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长期习练者身心经验建构历程的质性研究

2017-01-18王晓晨李圣乔媛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太极拳

王晓晨 李圣 乔媛媛

摘要:采用质化深度访谈方式,辅以半结构访谈大纲来搜集并研究6位太极拳长期习练者身心经验构建的历程。太极拳长期习练者其拳龄从9至35年不等,年龄则介于27至73岁之间,其中3名男性、3名女性。研究发现:1)太极拳习练者习练缘起主要有求知性、人际关系、审美意象等三个方面;2)太极拳习练者从技入艺,再由艺入道的身心经验构建历程适切Klob的经验学习理论,是由具体经验、观察反思、抽象概念化及积极实践四阶段构成的学习圈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当习练者达到“身心平衡”时,会略过反思直接进入实践阶段;当身心冲突或遇到身心水平较高的“他者”并以之为学习榜样时,会让习练者产生反思;3)影响太极拳习练者之身心经验建构的关键因素主要有:高明的太极拳老师引领,练习者的习练心态及良好习练氛围的营造等。4)在经过太极拳长期习练及领悟后,能给习练者的身体机能、觉察能力、生活模式、心性与处世态度等带来影响与改变。

关键词:太极拳;身心经验;构建历程;身心学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83-08

Abstract:his study uses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s, supplement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llect and stud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 6 long-term ai-chi practitioners (3 male and 3 female). he age of the practitioners is between 27 and 73 years old, and the practice time is from 9 to 35 years. [JP2] Research hasfound: 1) 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practicing ai-chi: knowledge-see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esthetic images; 2) 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ai-chi practitioners is from technique to art and finally to concep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theory of Klob;It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arning cycle that is composed of four stages: specific experience, reflective observation,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nd active practice. When practitioners reach the balance between body and mind, they will directly enter the practical stage without reflection; yet, when practitioners experience physical and mental conflict or meet other people who are in higher body and mind level and make them as studying examples, they will produce reflections; 3) he key factors of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 ai-chi practitioners are: the guidance of ai-chi masters, practice mentality and good practice atmosphere, etc. 4) Long time practicing and understanding can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practitioners' body function, awareness, mode of life and the nature of mind and attitude.

Key words:ai-chi;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process; somatics

太极拳以其融拳、哲、医于一身,兼有技击、健身和养生的多重价值而成为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一脉;其“贵自然,陶冶人的和谐观念;求虚静,培养人的最佳情感;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尚直觉,体悟拳理与人生”[1]的高雅气质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健身修心人群的青睐。然而太极拳作为中国身体文化的表征,深铭其内的重直觉、重意、重体悟[2]的习练风格,具有主张认知与修养一致,将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三合为一的特征。虽言其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但这种思维方式的模糊性、偏颇性使习练人群在习练中对正确身心经验的建构造成了障碍和困惑,存在着方向不明、理数不清与胡乱盲从的现象,甚或有的习练者干脆只练习体育模式下忽略内在修炼、仅注重外在形体规范的“半截拳”“空架子”“太极操”。意即相当一部分习练者对习练太极拳的动机、习练中身心修炼进阶的层次性、铸造良好身心水平需要的客观外部条件,以及习练经验对个体身心带来影响和着力调适的身心领域等缺乏充分与合理的认知,造成习练效果往往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于是浅尝辄止、不了了之、中途流失乃至误会太极拳成为现实中的常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了解太极拳习练者的练习缘起;2)探究太极拳习练者透过太极拳研习构建个体身心经验的历程;3)分析身心经验对太极拳习练者的影响。试图在方法论层面上构建太极拳习练中身心体悟与修炼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太极拳健身修心人群提供参酌。

1理论依据:身心学与Klob经验学习理论

1.1身心学与太极拳身心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的欧美,在对传统身心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物质身体与心性身体互动越发密切,产生了身体的疾病与不完满源自对身体的误用导致身心的不适与失调所致的认识。而人可以透过学习正确地使用身体,来恢复身体原有的完满状态,达到身心的平衡与统合。于是产生了许多的不同理念的身心治疗技法,其初衷主要是以个人自我身体的重新探索和意欲倾听身体的声音以解决身体上所出现的不适。随着经验累积和体验分享而渐成不同流派,但其发展的操作方法,大都以呼吸、意象、视觉化、体觉化、动作为手段,其中也包含各种身体的波动、颤抖、声音、手的接触或借助道具来进行身体觉察能力的开发,以便更好地探索和了解身体的结构、功能及各种关系。

