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地面催化改质降黏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7-01-18邓刘扬唐晓东李晶晶魏宇涛卿大勇
邓刘扬,唐晓东,李晶晶,魏宇涛,卿大勇
(1. 西南石油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500;(2. 西南石油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稠油地面催化改质降黏技术的研究进展
邓刘扬1,2,唐晓东1,2,李晶晶2,魏宇涛2,卿大勇2
(1. 西南石油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500;(2. 西南石油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综述了稠油地面催化改质、催化水热裂解改质、离子液体改质和物理场辅助催化改质降黏技术的研究进展。从催化水热裂解的理论机理研究方面对水热裂解催化降黏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稠油水热裂解涉及的催化裂解化学反应及其机理。
稠油;催化改质;催化水热裂解;离子液体;物理场
稠油组分主要包括沥青质、胶质、芳烃、饱和烃和重金属离子,其特征是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轻组分含量相对较低。稠油黏度和密度大,这是稠油区别于其他油的重要特征。稠油特殊的高黏特性使其在开采和应用方面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稠油高黏问题尤为紧迫和重要[1]。稠油的开采方法主要有四大类:热采[2]、冷采[3]、微生物采油[4]和化学降黏开采[5],但都存在开采方法单一、投资成本高等缺点。重质组分含量高是稠油黏度高的根本原因[6]。王新亮等[7]合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表面活性剂(wxl-2),并研究了其对稠油的乳化能力,发现该表面活性剂对稠油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但是传统的稠油乳化降黏技术存在破乳脱水和废水处理难度大等缺点,因此乳化剂的这些缺点限制了稠油乳化降黏技术的应用。
Clark等[8]发现,裂解稠油分子、减少稠油分子的碳数,可从根本上降低稠油的黏度。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尤其是沥青质的含量,决定了稠油的品位及其改质降黏的难易程度。稠油组分对其黏度的影响度从大到小为:Ni>V=胶质=残炭≈沥青质>N>S>蜡[9]。稠油经催化改质处理后,饱和烃、芳香烃含量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稠油的黏度降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10]。
本文综述了稠油催化改质降黏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稠油地面催化改质、催化水热裂解、离子液体、物理场辅助催化改质降黏技术 。
1 稠油地面催化改质
张凯[11]研究了胜利油田3种稠油的热改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60 ℃、反应时间30 min条件下,3种稠油(50 ℃)的黏度分别从4 000,21 550,94 300 mPa·s降低到1 449,3 159,8 196 mPa·s,降黏率依次为63.77%,85.34%,91.93%。实验过程中,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降黏效果更好;同时稠油重馏分减少,轻馏分增多。彭旭[12]在350~400 ℃下,向Q区块稠油中加入少量催化剂,使分子中的C―C键发生断裂,大分子裂解为小分子,稠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降低,胶质和沥青质总含量减少,从根本上降低了稠油的黏度。选择油酸铁作为催化剂,在最优操作条件下(油酸铁用量0.1%(w)、反应温度370 ℃、反应时间30 min),对稠油进行催化改质降黏反应,稠油黏度从21 040 mPa·s降至336 mPa·s,降黏率为98.40%,饱和烃和芳香烃分别增加了16.09%和15.22%,胶质和沥青质分别减少了11.3%和20.01%。
黄娟等[13]在催化剂用量1.5%(w)、反应温度60 ℃和反应时间6 h条件下,对塔河稠油进行了地面改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稠油黏度从1 450 mPa·s降至659.75 mPa·s,降黏率达54.5%。在稠油催化改质处理过程中,一些键能较弱的化学键如配位键、C―S键等发生断裂,破坏这些键形成的稠油聚集体,降黏效果显著,实现了不可逆降黏。
