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门原油艰难东运路

2017-01-17季怀远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玉门原油司机

○ 文/季怀远

玉门原油艰难东运路

○ 文/季怀远

飞跃乌鞘岭,克服车难行,滚滚原油东进,开创石油运输万里长征第一步。

“等你们首战告捷,胜利归来时,我请你们到酒泉湖痛饮贺功酒。”1953年10月底,受命原油试运车队副大队长、老红军陈家胜向玉门油矿运输处领导请缨,宋振明风趣地对他说。

链接

玉门原油抵大连石油七厂炼量增

1953年12月15日,来自玉门油矿的原油越过3500多公里的遥远路程到达石油七厂。这是该厂建厂20年首次加工国产原油,全厂职工热情高涨,开始紧张的试炼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装置恢复重建,依靠从苏联进口原油,大连炼油厂的生产能力逐步恢复,加工能力不断提高。1952年,石油七厂原油加工量达到9.45万吨,约占全国天然原油加工总量的1/5。

石油七厂成功炼制玉门原油,1954年加工量一跃提高到17.1万吨,占全国天然原油加工量的1/3左右。国家急需的各种油品,从石油七厂源源不断的运往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区,为支援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挺进主战场

新中国刚刚建立,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不独立的畸形状态,摆在共和国领导人的面前:西北石油储藏丰富,东北和华东的炼油厂却炼着从国外买来的原油,有时因原油供应不足还要停工待料,国內用的大量石油成品又必须从国外输入。面对现状,玉门原油东运这项综合性的浩大系统工程,摆到了议事日程上。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玉门原油产量1952年达到14万吨,1953年原油产量继续大幅度增长,除一小部分自炼外,绝大部分原油需运到内地沿海几个炼油厂加工。1953年兰新铁路修到兰州以西乌鞘岭下的打柴沟,距离玉门油矿662公里。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决定,用汽车把玉门原油运到火车站,再转运到内地各炼油厂。

玉门至打柴沟662公里,均为简易砂石公路。途中大小桥梁147座,涵洞720个。冬天,风雪弥漫,滴水成冰,车辆一旦在戈壁滩上抛锚,司机想找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夏天,烈日当空,公路上尘土飞扬,驾驶室内热得像蒸笼一样,烤得人口干舌燥,头昏眼花。要完成原油东运的任务,其困难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做好原油东运的各项准备工作,1953年3月,以石油师三团团长王有常、兰州运输公司副经理高伯祥、兰州总站站长张子玉等人为骨干组建了原油东运基建团。他们先后在兰州和打柴沟接驶从国外购买的大型柴油车500多辆,其中苏联嘎斯车60辆,捷克太拖拉车186辆,东德依法车263辆。在玉门和宝鸡机械厂定制卧式油罐,并给所有新车按不同吨位装上不同容量的油罐。

为让原油东运通行无阻,运输处先后派出200多辆运输车,为玉门油矿原油东运建站、修路、造桥等运送大批物资。在玉门和打柴沟建设安装原油加温及装卸设施。新建酒泉运输处机关及修保设施、打柴沟站和转运库,改建了老君庙站、酒泉站、张掖站、武威站,扩大了停车场,增加了修保设施,建立了通信联络体系。

玉门矿务局协助地方公路部门对玉门油矿至打柴沟662公里路上147座大小桥梁、720个涵洞进行整修加固,对沿途的泛浆、洪水路段进行整治,以便大型车辆安全通行。为保障行车安全,运输处培训了汽车司机。兰新铁路职工加速修筑铁路岔道。筹备工作做了一年多。

为了给原油东运提供组织保证,1953年10月,西北石油管理局将原运销公司的运输部分划归玉门矿务局,与石油师三团合并组成玉门矿务局运输处,由李景新任处长,王有常、宋振明任副处长,机关设人事、财务、劳资、组织、宣传、保卫等部门,下设原油运输大队、成品油运输大队、汽车修理厂、保养场及沿途各站等基层单位。原油运输大队下设17个中队,车辆最多时达52辆。新组建的玉门矿务局运输处承担了玉门原油东运任务。