1976年,美国身体学专家托马斯·汉纳(homas anna)根据这些技法的共通性,选择了“oma”一词来重新阐述与界定“身体”的意涵,确定了此体会身心互动关系、探究身体内在智慧和强调内在经验感受的研究新典范,整理出了其基础理论,并将这一身体研究领域称为身心学(omatics),并将身心学[3]表述为透过身体感受与内在经验的身心整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研究学问。接触与研究身心学较早的台湾学者林大丰,刘美珠认为[4],“身心学”是一门研究身体现象、探索身体智慧和强调身心合一的学问,是强调内在经验的体会和反省,以探索人体觉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环境这三者间互动关系的一门艺术和学问。有别于从第三人称的立场来研究人体动作,身心学的研究者试图从第一人称(即从自我内在的体验)来体察人体动作的经验与现象,并强调人体不仅有外显的、可测量的动作,更有内在的、难以测量的自然动作,以及动作背后的意图和身体智慧。身心学者强调[5],动作可以提供人们最深刻的感受经验,动作本身即一个人生命体的呈现,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有其意图和表达的内容,每一个动作的呈现,在不同的时空下都会诉说着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身心学为使它的oma理念更加完备,也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东方思维中从内而外的次第观来完备理论。源于中国的太极身体观因契合身心学培养身体觉察能力、整合身心平衡的旨求而成为西方身心学家最常用解释身心观的理论之一,其身心经验有以下两个面向:

其一,太极拳习练伴随身体觉察能力提升。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用意不用力”,被人们称为“知觉运动”[6],意即太极拳首先是培养人的知觉的灵敏性。《太极拳论》中太极拳习练的三个层次:招熟、懂劲、神明。从“招熟”到“神明”间的“懂劲”至为重要,而这一环节就是培养身体觉察能力的直接体现。所谓懂劲,就是要懂得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然后正确地处理这些来力,而拥有灵便的身体觉察能力是做到懂劲的不二法门。因此,太极拳习练从站桩的“虚灵”到盘架子的“祛僵求柔”,从推手的“听劲化劲”到散手的“借力打力”,皆是为了培养这种顺遂柔化、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身体觉察能力。武禹襄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听劲理念,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化劲原则皆可谓培养这种身体觉察能力的方法论。拳论“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其中”“对方方挨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之骨里”,意即身体觉察能力的敏感性已完善至发肤。及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随曲就伸,四两拨千斤”的“不期然而然”更是太极拳习练者知觉提升的最终向往。

其二,太极拳借助技道的练悟实现人的身心合一,企求身心平衡的美好状态。《太极拳论》开篇有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指出“太极”乃“无极”所生,而“无极”与《道德经》的“复归于无极”同出一辙,即老子所谓的“道”。所以历史上很多名家认为,太极拳理,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拳艺上的具体化;是中国人典型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换言之[7],太极拳通过习练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术”和“艺”而获得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与体验,这是一种对内在超越性命和人生价值的体验。中国艺境中的“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是对太极拳术道融合的绝佳诠释。杨澄甫说,“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罄其妙者,比比皆是”,意即拳虽小技,其道存焉,太极习练透过外在身体的训练及锻炼,向内形成强化的自主精神意志,进而转化成为思考模式的指导,最后加深成为人生态度,是一个不断向内深化、向外展现,时刻保持内在省思与外在表现交融的状态。内外交融的终极旨归就是要达成太极拳习练者身体与意志的和谐,以求在习练者个人身上完成自然与人文的融会贯通。于是,描述习练者真实感受的“太极武艺就是人生的指导原则”“太极人生”等成为表达这种身心经验的恰当反映。