本课题组合成了一种改质降黏催化剂[14],在提高稠油采收率方面有很好的适用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具体步骤为:1)在空气氛围中,石油馏分油与过渡金属无机盐进行反应;2)加入一定量的NaOH或KOH继续反应,反应完毕后即得所述改质降黏催化剂。所述过渡金属无机盐为FeSO4,MnSO4,ZnSO4,CuSO4,CoSO4,V2(SO4)3,NiSO4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得的催化剂对10种不同的稠油改质,使稠油黏度从63 000 mPa·s和2 886 mPa·s分别降到15 750 mPa·s和202 mPa·s,降黏率可达到75%~93%。
稠油地面催化改质具有反应条件的易调控性,如:温度、时间、压力等;也具有处理量大的优点。研制反应活性高、耐失活性好、稳定性高、成本低的催化剂,是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2 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技术
水热裂解是指地下原油与呈汽相或液相或汽、液两相共存的热水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某些组分发生裂解的反应[15]。
Clark等[16]认为,稠油水热裂解的反应机理为方程式(1)所示:
稠油中的有机硫化物的裂解不是一步能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反应步骤。水热裂解反应中最重要的步骤是C―S键的断裂,并由此引发系列反应,生成CO2,H2,H2S,CH4等气体。
Clark等[16]认为,杂原子S的存在是发生水热裂解的条件,并以噻吩作为模型化合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反应方程式如(2)~(4)所示: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噻吩与水可发生反应,S均生成了H2S,硫含量大幅降低。杂原子S带负电荷,H+容易与杂原子S结合,OH-与C结合,导致C―S键能进一步减小,C―S键更容易断裂。陈尔跃等[17]认为,稠油黏度降低的原因除了C―S键断裂外,还有胶质中稠环芳烃之间的桥键和稠环芳烃支链中β位C―C键的断裂,而且后者是胶质在催化水热裂解反应中降黏的主要原因。稠油经水热裂解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的轻烃和CO2,改变了稠油的组分,降低了稠油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从而降低了稠油的黏度;有利于稠油在地层中的流动,达到了提高稠油产量和采收率的目的。
根据催化剂与稠油的互溶性,将其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水溶性催化剂,主要是过渡金属离子盐;第二类是油溶性化合物;第三类是纳米分散型催化剂。其中,油溶性催化剂可以在油层中达到更高的分散度,因而降黏效果更好。
2.1 水溶性催化剂
早期使用的水溶性催化剂多为过渡金属无机盐,价廉易得。1994年,Clark等[18]用Fe2+水溶性盐作为催化剂,向80 g沥青中加入20 g水和10 g FeSO4,在400 ℃下搅拌60 min后,液体(39 ℃下)的黏度由2 140 mPa·s降至520 mPa·s。
范洪富等[19]先后考察了Fe2+,Co2+,Ni2+,Cu2+等金属离子对辽河稠油水热裂解的催化作用。实验前测得80 ℃下稠油的黏度为89 357 mPa·s。金属盐浓度为0.01 mol/L,于240 ℃下反应24 h,当加入Fe2+,Co2+,Ni2+,Cu2+等无机盐后,稠油黏度分别降为23 654,32 520,33 520,42 740 mPa·s,降黏率依次为73.53%,63.61%,62.49%,52.17%。其中,Fe2+的降黏能力最强。故某些金属能以离子形式,在稠油水热裂解中起催化作用,加速稠油改质反应。
2.2 油溶性催化剂
油溶性催化剂溶于稠油,克服了水溶性催化剂不能与稠油充分接触的缺点。一般来说,油溶性催化剂比水溶性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更好。陈勇等[20]研制了过渡金属有机酸盐催化剂,并对胜利油田的稠油进行了水热裂解降黏室内实验。在催化剂用量0.2%(w)、H2O用量 20%(w)、反应温度为280 ℃、反应时间为36 h的条件下,原油黏度从52.1×104mPa·s降至1.563×104mPa·s,降黏率可达97.00%。
2.3 纳米分散型催化剂
水溶性或油溶性催化剂,溶解于水相或油相中,不能与另一相充分接触,对催化效果影响较大。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分散型金属催化剂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而是悬浮于水和油中,能够与水和油充分接触,达到更好的催化效果。
