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7-01-18苗瑞凤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20期
关键词:代际观念困境

苗瑞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上海 奉贤 201418)

孝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苗瑞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上海 奉贤 201418)

孝道;社会文化

孝道是中国很独特的一种社会文化,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学术界关于孝道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较早时期的研究

研究表明,儒家孝道在实践中遭遇了内容过时、伦理困境、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的矛盾等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和困境。儒家孝道经过多层面的审视过程,去伪存真,获得了德性重生的力量〔1〕。也有学者认为传统孝道包含着养老与敬老的内容,其中规范了养老敬老的礼仪,物质供养与精神慰藉的统一等,传统孝道作为养老伦理规范对当前我国在构筑农村养老的思想基础,提高农村养老的内在动力,家庭养老资源的合理调配及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这些方面的讨论,大多是从哲学与伦理的观点,研究的是孝道之理论层次的“应然”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及行为科学的观点讨论孝道之“实然”层面的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进行孝道研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奠基作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对于孝道观念的研究

叶光辉等〔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把孝道行为之前的孝思、孝念及孝忱归纳为孝道态度,具体表述为下述3个层次或成分:孝的认知层次(孝知):身为子或女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务的良好认识、了解及信念;孝的感情层次(孝感):身为子或女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务的良好情绪与感受(以敬与爱为主);孝的意志层次(孝意):身为子或女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务的良好行为意向或反应倾向。孝道态度的3个层次或成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大致而言,孝知与孝感相互影响,两者又皆影响孝意,孝意则影响孝行。还有很多学者对孝道的具体观念进行了研究。费孝通〔4〕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的养老模式,得出了赡养老人是中国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结论。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规范,而且是治国的根本,因此,再返回到个人层面,孝道便成为人们生存于世的最重要法则。这种百善孝为先的亲亲原则为传统社会孝道两难困境的处理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解决方式:一切以父母的利益为优先〔3〕。孝顺期待水平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孝顺期待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亲子支持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以子女为主要提供方的孝道可以帮助老年人克服由于角色中断、角色的转变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感、孤独感及失落感〔5〕,学者通过对广东地区1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整体上较强,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与关心父母〔6〕。

3 对于孝道观念变迁的研究

现代人的权威意识、传宗接代、抑己顺亲等孝道观念减弱,但对尊敬父母,奉养父母等孝道观念仍然非常重视〔7〕。朱海龙等〔8〕基于一项全国性的社会调查,也发现子女赡养父母、父母依赖子女的传统孝道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这一孝道观念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在关于养老责任的认知调查中,尽管最多的人仍然认为子代负有不可推卸的赡养父母的责任,但将结果进行代际比较后,可以发现随着受访人年龄的减小,他们对于子代赡养的依赖性就越小。在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中,人们在选择有家庭依托的养老方式之外,已更倾向于选择对子女依赖性较小的“独居养老”方式。从孝道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孝道有很多优秀的思想资源,但是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比如过多强调社会性的一面而否认人的自由个性的一面、人格上的不平等、压抑了人的自由时空、严重的伦理政治化等。社会主义“新孝道”则是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现代化,对优秀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强调人格的平等、个性的自由及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爱老观〔9〕。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人们孝道观念的变迁或转型还没有达到很确定的程度,有时候还会存在一定的碰撞和矛盾,在处理家庭代际关系中还会有矛盾心境——既想独立,又不得不考虑自己身上肩负的家庭责任;既渴望行动自由,同时却又期望得到源于家庭制度的支持〔10〕。

4 关于孝道行为的研究

通过亲代在子代婚事操办中的贡献、老年人赡养和轮养规则、家庭成员居住方式、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人口迁移等方面来研究孝道的行为表现〔11〕。还有学者基于华北李村的调研,深入分析了居住空间的变化对代际关系及对孝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上楼”前,由于分家,父代与子代是并立的居住空间格局,由此容纳了代际之间的张力;而农民“上楼”则打破了代际居住空间既有的生产过程和逻辑,代际之间的居住空间受到挤压,在此有限的空间中形成的刚性结构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加深了父代对子代的依附关系,对孝道行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2〕。还有一些研究倾向于用“道德叙事”的方式描述当前的孝道现状。贺雪峰〔13〕长期的农村调研表明,农村地区的孝道状况不容乐观。陈柏峰〔14〕对于河北京山的研究发现,由于子女不孝,80年代之后该地农村自杀老人比例逐渐升高。另外,还有很多研究关注到了成年子女所承受的孝道压力。比如关于生活照料的研究,就有对社会支持的不同分类、主要供给主体、照顾者的角色或类型、照顾动机、提供照护对照顾者的影响及对照护负担的详细划分等研究〔15〕。总之,受经济社会转型等外力的冲击,孝道行为较为复杂,原来浑然一体的传统孝道在养与敬、敬与顺、父母生前与死后等方面被拆分实现〔16〕。