1.2Klob经验学习理论

1984年,klob(库伯)[8]在审视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的学习理论时,睿智地发现三者的学习理论在本质上具有重叠性和相同点。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四阶段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囊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体验学习圈构建了一个学习过程,但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是一种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理论。库伯认为[9],学习是持续的经验构成与再构成的动态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经验发挥了核心作用。沿此逻辑,研习太极拳也即构成与再构成太极拳身心经验的过程,因此,该理论对太极拳身心经验建构历程的研究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首先,该理论强调学习的重点是过程,而不是内容或者结果,而本研究旨在对习练者身心经验成长过程的考察;其次,该理论强调学习是改造主观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本就是不断改造习练者主观经验,并强调实践的内外兼修的过程。最后,该理论还强调学习不是获得或转移的一个独立知识实体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的持续改造和重建的过程;理解知识本质是理解学习的前提,理解学习是理解知识本质的基础。这为太极拳身心经验建构历程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监控与指导。尤其是此理论将经验学习描述为上述4个往复循环,呈螺旋状不断上升的阶段更是真切地表达了太极拳习练中身心经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无始无终不断破立的生产过程。理论中充斥的“紧张与冲突”并“解决辩证冲突”的心理过程[10],不仅能阐释体验学习的内在机制,更揭示了太极拳长期习练中身心经验从低阶到高层变迁的深层动因。

2质性访谈法:洞悉太极拳长期习练者的身心体验

首先以“太极拳”“身心”为综合主题对中国知网、台湾学术期刊等数据库近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鲜有关于太极拳对人的身心经验形成过程的研究。已存在的以量化方法论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和以宏观理论把握的定性研究从某种情况下确实为了解太极拳运动与人的身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是,要深入了解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心发展,如习练中有什么样的真实体验,这些体验对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身心提升对原有状态又有什么样的冲击等一系列的行为和观念,紧靠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笼统的“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总体归纳是无法真切回答的,因为它们抽空了情景,无法与情境中的人实现对话与沟通,损失了使得研究实际可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太极拳与人的身心的研究同时兼具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特点,既要关注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心经验构建的真实状况,又强调对习练者个体的认同尊重与重视。解决这些具体的内容,不可以用假设为前提去实施量的研究,而更加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的质的研究方法与解决上述问题恰好相适应。尤其是身心学研究。质性研究能使研究对象以最原始、最自然的话语和体验得以表达,从而真实洞悉其身心成长历程。

关于质性研究的成果已相当丰富,国外的麦克斯威尔、斯特劳斯、哈奇等,国内的陈伯璋、陈向明、文军、蒋逸民等,他们基本上都从质性研究的特点、设计、注意事项等概况进行了介绍。比较发现,斯特劳斯[11]对质性研究的过程与策略进行了相当完整的说明,“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探索、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质性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很多,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因为“质性访谈是一类特别的对话或演讲活动,用以探索受访者的经验和解释”[12],比较适合经验材料的收集,并采用深入的半结构式访谈,尽量使采集的一手资料符合研究者的设计思路,同时充分地聆听被访者的表述,详细地传达研究对象的经验和感受。

质性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因此,本研究在广西玉林太极拳指导站和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随机选择了6位太极拳长期习练者,其中3名男性,3名女性,年龄从27岁至73岁之间,练习太极拳年限从9年至35年不等。麦克斯威尔指出:“质性访谈对象的选择,采用目的性取样是质性访谈的典型特征[13]。”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对太极拳情有独钟,常年累月地习练不辍,太极已完全融入个人生活,可谓“太极拳享用者”。“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14]。因此,本研究在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参与观察法对6位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近2年的交流、回访。但研究也存在局限,如受样本的限制,其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太极拳习练者身心经验构建成长的状况,因此本研究尽可能地涉及和反映一些具有同质性的现象以及规律,为以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太极拳长期习练者的身心经验建构的历程

日本哲学家汤浅泰雄指出,“身心的修行和转化是东方思想中最为独特之处”[15],太极拳作为东方身体哲学思想的实践文化,其创拳思想、伦理道德、养生观念和审美情趣,无不兼顾到身心两面,其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修炼理念更是被众多太极拳习练者奉为圭臬。然正如王宗岳[16]所描述的那样,“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对身心的修炼需要一个长期研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缘识太极、体悟太极,动态地不断打破既有的身心水平,重新构建更灵敏的身体觉察能力、更高身心水平的过程。

3.1习练缘起

缘起,佛学中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诸缘升起之义。每一个太极拳钟情者相信都有着与太极拳的一段缘起,这关乎个体习练的动机和态度,与其在后续的身心经验建构过程研究息息相关,因此对其关注也是太极拳身心经验建构历程研究的起点。