李伟等[21]利用甲基环己烷-水-正辛醇-AEO9形成的微乳液体系制备了纳米金属Ni催化剂,并利用该催化剂催化辽河超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研究结果表明,280 ℃时该催化剂能够促进超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反应后油样的黏度由原来的139 800 mPa·s降至2 400 mPa·s,降黏率可达98.9%;硫含量由0.45%(w)降到0.23%(w),胶质、沥青质含量(w)分别下降了15.83%(w)和15.33%(w)。
2.4 供氢体
加入供氢体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稠油的黏度,还可起到溶剂作用,稀释烃类大分子自由基,抑制稠油聚合生焦,有利于稠油中C―S键的断裂。
稠油原位催化加氢改质降黏是把油层作为高温反应器,将催化加氢反应与热采技术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22-24]。该技术是向地层注入H2或供氢剂,催化剂通过悬浮液注入油层砂介质,在高温下,稠油会发生加氢裂解等一系列反应,降低稠油黏度,提高稠油品质。与稠油地面改质技术相比,原位催化加氢改质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在油层对稠油进行改质,可减少采出稠油在地面改质所需的热量;其次,油层作为反应场所,可减少大型的地面改质反应器的建设[24]。
水平井注空气-原位催化改质工艺(THAICAPRI)是一项较新的技术,该技术将火烧油层和原位催化改质技术相结合,可在地层将稠油改质为轻质油[25-28]。反应过程如下[26-29]:
由反应式(5)~(8)可知,燃烧过程中稠油转化为轻质油,发生了热改质。
赵法军[30]介绍了有机供氢体(CH4、环烷基芳烃化合物等)和无机供氢体(H2和H2O)。认为甲烷是自然界中具有最高氢碳比(H/C)的物质,且储量大、价格低。选用甲烷作氢源改质重质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环烷基芳烃化合物作供氢体,能捕捉生焦基团、抑制生焦,且廉价易得、注气工艺过程简单。H2作供氢剂时,需要在地面配备注氢设备,该设备投资大,且H2易燃,该工艺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用H2O作供氢体,不仅价廉易得,而且有利于环保。
孙道华等[31]考察了稠油热裂解降黏过程中,甲醇加入量对稠油降黏率的影响。在甲醇添加量为4 mL(基于100 g稠油)、反应温度150 ℃、反应时间4 h的条件下,稠油降黏率达到36.49%,而在相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条件下,不加甲醇时稠油的降黏率仅为15.67%,表明甲醇对稠油热裂解降黏过程有促进作用。
刘永建[32]以甲酸作供氢体、以油溶性有机镍盐为催化剂,研究了辽河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在催化剂用量0.1%(w)、甲酸用量(w)1%~7%、m(油):m(水)=4:1、反应温度为280 ℃、时间24 h、初始N2压力为8.1 MPa下,可使降黏率增加至69.16%~87.02%。
吴川等[33]针对超稠油开采难的问题,进行了有水条件下超稠油的裂解实验。胜利油田单56-13-19超稠油50 ℃下黏度为6.15×104mPa·s,含饱和烃20.46%(w),芳香烃29.54%(w),胶质34.85%(w),沥青质15.15%(w)。稠油100 g、m(油):m(水)=7:3、200 ℃下反应24 h,反应后稠油黏度为4.06×104mPa·s,降黏率达到33.96%,含饱和烃24.41%(w)、芳香烃30.71%(w)、胶质30.97%(w)、沥青质13.91%(w)。实验结果表明,超稠油经过有水参与的裂解反应后,沥青质及胶质的含量降低,饱和烃与芳烃的含量增加。吴川等[34]合成了双亲催化剂,用于催化胜利油田超稠油水热裂解,稠油100 g、m(油):m(水)=7:3、催化剂量0.5%(w)、200 ℃下反应24 h,稠油黏度降低到0.23×104mPa·s,降黏率达96. 26%。反应后的饱和烃含量为28.42%(w)、芳香烃含量为35.16%(w)、胶质含量为27.86%(w)、沥青质8.56%(w)。与仅有水参加的水热裂解相比,加入双亲催化剂后饱和烃与芳烃的含量增加更多,沥青质及胶质的含量降幅更大。
范洪富等[35]利用水热裂解催化剂,进行了国内首例井下水热裂解催化降黏开采稠油现场试验。试验前产油825 t,50 ℃下黏度为66×104mPa·s,试验后产油1 105 t,黏度为3.31×104mPa·s,降黏率达到94.98%,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前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含量(w)分别为28.32%,30.42%,34.36%,6.90%;试验后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含量(w)分别为30.84%,33.46%,30.64%,5.06%(w)。由此可见,辽河油田稠油经过处理后,采出油的黏度大大降低,油井产量增加,采出油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增加,胶质、沥青质含量减少。
