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音乐创作的复合式民族性

2017-01-18孙倩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民族性

孙倩文

摘 要:我国音乐通过继承、创新、吸收和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文化。而在近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下,使我国音乐创作经历了西方化到复合式的过程。伴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浪潮,时代又需要我国音乐创作树立自己的民族性,为了树立纯正的民族性,这是建立一套具有纯正民族性的完整音乐创作体系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音乐创作;民族性;复合式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184-01

一个民族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经过长时间的保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向前不断发展的源泉。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音乐创作没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在音乐发展的民族性上还处于一种中西复合式的阶段。因此对中国音乐民族性而言,对它的保护、传承、尤其是发展问题,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音乐需要树立自己的民族性

从艺术文化视角来审视今天的中国音乐创作成长之路,很清晰的发现我国近代音乐主要是在西方音乐教育模式方法中形成自己的作曲知识和能力,其民族性方面带有浓重的中西复合式烙印。从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的作曲“四大件”教学,再到基础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都是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教育重现,没有我国音乐教育自已的特色存在。改革开放后,作曲家们纷纷学习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尽管在20世纪上叶大量中国音乐界学者就已经认识到“借鉴西方技法,创作民族风格的音乐”、“洋为中用”等的重要性,但西方专业作曲技术主导的思维方式明显在我国的作曲创作中仍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国内学者提出了我国音乐创作的“民族化”。

随着这一进程的提出,我国出现了一批与之相呼应的活动,如十二音民族化、和声民族化等集体行为。我国和其它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都是用西方技法或改造过的西方技法创作自己国家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乐器的选择及其组合方式也都完全参照西方经验,这一作法最后发展成了共识和默认遵守的信念。我国自古以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技术体系,在需要产生类似西方那样的音乐的前提下,成熟的公认合理的、并被普遍采用的“中国作曲体系”后来也没有归纳或创造出来,因此蔡继琨、金湘等人提出了要建立“中华乐派”的想法。

二、我国音乐创作的复合式民族性

“民族作曲家”、“乡土作曲家”还是“原生态个体作曲家”,无论人们怎么标榜自己,在关于“民族性”探讨中,都是只限于现实世界中进行的个人选择。而实际上都要归纳于这一发展轨迹,西方化——后西方化——复合式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于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都无可避免的要进入复合式状态。

当今在“多元化”的要求下,作曲家也开始强调民族风格,这也符合各国艺术家、民族大众的希望。从艺术角度来看待,民族风格也是体现民族个性的途径之一。欧洲音乐的民族乐派在十九世纪就选择了走这条道路,而选择这条道路要满足几个要求,如政治上要求具有民族独立意识,审美上异国情调的新鲜感,艺术上形成民族个性意识等,都是促成民族乐派的出现的基本要素。如今世界局势正好满足了以上几点,各国的政治、艺术和审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在音乐文化上树立自己的个性,同时强调音乐的民族性也是保证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在音乐艺术上的多元化上,表现出的是复合作曲家参与的世界民族音乐多元形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官方文化中表现为统一的“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多元分布,它们是中国这个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存在。而“中华民族作曲家”的文化身份代表是就不是我国其中一个民族的身份,代表的是超越具体民族的统一身份。西方音乐文化在二十世纪传播进来后,它的因素在中西结合的“新音乐”中不断发展蔓延,进入了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体内,“中华民族”的创作民族性便包含了西方文化的因素。“新音乐”文化通过内在的西方音乐文化也培养的了“中华民族作曲家”的音乐思维。自“学堂乐歌”开始,这样的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华大地上一直延续至今。学校逐渐变成了一个复合环境,从学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人,不同程度脱离了原始民族性,一批批学生的创作思维被塑造的西方化。现在进入了后西方化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变化、音乐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学者和大众开始想改变西方化这种现状,这时人们特别强调多元文化的共同存在与发展。总之,当代我国音乐创作人都是沿着西方化——后西方化——复合式的过程中成长的,具有复合式的显著特点。当代作曲人都接受了西方化的新音乐、新潮音乐教育,那一个人还存有能产生决定作用的自然原始民族性。

三、结语

由于近代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如今我国音乐创作的复合式民族性,但在吸收西方优秀的音乐创作技巧和思想时,也要认识到我们的“根”之所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现在我们面对世界范围的多元文化时,一定要做到引导中国音乐民族性健康的发展,做好其过去作品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必要手段使民族音乐再次焕发光彩。而这就要求我们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上发展音乐民族性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新宇.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J].民族音乐,2007(06).

[2]宋维佳.浅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金卡工程,2010(09).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浅析德彪西音乐创作精髓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