觉前端下滑,当吹张管前端与软腭鼻咽面相吻合且鼻内段与鼻底相贴时,将导管向上方进行旋转大约为90˚,左手有效固定导管,右手采以橡皮吹耳球经导管末端进行吹气,并且采取听诊器进行监听,对咽鼓管是否保持通畅给予有效判断[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的语频区平均听阈变化情况[3]。
1.4 判定标准
治愈:其相关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听力恢复正常或者语频区平均纯音听阈恢复在15dB以上;好转:其相关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听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或者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恢复10~15dB;无效:自行脱管以后鼓膜愈合,然而其相关症状没有任何明显变化[4]。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计量资料均应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治疗组54例,当中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4%,对照组54例,当中显效31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48%,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前后的语频区平均听阈情况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36.54±3.38)dB,对照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44.72±7.18)dB;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26.54±4.78)dB,对照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为(35.62±6.12)dB,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语频区平均听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指的是因为咽鼓管不通畅或者阻塞以后导致的以传导性听力下降以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点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在冬季和春季居多,是造成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泌性中耳炎最为常见为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主要由于感冒久治不愈、鼻炎以及鼻窦炎等而诱发,一旦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中耳腔当中的液体没有被吸收,迁延不愈,则会造成鼓室硬化以及粘连性中耳炎等相关疾病,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临床治疗难度相对比较高,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5]。
目前,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咽鼓管导管通气以及波氏球吹张法,上述手段是让气体从鼻咽部和咽鼓管咽口方向通到鼓室腔,使鼓膜受到从内向外的压力膨出,并且向中耳腔内补充一定量的气体,重复进行操作,一直到中耳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由于临床器械应用不变,吞咽和气流难以同步,气流不稳定呈现搏动的时候会形成无效气压,患儿没有办法进行操作,因此,在临床当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6]。
根据研究表明,改良咽鼓管吹张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人发明,其原理是通过咽鼓管吹张器向鼻腔提供一个持续性气压流,并且能够给予有效控制,利用患儿吞咽的时候,咽鼓管开放气流被传送到咽鼓管当中造成气压发生改变,重复几次以后使其通气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进而可以将中耳积液给予有效清除,使鼓膜得以有效复张[7]。根据研究表明,在2005年才开始将改良咽鼓管吹张器应用到儿童报道,这种方法的气流大小能够有效控制,在主动吞咽的基础之上进行被动吹张,临床操作简便,可以应用于小儿[8]。
综上所述,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采取改良咽鼓管吹张器治疗的效果可靠,可以将中耳积液给予彻底清除,有效促进患儿预后,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应用。
[1]付涛,祝威.长期低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14(18):454-455.
[2]陈亮,黄以乐.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14,38(3):135-138.
[3]钟庄龙,钟纯,邱永亮,等.两种切口T型管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7(13):729-730.
[4]郑芸,孟照莉.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摘要)[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19(14):90-92.
[5]倪道风.关注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3(12):81.
[6]雷晓兰.曲安奈德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新医学学刊,2014,17(8):130.
Short-term Effect of Modified Eustachian Tube Blower in Children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GAO Ying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Dalian Children’s Hospital(Liaoning Dalian 116012)
1006-6586(2017)19-0113-02
R197.39
A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