因此,水热催化改质降黏技术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稠油开采手段,制备选择效率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催化剂是稠油水热催化裂解反应的关键。但该技术的缺陷为反应所需温度较高,操作难度大,在油层长时间保持稳定的高温较困难,给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稠油离子液体改质降黏技术
离子液体[36]是指仅由离子组成且在室温或低温下为液体的盐,又称室温离子液体、室温熔融盐、有机离子液体等。根据离子液体发现的先后顺序,将室温离子液体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代离子液体。
杨阳[37]研究了吡啶类离子液体的改质降黏机理。其机理可概括为: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杂原子含量的减少、酸碱度的影响和供氢剂的供氢稳黏作用。合成了3种吡啶类离子液体[EPy]PF6,[EPy]Br·FeCl3,[EPy]Br·NiCl2,并将其用于稠油离子液体改质实验研究。改质前原油相对分子质量为887,改质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3,580,530。稠油反应前杂原子S,N,O的含量(x)分别为0.40%,0.63%,1.11%,改质后含量(x)分别降至0.15%,0.53%,0.81%。其中,S含量的降幅最大,降低了62.5%。
Shaban等[38]合成了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 M I M][F e C l]和改性离子液体[BMIM][FeCl4],并将改性后的离子液体用于稠油改质,改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离子液体改质稠油的机理Fig.1 Mechanism of ILS modifng heavy oil.ILS:ionic liquids;M:a certain metal.
范洪富等[39]提出了离子液体稠油改质降黏的机理。离子液体与稠油中有机硫络合,削弱了C―S键,使稠油分子链断裂,降低了稠油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了组分中饱和烃、芳香烃的含量,进而降低了稠油的黏度。
Subramanian等[40]讨论了烷基尾链长度(C2,C4,C6,C8,C10,C12),反离子电荷密度(氯、硫氰酸盐和四氟硼酸盐)对离子液体改质稠油效果的影响,发现烷基尾链长的降黏效果好。阴离子密度大的离子液体与沥青质相互作用,降低了沥青质的聚合度并减小了稠油黏度。
稠油离子液体改质降黏技术目前研究较少,但都已证明用离子液体对稠油改质会使沥青质含量减少,胶质、芳烃和饱和烃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李忠宝[41]合成了典型的憎水性离子液体[bmim]PF6以及两种过渡金属离子液体([bmim]Br·FeCl3和[bmim]Br·NiCl2)。3种离子液体对稠油均有较好的降黏效果,效果最好的离子液体为[bmim]Br·NiCl2。离子液体稠油改质降黏反应的最优条件为:x(NiCl2)=0.4、加入量5%(w)、反应时间18 h、反应温度80 ℃,稠油黏度由601.8 mPa·s降至230.5 mPa·s,降黏率为61.7%。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分别增加了22.7%和25.3%,沥青质和胶质含量分别减少了41.5%和37.1% 。
Subramanian等[40]在实验中使用不同浓度的离子液体对稠油进行改质,发现当离子液体在低浓度时,表现出较好的降黏效果。相反的是,高浓度的离子液体会发生自身缔合,导致降黏效果变差。
离子液体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不足:制备成本较高,产品不能达到较高纯度,部分离子液体遇水失活,以及回收困难等。但是离子液体稠油改质具有反应温度低,条件温和等优点,使得在开采过程中容易达到离子液体改质所需的温度。离子液体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应是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环境友好和低成本离子液体。
4 物理场辅助催化改质降黏技术
