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及原真性更新保护研究
——以漳州古城为例
2017-01-19刘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
文/刘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及原真性更新保护研究
——以漳州古城为例
文/刘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
针对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公共交往空间所面临的新问题和街区内居民的心理需求,分析公共交往空间要素的构成,得出空间营造的要点,并探讨历史街区在商业建设和旅游活动不断涌入的时代特征下,如何协调更新保护与历史建筑、传统建筑风格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和旅游活动所需的公共空间置换等问题,以此聚集人气,吸引原住民留下,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真性。
交往空间 营造 原真性
1 漳州古城介绍
漳州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紧邻繁华的市中心,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古城内的居民沿袭着闽南地区的民间习俗和信仰,在街巷庙宇中进行各种祭典活动,芗剧、歌仔戏也在平日里鸣锣开场。
2 公共空间和原真性保护
2.1 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是城市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进行休憩、交往等活动的空间,是所有公众可达和共享的,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本文定义为历史街区中具有公共属性的外部空间,包括公共建筑庭院、街巷空间等公共外部场所。
2.2 原真性保护概念
“原真性”释义为“原本而非复制的”,在60年代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提倡整旧如故,通过保持物质形态上的历史原真性,展现历史街区的真实形态,以此保护街区的历史价值。这种保护不仅指历史建筑的修缮,更要保护原住民的生活和市井民俗等,使历史街区的复兴融合居民生活、游客观光、民俗传承等多重功能,真正富有活力地延续下去。2011年住建部将“原真性保护”作为名城保护工作检查的重要指标。
3 漳州古城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更新保护
3.1 古城公共空间分类
根据空间形态,古城公共空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独立的空间,通常以一标志性景观为中心,是小型集聚交往的场所。(2)以历史建筑为中心的空间,常举办闽南民俗活动,开放性强。(3)无中心的街巷空间,或因商业活动而产生,或依附亭、廊的存在,开放性较低,主要服务周边居民。
古城内还有一类具有闽南风格的公共空间——骑楼走廊,不少居民会聚集在骑楼走廊内饮茶闲聊,舒适而惬意。
3.2 公共空间营造要素
3.2.1 古树、水体等环境要素
古树的树荫下是众人纳凉的交往场所,能充分汇集人气,目前古城的规划建设者正积极地以古树为中心营造交往空间。历史河道和文庙泮池则是城市重要的历史与发展脉络,但已难见踪影。目前泮池已经重建,人们在亲水空间产生更多的交往活动,滨水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将得以突显,而护城河则需加快速度积极整治和修复,滨水空间的构造和交往空间的营造尤为迫切。
3.2.2 亭廊等构筑要素
在历史街区中,人们休憩场所的营造往往以亭、廊等仿古构筑物的形式呈现。 “亭”一般作为节点空间设置在视线的交汇处,“廊”是传统建筑中用的最多的链接式空间,规划者在民宅之间构筑多处亭廊,增强了日常交往的舒适性。
3.3 原真性更新保护
漳州古城的公共空间经历多轮更新保护,其风貌呈现了巨大变化,总体保护以尊重历史脉络的“原真性保护”为主,最新一轮规划[ 《漳州市唐宋子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5-2030年)》] 更是强调了街巷格局等人工环境要素和民间风俗等人文环境要素在古城保护中的重要性。
3.3.1 尊重历史建筑和民俗交往活动的关系
公共历史建筑是街区的中心,而民俗活动则在建筑内或周边开展,古城内文庙和东桥亭等寺庙都是民俗文化繁盛的场所。东桥亭古时为供人休息所建,香火历来兴盛,庙外有一古树,居民常常在树下讲古[ 即说书,是讲古艺人用闽南语泉州话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传统语言表演艺术形式。] 、纳凉、饮茶、休息。为保护此类原生活动,东桥亭前新辟了数十平米的开敞空间,同时承担了东桥亭内祭拜、交往活动的疏解功能。
3.3.2 衔接日常生活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功能置换
芳华横路是门面道路,在旅游旺季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摄影。而在非旅游期间,每天早上都呈现出一派热闹的菜市景象。旅游与生活交往功能的灵活转换使得古城生活的原真不被破坏。但这种方式在旅游热度尚低时能够得以实现,如果未来古城成为旅游热点,传统集市生活的原真性保护将受到巨大挑战。
3.3.3 保护历史街区内原住民的活动
原住民是古城的主体,是街区活力的象征,古城的保护应该是以“活态博物馆”的理念进行更新,以居民为本,将居民集体记忆和空间元素作为主要元素,儿童嬉戏、成人交流都应得到认真的对待,切忌因商业利益破坏这些作为活态博物馆存在的公共空间。
4 结语
公共空间是历史街区活力的象征,其保护和营造都以激活活力为主要目的,巧妙利用环境、构筑物等要素的构筑可以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交往空间。但无论是新空间的产生或是旧空间的更新,都需要做到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街区的“原真”,保留历史文化的沉积,不让古城保护让位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1]陈丽玲. 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解析——以漳州古城历史街区为例[J]. 江苏城市规划,2009(1)
[2]阮仪三,林林.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 同济大学学报,2003 (2)
[3]殷帆,刘鲁,汪芳. 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