首先,最普遍的缘起当属求知性。太极拳[17]集气功、桩功、吐纳、导引等养生方式于一体,长期习练,有助于舒缓情绪压力,按摩五脏六腑,平衡身心,疏通经络,调血养颜,健体瘦身。习练者正是发现了太极拳有如此神奇的身心机制和健康良效之后,方对太极拳兴趣盎然。访谈中一位被访者如是说:[K]

“我小时候身体素质很差,经常生病,但我看到身边经常练习太极的人精神和身体都是那么好,我也开始练了,所以练太极让我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现在上瘾了,每天不管是自己站桩、套路,还是找人推手,反正都要舞弄舞弄,否则觉得不舒服。”

正是对太极拳的求知欲望与求知中感受到了太极拳的实惠,才让习练者爱不释手。

其次,比较常见的缘起是基于人际关系。创立人际关系学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认为,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时间久了,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可能化为个体的价值体系,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获得正确的社会文化规范和社会角色。一位被访者介绍了他的经历:[K]

“我本来对太极拳不感冒,但我的朋友有几个喜欢太极拳,天天聊的都是太极拳,我也深受影响。2000年我开始练24式太极拳,但刚接触我就感觉太极很不错,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太极拳是我想要的健身方式。”

另一位退休的女性习练者陈述到:[K]

“我退休后天天呆在家里,觉得自己老而无用,每天郁郁寡欢。朋友建议我练太极拳,看到公园里的姐妹们白衣飘飘,身手敏捷,羡慕之余就跟着每天早上都来到公园练习。打完拳和老同志们聊聊天,交流下技艺与人生,心情豁然开朗。有需要,还为社会进行免费义务表演。是太极拳让我又活了,而且活得更好了。”

不难发现,习练太极拳的缘起也有出于对太极拳审美意向的美好与愉悦。

3.2身心经验的建构

太极拳是建立在中国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身体文化,是中国哲学在武术养生方面的成功实践,“身心兼修”是太极拳与中国生命哲学之最大契合处,所以太极拳习练过程的内核也就是身心经验建构的过程。太极拳研习中从术至道的进阶,其内隐的身心经验构建是一个不断打破既有身心经验进而重新建构更高水平身心经验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3.2.1具体经验初建具体经验的建立需要学习者从实际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学习者对新的经验开放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经验情境中,在互动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经验意义,通过问题的发现将新旧经验联结起来。传统的“要知拳精髓,首由站桩起”依然是当代习练太极拳成功的关键,习拳的长期性与以“桩”始依然是正规学习太极的铁律。无论是练拳伊始的“静桩”还是随后套路中的“动桩”均可谓获取初步具体经验的物质基础。通过“桩”的规训,统合原有的身心经验,构建具体经验。习练太极时间最长的一位被访者如此陈述到:[K]

“完整的太极拳学习过程应该从站桩开始,站桩是规矩身心的过程,站桩中长期的头、颈、肩、肘、手、胸、腹、背、腰、臀、胯、膝、足等有形部位的拿捏与心境、意念、呼吸等的无形调适都是在打造一个太极身体。盘架子也是桩,是运动中将站桩积累的经验加以强化。刚开始单个动作的练习,然后是小组合,进而整套地掌握都要遵循拳中有桩、桩上演拳的原则。那些急于求成,一上来就急着学习套路的,称不上是太极拳,顶多是太极操,因为里面没有东西。”

这“里面的东西”“有形的、无形的规矩”就是习练太极初步经验,和原初的经验进行融合产生具体经验。

3.2.2进入观察反思观察与反思[18]是指学习者依据以往的经验、知识和理念对第一阶段获得的具体经验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观察和反思,探求资料间的相关性,认识活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经验学习强调具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主张在具体经验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具体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知识并进行一定的实践,而且还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与反思的过程来获得成长性的发展。太极拳习练中的反思是身心经验建构的关键,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到的新的身心经验,最终都要习练者对其进行反思、提炼、升华才有质的飞跃。总之,思考太极拳对身心要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其他。一位被访者说道:[K]

