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别——再读《偶然》
2017-01-17张传刚
张传刚
《偶然》发表于1926 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九期,诗歌短小精悍,是徐志摩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首现代诗。
偶然①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关于该诗的写作目的,人们认为是写给林徽因的。事实上的确如此。林徽因本人也是知道的,其子梁从诫曾说过这事,“母亲告诉过我们,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小诗《偶然》是写给她的,而另一首《你去》,徐也在信中说明是为她而写的。”②余光中说“这(《偶然》)该是一首情诗,写的是有缘的邂逅,无缘的结合,片时的惊喜,无限的惘然。”③“(《偶然》)生动形象地传达有缘相会又无缘同行的人际实情,是刹那的感悟,也是千古弥新的常理。”④《偶然》诗中蕴含着普世的人生际遇哲理,使人读来心有所戚戚焉。
从内容上来看,《偶然》像是一封劝别告白书,是“我”对“你”的劝解。“我”只是偶尔投影在“你”波心的一片云,随风而动,转眼就不见踪迹;“你”“我”相遇只是一场很偶然的邂逅,“你”“我”各有各的方向,虽有交汇时互放的光亮,然而相会后分开也是必然的。通过两个譬喻,劝说“你”要放弃对“我”的执着追求。但若据此说成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劝解,这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从徐林二人实际的情感历程来说,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情感的不放弃,并不是林徽因对徐志摩感情的不放弃。从他们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林徽因心归梁思成,无意于徐志摩。诗的实际内容应该是林徽因给徐志摩做出的劝解。这就陷入了矛盾:这首诗明明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内容上又怎么会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劝解呢?有没有调和这种矛盾的可能性呢?有,融合这种矛盾的办法就在于诗歌的表现方式——代言体的运用。
代言体,即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进行诗歌创作,即作者设身处地地代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述事说情,同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又反过来的用委婉曲折的方式代诗歌作者抒怀言情。大多数的代言诗是男诗人“代”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言”。“代言体”,作为一种诗歌的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源远流长。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篇就有明显的代言性质。后世历代都有代言体诗歌作品传世。李军在《“代言体”辨识》一文中总结出代言体诗的五个特征:其一, “代言体”诗多在标题中注明“代……”,有的诗标题虽然没有“代”字,从内容上来说也属于代言体诗。其二,“代言体”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多用“奴”“妾”等来自称,有时诗中出现诸如“君”、“郎”等言谈对象的第二人称,亦可认为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其三,诗人是完全站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立场、角度上,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口吻、语气来言情述事。其四,诗人在“代”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言”,也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代”作者“言”。其五, “代言体”诗多采用“叙述”、“言说”、“诉说”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人物的心灵独白,即直接抒写诗中主人公之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脑中所思、心中所感。⑤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是运用了代言体的表现方式。徐志摩现存的第一首诗作是《草上的露珠儿》⑥,作于1921年11月23日,收在他诗集第二篇的位置上。
草上的露珠儿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归来的燕儿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璠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
诗人哟!
你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哟!
你是思想艺术的集成者哟!
你是人天之际的创造者哟!