物理场辅助催化改质降黏技术包括超声波和微波辅助催化改质降黏技术。其中,超声波降黏开采稠油[42-43]是利用超声波机械振动、空化作用及热作用等,产生局部和瞬间的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使稠油裂解,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流动性的一种物理法采油技术,现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与发展。Xu等[44]研究了超声波辅助催化水热裂解对胜利油田稠油物化性质的影响。在超声波辅助作用下,稠油的降黏率达到86.2%;动态模拟实验中,超声波辅助层内催化水热裂解效果显著,稠油采收率达到53.91%;稠油黏度从6.99×104mPa·s降至13.63×103mPa·s,降黏率达80.5%。可见,超声波辅助催化水热裂解具有可行性,超声波与催化剂协同作用促进了水热裂解反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稠油的品质。
微波具有极高的频率(300~300 GHz),能够引起原子极化、界面极化和偶极转向极化,有效地激发非传导反应的进行。微波还具有“非热效应”,可使非传导材料发生光化学反应[45-46]。因此,稠油吸收微波辐射后,温度上升,自身黏度降低;其“非热效应”会使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分子活化能降低,造成胶团“局部过热”,在较低的温度下,长链分子断裂,裂解胶团,降低稠油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而不可逆地降低其黏度[46]。
Greff等[47]研究了纳米Ni催化剂与微波的共同作用对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稠油性质的影响。在加入0.1%(w)纳米Ni催化剂、2 450 MHz微波和常压条件下改质5 h,随着微波功率从200 W增加至500 W,可使稠油的采收率从30%增至99%。此外,纳米Ni催化剂和微波的共同作用可加速稠油裂解速率,缩短采出时间;原料黏度为190 mPa·s,产生的气态产物冷凝为液态后,室温下的黏度仅为20 mPa·s左右。因此,微波和催化剂的联合使用,可大幅降低稠油黏度、提高稠油采出率,同时很好地改质稠油。Li等[48]用碳纳米催化剂在2 450 MHz的微波作用下对新疆稠油进行了改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0.5%(w)、供氢剂用量1%(w)、150 ℃、反应时间不足1 h的条件下改质,可使稠油中轻组分含量增加10.33%(w)、重组分含量降低5.08%(w),黏度从5.50×104mPa·s降到2.20×103mPa·s,降黏率达到96%。该方法可极大地缩短改质时间、降低改质温度,且催化剂价廉易得。
物理场辅助催化改质降黏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充分地运用了物理场加热效率高、清洁无污染以及“非热效应”等改质优势。物理场辅助稠油改质降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微观机理的研究尚不完全,仍存在降黏机理不明确、参数选择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缺点。
5 结语
稠油地面催化改质技术具有处理量大、反应条件易调控的优点,但改质所需温度较高,能耗较高。该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为:反应活性高、耐失活性好、稳定性好、价廉催化剂的研制。
1) 水热催化改质降黏技术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稠油开采手段,制备效率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催化剂是稠油水热催化裂解反应的关键。但该技术的缺陷有:反应所需温度较高,操作困难大等,给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离子液体改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黏度高的稠油改质降黏率不高等。但是离子液体对稠油改质具有反应温度低,条件温和等优点,使得离子液体改质成为了一种很有前景的稠油改质降黏技术。
3) 物理场降黏是一项新兴技术,其多用于辅助稠油降黏。物理场辅助稠油改质降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微观机理的研究尚不充分,仍存在降黏机理不明确、参数选择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缺点。但是物理场存在加热效率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未来将成为稠油辅助改质降黏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1]丁彬,刘玉章,罗健辉,等. 委内瑞拉稠油水包油乳化降黏的研究[J]. 石油化工,2011,40(2):184 - 188.