5 孝道研究述评

上述文献为当前孝道的困境及其消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没有进一步探讨孝道观念与孝道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即有某种孝道观念并不必然做出某种孝道行为。因为当孝道问题可以单独考虑时,绝大多数人绝不会弃父母于不顾或故意做出不孝顺父母的事情,然而在价值取向愈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子女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当为兼顾满足父母需求的孝道价值时,常伴随着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对另一项价值目标的追求。也就是说,在处理“实然”层级的孝道行动时,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涉入因素都是影响最后行为表现的重要变量。

另外,现有的文献多是基于子女或父母单方面的资料来进行研究,较缺少基于孝道事件中同一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双方互动资料的深入研究。

再者,这些文献关注到了孝道行为的复杂影响因素及作为孝道提供方的子女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基本上是从成年子女满足父母合理需求的程度来考察孝道行为的。没有深入探讨父母的一些要求不合理、超越子女能力或者父母的行为不符合子女的价值判断或准则时的孝道情况。也没有深入探讨子女与父母的性格、过去的教养方式及其他家庭成员在孝道中的往复互动对孝道行为的影响。并且,笔者的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当子女不能做出与自己的孝道观念相符合的孝道行为时,会产生孝道焦虑〔17〕,对焦虑的不同应对方式也会对实际的孝道行为产生影响。这些方面都需要给予进一步的研究。

6 孝道研究的发展趋势

孝道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应是立足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背景,立足于孝道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之处,通过考察孝道的“应然”观念与“实然”运行之间的差异,探讨当前孝道困境及问题的多元实践因素,评估当前亲子双方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对孝道困境的模式,评估社会力量在其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探讨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应如何破解孝道困境,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应对以下问题加强研究:①进一步对当前孝道观念内涵的细化研究:从中分析社会、家庭、父母和子女的孝道观的一致性程度。探究当前孝道困境的多元孝道观的本源。②立足于当前家庭孝道的实际运行的研究:主要从物质供给、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3个方面研究孝道的实际运行情形是否与本人的孝道观念相一致,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方案。③孝道困境及成因分析:分析当前家庭孝道的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孝道困境,探讨孝道困境的来源或成因,并力求归纳出困境及成因的主要模式。④孝道焦虑的研究:了解和归纳子女和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孝道焦虑及应对孝道焦虑的模式,分析各模式对孝道的影响。⑤孝道困境解决的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社会力量的介入研究:分析除传统的邻里乡亲、(村)居委会之外的社会力量在消解孝道困境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

当前孝道困境的产生并不主要是子女追求自身利益目标的“自利”行为与社会主导的孝道价值观的矛盾,子女孝道困境的根基可能在于社会倡导的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性。在价值取向愈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孝道中经常会出现价值或目标冲突的问题,再加之没有了百善孝为先的一元价值观的约束,便会出现个人对孝道价值在认知层面上非常重视,但在实际的孝道行为表现上却没能做到的落差。在当前的状况下,孝道问题缓解的关键,恐怕主要不在于传统与现代孝道观念差别的调试,而在于当父母的需求或孝道价值与子女的价值目标发生冲突时,究竟孰先孰后或应该如何化解这一焦点上。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做法。综上,家庭内部的系统和家庭外的社区、更大的整个社会及文化传统等等都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大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孝道的实践运行。虽然家庭最终承受着孝道困境带来的压力,但是今后孝道困境的解决却并非仅靠家庭层面能完成的,必须要从国家的价值引导、政策措施,社会层面和家庭等共同来解决。

1金小燕.儒家孝道的当代际遇——理论和现实的碰撞湖〔J〕.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162-7.

2潘剑峰,刘 峰.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及其对当前农村养老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5;(3):20-4.

3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7-103,240.

4费孝通.家庭结构变迁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20(3):6-15.

5孙丽娜.北京市老年人精神慰藉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5980-1.

6华南师范大学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研究课题组,周炽成,蔡海燕.关于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的调查报告——以广州地区在读大学生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2010;(6):37-9.

7肖群忠.传统孝道与传承、弘扬与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0;(3):1-8.

8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1):88-97.

9薛明珠.社会主义新孝道观与人的主体价值建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96-9.

10石金群.独立还是延续:当代都市家庭代际关系中的矛盾心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4):35-40.

11王树新,马 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J〕.人口与经济,2002;(4):15-21.

12范成杰,龚继红.空间重组与农村代际关系变迁——基于华北李村农民“上楼”的分析〔J〕.青年研究,2015;(2):85-95.

13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108-13.

14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4):157-76.

15杜 鹏,曲嘉瑶.中国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3;37(5):30-41.

16苗瑞凤.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孝道实践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8.

17苗瑞凤.暂时性主干家庭的孝道实践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8):25-7.

上海市教委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产学研)项目(CXYSIT17009);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No.14SWC-053)

苗瑞凤(1974-),女,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口老年学及老年社会学研究。

C912

A

1005-9202(2017)20-521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0.115

〔2016-06-15修回〕

(编辑 苑云杰/杜 娟)

猜你喜欢

代际观念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跟踪导练(一)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困境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