……
你是精神困穷的慈善翁,
你展览真善美的万丈虹,
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作品模拟燕儿的口吻“呢喃个不休”,对话诗人,“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劝说诗人开放“创造的喷泉”,准备“歌吟的渔舟”;称赞诗人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集成者”“创造者”。诗歌通过燕儿来代己言,抒写诗人情怀。这是徐志摩代言体创作的诗歌练习。虽然他原先是学习经济学的,要做中国的汉密尔顿,但是他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诗歌影响契合了他的诗人气质,三者者相互融合,蕴育发展,在一个恰当的时间里,他就现出了他诗人的本质。
不过,徐志摩的代言体练习并不是从诗歌开始的,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徐志摩的情书模拟练习是在和林徽因之父林长民通信时进行的。1920年11月16日,徐志摩拜访林长民,⑦二人志趣相投,互相引为知己。他们二人玩过一场互通“情书”的游戏。徐志摩在剑桥读书,林长民经常外出,他们商量着如何相互通信。在通信中,徐志摩扮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一个有妇之夫,双方假设在这样不自由的境况中互相爱恋,在书信中互诉衷肠。⑧玩这种模拟恋爱游戏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书信模拟恋爱游戏中,使还不是诗人的徐志摩有了思维上的模拟仿写训练,掌握了女性的写作口吻,在语言模拟表达技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奠定了他从“她”的角度来进行诗歌抒写的表达基础,也使他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中国诗歌的代言传统,并在游戏中将这一手法运用地娴熟无痕。这个训练对于他以后的诗歌写作影响甚大,不少作品都运用了代言体的表现手法。
《偶然》即是徐志摩运用代言体的表现手法,模拟林徽因的口吻创作出来的一首劝别诗,以林徽因的口吻来劝诫自己要放弃对她的感情。诗中的“我”当指林徽因,“你”则为诗人自己,“投影在你的波心”当是指二人的康桥相遇,林徽因随父留学英伦,她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中在林徽因看来纯属偶然。“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应该是指二人在康桥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在康桥,林徽因被动地陷入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里,二人开始了一段恋爱。但当林徽因沉静下来之后,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从徐志摩已有家室、自己庶出的家庭出身和童年的家庭痛苦经历等现实出发,林徽因选择了退出,中断留学,随父回国,不辞而别。这给徐志摩造成了情感上的永远的痛,形成了他的康桥情结,促使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康桥为主题的作品。诗歌在规劝的同时,也通过假想的方式给出了林徽因当年康桥不辞而别的答案:你我的康桥相遇不过是一场偶然,你我都有既定的方向。你有家室在身,我和梁家思成已有口头婚约,你我方向不同,虽有交汇时的光亮,但终究还是会分开的,所以“最好你忘掉”。你不必再苦苦追问,再三追求。我的离开是必然的,不辞而别对你来说虽然非常突兀,无论突然与否,“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都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在诗人和林徽因二人的情感纠葛中,尽管遭到了林徽因的一次又一次的拒绝,诗人自己还是不愿意放弃的这段情感。如何把这一心意告诉她呢?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林徽因,你不用劝的,我是不会放弃的。通过这样的代言写法,揣测“她”的想法,窥探“她”内心真实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的了如指掌,对“她”的用情真挚。显然,这真挚也打动了林徽因,她读出了诗人的本意,也承认诗作是为她而写的。
从代言体的角度解读出来的诗意,与林徽因之语意也是非常合拍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⑨这是林徽因劝诫徐志摩放弃的根本原因。“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⑩林徽因认为她和徐志摩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对徐志摩一次次情感的进攻,她总是选择规避。费慰梅之语也是可以为之作证的,“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进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輥?輯?訛林徽因认为自己有既定的生活道路,与徐志摩的生活道路并不融合。这是林徽因规劝徐志摩的又一原因。
综上,《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假借林徽因之口吻写成的,对诗人所作的情感分别劝诫。同时,该诗也有自答的意义。当年林徽因在康桥不辞而别,成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记的痛。对于她离开的原因,也一直是诗人一生追问的主题。“既然代言体的要义在于代人言心,以心灵的眼睛去透视一个隐忍难言的内在世界,那么在诗人与代言对象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心灵对流的内摹仿过程。”?輥?輰?訛在《偶然》中,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摹仿“她”的内心世界,假借林徽因之口对当年康桥的不辞而别作了一个解释,你我道路不同,所以,我选择离开。算是对徐志摩多年执着追寻的一个答案。代言体的运用,解决了《偶然》写作者、写作对象和内容理解上的存在矛盾,也使该诗成为了诗人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⑥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期第308页。
②田时雨:《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③余光中:《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9年第8期。
④魏 超:《天籁自是境界——〈再别康桥〉意韵新探》,《名作欣赏》,2009年第8期。
⑤李 军:《“代言体”辨识》,《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7-10页。
⑦⑧⑩?輥?輯?訛张清平:《林徽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24、22页。
⑨高 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輥?輰?訛杨 义:《李白代言体诗的心理机制(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00年第2期第1-10页。
[作者通联: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