[2]龚姚进. 厚层块状稠油油藏平面火驱技术研究与实践[J].特种油气藏,2012,19(3):58 - 62.
[3]杨帆. 稠油冷采技术现场应用及研究[J]. 当代化工,2012,41(5):522 - 523.
[4]邓勇,易绍金.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J]. 油田化学,2006,23(3):289 - 292.
[5]张金秋. 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6]刘红飞,杨海霞. 稠油水热催化裂解机理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2013,42(12): 75 - 77.
[7]王新亮,李小瑞,王磊,等. 稠油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表面活性剂[J]. 石油化工,2014,43(5):551 - 554.
[8]Clark P D,Hyne J B,Tyrer J D,Chemistry of organosulfur compound type occurring in heavy oil sands:Ⅰ. High temperature hydrolysis and thermolysis of tetrahydrothiophenein relation to steam stimulation process[J]. Fuel,1983,62(5):959 - 962.
[9]敬加强,游万模. 稠油特性及其输送技术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1,8(2):53 - 55.
[10]秦文龙,苏碧云,蒲春生. 稠油井下改质降黏开采中高效催化剂的应用[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25(6):772 - 776.
[11]张凯. 特超稠油改质降黏技术研究[D].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
[12]彭旭. 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实验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5):20 - 23.
[13]黄娟,任波,李本高,等. 塔河稠油地面催化改质降黏中试研究[J]. 石油炼制与化工,2014,45(9):20 - 23.
[14]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改质降粘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103386323 A[P]. 2013-11-13.
[15]Akstinat M H. Gas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oil composition during steam flooding [J]. Pet Geol,1983,5(4):363 -388.
[16]Clark P D,Hyne J B.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reactions of heavy oils under steam stimulation condition [J]. AOSTRA J Res,1990,29(6):29 - 39.
[17]陈尔跃,刘永建,闻守斌. 辽河稠油中胶质在催化水热裂解反应中的降解[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6,35(1):49 -50.
[18]Clark P D,Kirk M J. Studies on the upgrading of bituminous oils with water and 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J]. Energy Fuels,1994,8(2):380 - 387.
[19]范洪富,刘永建. 金属盐对辽河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影响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01,29(5):430 - 433.
[20]陈勇,陈艳玲,朱明. 过渡金属的有机酸盐对稠油水热裂解降黏反应的催化作用[J]. 地质科技情报,2005,24(3):75 - 79.
[21]李伟,朱建华,齐建华. 纳米Ni催化剂在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中的应用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07,35(2):176 -180.
[22]Weissman J G. Review of processes for downhole catalytic upgrading of heavy crude oil[J]. Fuel Process Technol,1997,50(2):199 - 213.
[23]Weissman J G,Kessler R V,Sawicki R A,et al. Down-hole catalytic upgrading of heavy crude oil[J]. Energy Fuels,1996,10(4):883 - 889.
[24]Board N E. Canada’s oil sand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2015: An update[M]. Canada :Alberta,2006.
[25]Greaves M,Dong L L,Rigby S P.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toe-to-heel air injection three-dimensional combustion cell experiment and efects in the mobile oil zone[J]. Energy Fuels,2012,26(3):1656 - 1669.
[26]Hart A,Shah A,Leeke G,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CAPRI process for heavy oil upgrading:Efect of hydrogen and guard bed[J]. Ind Eng Chemres,2013,52(44):15394 - 15406.
[27]Xia T, Greaves M. 3D physical model studies of downhole catalytic upgrading of Wolf Lake heavy oil using THAI[J]. J Can Pet Technol,2002,41(8):58 - 64.