“刚开始,我练习24式、42式还没有感觉,但当我开始学习陈氏老架一路的时候,我觉得有种不得其要的感觉,学完套路后,我和一个水平较高的拳友练习推手,感觉他的化劲特别厉害。和其交流,他说陈氏的那种缠丝劲给了他很大感触和启发。我想了想,觉得需要有高手指点自己才行。于是,暑假之际去了河南温县陈家沟专门报了培训班,之后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很多理解,推手也有大幅提升。”

“悟是练之始,练是悟之成,悟而不练,只是未悟”,习练者的反思环节,即通过探究过去和现在的身心经验的联系,甄别了其区别,通过再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身心水平。

3.2.3将抽象概念化对抽象出来的身心经验进而概念化是基于反思性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将身心经验的高度融会贯通,找出联系,进一步将其抽象出合理的、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由于武术思维注重整体性,这种思维虽使习练者保留了对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完整认知,但往往比较模糊;加之习练主体感悟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使抽象出的感悟具备极强的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某种意义上,陈式震脚发劲、刚柔相间、蹿蹦跳跃到杨式的架势宽大、中正安舒等拳种风格的“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李亦畬的练拳精要“五字诀”等均可谓对抽象概念化的典范。正是习练者的这种对身心经验进行深度归纳和整合的过程可以使其更理性地界定和厘清原有身心经验之上的新知。“道理巧妙须自悟会”,意即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神韵、精微和深久还要自己去把握、进而概念化。旨向上,该环节通过总结个体的身心认知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位被访者讲到:[K]

“刚开始是知规矩,逐渐懂规矩,再到去规矩。大道至简,这是一个‘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过程,等你在规矩之内,不再犯错,就可以实现‘无为而不为,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此时你就可以制定自己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你的规矩,就是你以自己的方式来界定自己的认知。”

习练者在太极拳“大圈化小圈,小圈化无圈”的习练过程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对身心经验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过程。

3.3.4投入积极实践积极实践是学习者采用实践的方式,在新的情境中主动实验,对情境中发生的过程进行干预,同时检验第三阶段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将获得的经验转换为己有。这种检验的过程又成为一个具体经验,成为进一步反思的起点。中国武术先贤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既得艺,必试敌”“口说千遍,不如身练一遍”,都彰显着实践在认知武术的运动本质以及掌握合理的运动方法方面的重要性。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在其《拳真述要》中也记述他早年开始习拳,即闻知“拳即是道”,但无甚体会,后经过积极的实践,直练至暗劲、化劲阶段,才有悟得[19]。一言以蔽之,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算是一完整阶段,意即实践不仅是验证抽象概念化正确与否的有效手段,也是身心经验建构的重要环节。一位被访者就其亲身经历说道:[K]

“直到在上海我和金仁霖老先生搭过手之后,我改变了很多以前的经验,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前和别人推手觉得脚下很实,但和已经八九十的金先生一搭手,就感觉自己脚下没有根,有种站不住的感觉。”

成功的实践将证明获得的经验是否真的有用。到实际检验为止,习练者经历了一次经验学习的完整过程。经验学习通常以一次相对结构化的完整过程为单位,但就现实而言,单一的经验学习过程往往是不够的。因此,可以把经验学习理解为一次又一次不断螺旋上升的循环。有效经验学习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从具体经验开始,经过反思、理论总结,到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以新的经验结束,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从被访者的感受不难看出,当身心冲突或遇到身心水平较高的“他者”并以之为学习榜样时,会让习练者产生反思;随着身心修炼的不断提升,习练者能达到身体和精神的高度统一,保持一种高能量的状态,即身心平衡状态。一位被访者说到:[K]

“有时候打完太极拳,经过放松的调息后,感觉体内出现一个较为缓和的气场,内部的能量流分布均匀;身体和精神彻底放松,一种回归大自然中的美好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此时的状态不需要集中注意力,行拳的同时,感觉到拳到意到,近乎达到圆融无碍的状态。满满的能量,有种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修炼才能出现,可一旦受外界环境干扰,精神有所牵绊,就会消失。”

也即当太极拳习练者达到身心平衡状态时,习练者不需再经过反思环节,而是略过反思,直接进入体悟阶段。

3.3影响身心经验建构的关键因素

3.3.1高明的老师黄宗羲的“古今学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也”说明师的必要性;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进一步说明师的功能,不仅授业,还要解惑,但首要是传道[20]。“凡百学艺,莫不有师,况乎技击之学。疾徐闪展之度,非亲拟不能悉;开合封闭之妙,无启示不为功。苟无师承,宁能窥其要耶?[21]”太极拳身心经验的正确建构,一位有师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怀太极功夫的明师是其充要条件,这存在着一个谈玄授道,贵乎有师的文化律令。一位被访者说到:[K]