[28]Guan Wenlong,Xi Changfeng,Chen Yaping,et al. Fireflooding technologies in post-steam-injected heavy oil reservoirs[J]. Petrol Explor Dev,2011,38(4): 452 - 463.
[29]Hart A,Leeke G,Greaves M,et al. Down-hole heavy crude oil upgrading by CAPRI: Effect of hydrogen and methane gases upon upgrading and coke formation[J]. Fuel,2014,119:226 - 235.
[30]赵法军. 利用供氢体对稠油进行水热裂解催化改质的研究进展[J]. 油田化学,2006,23(4):379 - 384.
[31]孙道华,景萍,方维平,等. 甲醇对稠油热裂解降黏过程的影响[J]. 石油化工, 2009, 38(5):504 - 507.
[32]刘永建. 稠油的甲酸供氢催化水热裂解改质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2008,25(2):133 - 136.
[33]吴川, 苏建政, 张汝生,等. 特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反应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20(23):5728 - 5731.
[34]吴川, 雷光伦, 姚传进, 等. 双亲催化剂作用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机理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15,38(6):684 - 690.
[35]范洪富,刘永建,赵晓非,等. 国内首例井下水热裂解催化降黏开采稠油现场试验[J]. 石油钻采工艺,2001,23(3):42 - 44
[36]张庆华,王瑞峰,李作鹏,等. 离子液体在绿色催化和清洁合成中应用的进展[J]. 石油化工,2007,36(10):975 -984.
[37]杨阳. 吡啶类离子液体对稠油改质降黏研究[D]. 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9.
[38]Shaban S,Dessouky S,Badawi A E F,et al. Upgrading and viscosity reduction of heavy oil by catalytic ionic liquid[J]. Energy Fuels,2014,28(10): 6545 - 6553.
[39]范洪富,李忠宝,梁涛. 离子液体催化改质稠油实验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07,35(1): 32 - 35.
[40]Subramanian D,Wu K,Firoozabadi A. Ionic liquids as viscosity modifiers for heavy and extra-heavy crude oils[J]. Fuel,2015,143: 519 - 526.
[41]李忠宝. 咪唑类离子液体改质稠油实验研究[D]. 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8.
[42]Naderi K,Babadagli T. Clarifcations on oil/heavy oil recovery under ultrasonic radiation through core and 2D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s[J]. J Can Pet Technol,2008,47(11):56.
[43]Shedid S A,Attallah S R. Infuences of ultrasonic radiation on asphaltene behavior with and without solvent efects[C]//SP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exhibition o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Canada: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4,25(8):856 - 865.
[44]Xu Hong-xing,Pu Chun-she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heavy oil underground aquathermolysis using catalyst and ultrasonic[J]. J Fuel Chem Technol,2011,39(8): 606 - 610.
[45]张华,冯兵,董凤娟,等. 微波对稠油作用机理的数学模型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6,13(5):100 - 102.
[46]Mutyala S,Fairbridge C,Pare J R,et al. Microwave applications to oil sands and petroleum:A review[J]. Fuel Process Technol,2010,91(2):127 - 135.
[47]Gref J,Babadagli T. Use of nano-metal particles as catalyst under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for in-situ heavy oil recovery[J]. J Petrol Sci Eng,2013,112: 258 - 265.
[48]Li Kewen,Hou Binchi,Lei Wang,et al.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catalysts in upgrading heavy crude oil assisted with microwave heating[J]. Nano lett,2014,14(6):3002 - 3008.