“有一个真正懂太极的老师来带带很关键,个人感觉师父的指点要占到成功因素的三分之一。”

正如国家一级裁判员,太极拳指导员赵艳华女士在谈到自己的太极拳研习过程中强调说[22]:“我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学好太极拳一定要向‘明师学习和请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3.3.2习练心态心态是指人们在面对主客观事物时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观察问题的心理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看法和感受,而积极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太极拳研习往往使个体置身于一个长期研磨、贵在坚持的环境,然正如心态理论里所指出的那样:环境固然重要,但人对待环境的态度和看法更重要。一位被访者说:[K]

“一路走来,觉得自己喜欢太极拳,追求太极拳的那种热情劲特别重要。很多老师,他看你有这个心,才会教你。‘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白送人就是这个意思。其言传身教你视若鸿宝,他肯定会尽心;你当做耳旁风,在行动上浅尝辄止,他就不再会真正教你了,因为他花费了很多精力才悟得的宝贵经验在你这里得不到珍惜。”

《六通短打》有云:“学拳之理,难于知应用,需精心体察,阐发妙用”,这种长期的体察并构建身心经验的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都需要良好心态的过程。

3.3.3习练氛围氛围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每个个体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觉,而且可以影响这个特定情境中个体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太极拳的习练同样需要团队或者集体氛围,在交流中更有效地建构身心经验。一位被访者说道:[K]

“现在跟着我练太极拳的人很多,我身边不乏局长、处长等级别的领导,还有我的邻居,我的学生,我从不收费,主要是大家在一块玩,教学相长,交流心得。推手时有人跟我玩,我拿他们试手,我能长功夫,他们也积累经验,功夫也长得很快。”

良好的习练氛围还包括通过对其他艺术领域的研习来促进对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以武术与书法为例,“山谷行书,长撇大捺;武当拳法,凤舞龙蟠;右军小楷,铁画银钩;少林拳术,其筋在骨”,说明武术与书法各臻其妙,妙处相通的规律前人早有深刻的认识。一位被访者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

“书法有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太极有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书法在运笔之时要有意在酝酿,太极拳在行拳之时要有意在引导。书法与太极有许多会通之处,兼而习之能达到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的效果。”

4身心经验的建构对习练者的影响

4.1身体机能有提升

正如国际著名营养专家浩赛尔在《松弛的艺术》中所言:“除非你能够松弛,否则,全世界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不能帮助你。”太极拳以其放松舒适状态中能有着良好健身修心之效而走进了主流社会[23]。诚然,身体机能的提升可谓首肯的项目功能。一位被访者说:

“习练太极,我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了,摆脱了缠绕随我十多年之久的消化系统疾病,睡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微循环差、手脚发凉的毛病有了好转。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脱胎换骨了,有了年轻时多年看不到的‘精气神。”

4.2觉察能力更灵敏

在深度访谈中,当问及身体觉察能力的变化时,近乎所有被访者都觉得自己的身体觉察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一位比较典型的被访者有着这样的认识:

“两个方面:其一,对自己的身体非常熟悉、了如指掌了,特别是快要生病的时候,自己都有感觉,提前预防,个人就是自己的医生。其二,推手时特别有感觉,能有效保护自己。”

4.3生活方式有改善

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活方式作为区分阶级、阶层的重要指标,并指出一定阶层的人群有着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韦伯基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标准将社会人群划分为富有阶层、中产阶层以及下层阶层的格局,并指出各阶层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下层的忙碌与劳累、中层的自主与紧张、上层的悠闲与迷茫,各阶层均有着不同的困顿与困惑。而由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能缓解、祛除这些不足,实现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一位被访者谈到:

“工作以来,我过着一种紧凑而又有压力的生活,近乎行尸走肉。随着习练太极拳的深入,我对以前的生活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太极的中正安舒、心静体松的生活化,让我在做事之前都有意调整自己的心境和态度,事情往往在这种心态下做得更好。生活看似原来的生活,但其实已经有很多变化。心境不一样了,生活方式也大不一样。”