(编辑 杨天予)
大庆石化成功产出国V汽油
大庆石化炼油厂1.3 Mt/a汽油加氢脱硫装置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国Ⅴ标准车用汽油。
该厂为了保证此次油品质量提档升级顺利进行,通过“两催”合理优化操作,适当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烃含量;汽油加氢脱硫装置优化各项参数,提高分馏塔回流比,将轻汽油产品的干点降低至85 ℃以下,降低其硫含量,顺利产出国Ⅴ标准车用汽油。
锦州石化硫磺回收装置投产
锦州石化新建20 kt/a硫磺回收装置一次开车成功。随着原油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硫原油掺炼量加大,以及油品质量升级,油品脱硫量逐步增加,锦州石化2008年建设的15 kt/a硫磺回收装置一直运行至今,但硫磺回收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装置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保证炼厂酸性气体达标排放。为解决上述问题,也是为满足环保部2015年7月1日实施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尾气二氧化硫排放标准,锦州石化按照新标准新建一套20 kt/a硫磺回收装置。
天津石化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装置运行稳定
天津石化2 Mt/a柴油加氢装置自2014年9月采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及配套催化剂投产以来,通过跟踪工业装置的运行数据并优化操作等改进措施,保证了工业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该装置使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及配套的FHUDS-6催化剂,以直馏柴油掺兑催化柴油和焦化汽柴油混合油为原料,生产符合国Ⅴ标准的车用柴油。其中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及FHUDS-6催化剂由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开发,FHUDS-6催化剂使用新型氧化铝载体,采用络合再分散活性金属技术,使其具有较高活性。
中国石油石化院8项成果获专利授权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8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这8项成果分别是油脂加氢催化剂评价装置、一种固定床反应器的催化剂装填器、聚合物过滤器的在线清洗装置、一种聚合物放料装置、一种催化剂颗粒结构、用于蒸汽裂解模拟实验装置的急冷器、能够减少提取物污染的索氏抽提器和1-己烯装置中间产品在线色谱分析进样系统。这些成果涉及生物质能源领域、石油化工装备技术领域、烯烃聚合领域和化工分析设备等领域。
上海新佑能源研发的沸腾床加氢技术工业应用成功
上海新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劣质油全返混沸腾床加氢工业化技术(EUU)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河北新启元采用EUU技术建设的150 kt/a煤焦油加氢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实现了稳定运行。
新启元项目的运行结果表明:EUU技术在加工煤焦油时,不仅能将其中超过20%的胶质和沥青质高效转化,直接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优质清洁油品;还可与固定床加氢耦合生产国Ⅴ或更高标准要求的清洁油品。若用于石化企业,则可取代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ARDS或VRDS),与催化裂化装置结合,使装置连续运行周期从一年延长至两年以上,加氢装置投资降低40%,能耗降低30%左右,效益提高20%以上。`
华为公司与曼彻斯特大学开发石墨烯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研究石墨烯的应用,共同开发ICT领域的下一代高性能技术。
石墨烯只有一个原子厚度,是世界上最薄、导电性能最强的材料,有望改变整个科技产业。华为与曼彻斯特大学的项目合作期初定为两年,将重点研究如何将石墨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和移动通信设备。
Progresses in surface catalytic upgrading and viscosity reduction of heavy oil
Deng Liuyang1,2,Tang Xiaodong1,2,Li Jingjing2,Wei Yutao2,Qing Dayong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500,China;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The progr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surface catalytic upgrading,catalytic aquathermolysis,ion liquid modifcation and physical feld assisted catalytic degradation for the viscosity reduction of heavy oil were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 of the viscosity reduction by the catalytic aquathermolysis was introduced and the involved reactions were discussed.
heavy oil; catalytic upgrading;catalytic aquathermolysis;ionic liquid;physical feld
1000 - 8144(2016)02 - 0237 - 07
TE 357
A
10.3969/j.issn.1000-8144.2016.02.019
2015 - 08 - 14;[修改稿日期]2015 - 09 - 24。
邓刘扬(1991―),男,四川省资阳市人,硕士生,电话 15328043425,电邮 1007063644@qq.com 。联系人:唐晓东,电话15108255288,电邮 txd3079@163.com。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4-005-00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 AA 09Z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