4.4影响心性与处世态度

古典哲学范畴,心性是先贤在待人接物、境界提升等面向内倾、内省时的重要维度。至现代,心性往往指个体的性格、性情。而处世态度[24]是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包括自信和淡泊两个小因素。自信程度高反映对生活和未来坚定而充满信心,工作积极进取。淡泊是指对成就和成功的态度。淡泊程度低反映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卓越和渴望成功。一位被访者感触颇深:

“年轻时我性格比较急,还爱较真,生活不和谐。练上太极以后我逐渐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尤其是在处事方式上有了很大改观,太极的以柔克刚在化解矛盾上特别有效。比如在和别人冲突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火上浇油了,事后对方也意识到错误了,这叫‘反者道之动。其实没必要,孰对孰错,大家心里都有判断。”

太极拳立身正中培养的浩然之气、圆弧运动轨迹的以柔克刚,契合国人思维与行为特征,研习与体悟中强化了这种特征。

另一位被访者也深有感触:

“以前我的攀比心理比较重,就是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处处示强的意识伴随着生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得不偿失。随着太极拳体悟的深入,更坚定了我改变以前处世态度的想法。到现在,觉得按照自己的思路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才最重要。”

太极的安静舒适、恬淡虚无使人变得淡泊了,对个人取得更大成就有着不利影响。但置身当今“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异化社会,太极身心经验中的这些宝贵思想在砥砺心性与重塑处世态度,使其返璞归真、回归本然上,无疑又有着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太极拳习练者的习练缘起主要有基于健身需求的求知性、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审美诉求等。太极拳习练者从技到艺,再从艺入道的身心经验建构历程可用库伯经验学习理论来解析,是由具体经验、反思、体悟及应用构成的学习圈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当习练者达到“身心平衡”时,会略过反思直接进入体悟阶段;当身心冲突或遇到身心水平较高的“他者”并以之为学习榜样时,会让习练者产生反思。影响太极拳习练者身心经验建构的关键因素有明师指点、习练心态以及习练氛围。在经过太极拳长期习练及身心经验的建构后,习练者在身体机能、觉察能力、生活方式、心性及处世态度诸方面均有改变和影响。

质性研究将成为未来武术研究重要范式。文化自觉下武术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体育层面的技术体系,更要关注武术的心性方面的“内部之消息”。这就需要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的分析思维下对量的把握,还要注重中式感性思维下对质的归纳。太极拳的习练是一个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身心改造过程,仅仅关注身体的改造是不够的,心理的重塑更是重中之重,而契合这种需求的质性研究将在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中有着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太极拳修心养性的价值与修为的效果.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22-26.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1-188.

[3]anna, . omatics: reawakening the minds control of movement, flexibility, and health[M]. MA: Da Capo Press, 1988.

[4]林大丰,刘美珠.身心学的意涵与源起之探究.台东大学体育学报,2003(3):250-251.

[5]刘美珠.身心适能(omatic Fitness).中华体育,2002,16(4):134-141.

[6]吴文瀚,梅墨生.太极拳为什么是“知觉运动”?.中华武术,2015(5):16-17.

[7]孙群.武术身心整复学说理论与技法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25-30.

[8]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New Jersey: Prentice-all,1984:41-42.

[9]D.A.库伯.经验学习:让经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

[10]ims R.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heory: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Person-job Interac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3):501-508.

[11]斯特劳斯.质性研究概论[M]. 徐宗国,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19-20.

[12]J.Amos atch. 如何做质的研究[M].朱光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3]Joseph A.Maxwell.质性研究设计[M].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4]陈向明.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

[16]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5.

[17]秦东颖.李连杰缘何钟情太极拳[N].解放日报,2011-2-15.

[18]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10:90-91.

[19]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2-160.

[20]王晓晨,赵光圣,张峰.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197-202.

[21]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588.

[22]赵艳华.身心双修习太极.精武,2010(5):65.

[23]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03-1605.

[24]甘怡群,王纯,胡潇潇.中国人的核心自我评价的理论构想.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17-223.

猜你喜欢

太极拳
体育杂技——太极拳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怎样正确品悟太极拳经
练习太极拳可有效防治高血压
从零开始练太极
爱打太极拳的爷爷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