1953年11月1日,陈家胜率领满载着首批出矿原油的车队,整齐地排列在老君庙车站。清瘦、精神矍铄的石油师师长张复振,为出征前的指战员做简短的动员讲话。高个子、白皮肤的苏联专家莫谢耶夫心情激动地说:“中国石油工业开始走上了独立的道路。”燃料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剪彩后,几十辆大油罐车徐徐开出原油东运站。

●河西走廊曾是原油东运必经之处。 供图/CFP

风雪乌鞘岭

乌鞘岭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也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盛夏飞雪,寒气砭骨”,年均气温-2.2℃,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这里。

西起嘉峪关的玉门油矿,东至乌鞘岭下的打柴沟转运站,长达662公里的戈壁沙滩。海拔3600米的乌鞘岭,上下30多公里,路面坡度18-30度,终年积雪,人烟罕至。乌鞘岭可怕的岭,夏穿皮袄天气寒,飞鸟难过车难行。

嘉峪关外的严冬来得特早,朔风呼啸,地冻天寒。只经过30多小时学习汽油车驾驶的战士不熟悉柴油车的性能,三团指战员面对严峻形势,没有人畏惧退缩。由于雪大路滑,车子行驶了一段路,有的车陷在雪窝里开不动了。大家团结互助,其他车用钢缆把陷在雪窝里的车拖出来继续前进。再陷再拖。这样走走停停,百余公里的路程,就行驶了一天多。车上带的水冻成了冰块,干粮也冻硬了,他们就点着喷灯化开雪水,啃着坚硬的干粮充饥。

车子好不容易爬到乌鞘岭半山腰上,由于长途颠簸,有一辆车的水箱被颠坏漏水了,难以继续行驶。这可怕的乌鞘岭,就是夏天也会感到寒气逼人,更何况在这风雪交加的严冬。大家深知在这种紧急关头,不能拉下一辆车、丢下一个人。大家一齐动手,拆下水箱就地抢修起来。

刺骨的寒风,冻得大家的双手僵硬失去活动能力,有的同志很快打来一些干枝枯叶,烧起一堆篝火,供修车的同志烘烤冻僵的双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抢修,水箱修好了,大家紧张的情绪才松弛下来。可是每个人的身上已经结了一层冰。大家赶紧用化好的雪水加在水箱里,继续向乌鞘岭攀登。

寒潮袭来,气温突然降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下,车上使用的是零下15摄氏度柴油,油箱、油管冻结了,造成车子熄火停驶。在这急难时刻,分队长依党柱毫不犹豫撕开自己的大衣点燃烤油管,战士们置自身寒冷于度外,纷纷脱下身上的大衣、棉衣,把油箱包裹起来,保住油箱的温度。油箱解冻了,油管也通油了,车子又开动起来。他们边烤油管边行驶,硬是坚持一公里一公里地向前奔,终于把原油送到终点站。

●1953年11月1日,玉门油田原油开始东运,至1956年6月30日结束,胜利完成了国家交给的原油东运任务。

春满打柴沟

条件艰苦的打柴沟站,有40多名忠于职守、热情服务的指战员。站长王长财带领全站职工保持与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种精神和干劲。粮食的供应搭配了部分青稞面,蒸出的馒头又黑又硬,吃了肚子发胀,但没有人叫苦。司机们打趣地说:“张掖的米、武威的面,打柴沟的馒头像手榴弹。”

管理员张吉星辛勤奔波,想方设法改善司机生活。为了买肉和换细粮,他常常要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能搭上便车就搭便车,搭不上便车就借老乡的驴车,借不上驴车就挑起担子步行。一次,他骑着自行车从30公里以外的小村子买菜回来,由于骑车技术不高,加上心急赶路,一下摔倒,手掌蹭了很深一道口子,鲜血直冒。他挣扎着爬起来,把伤口包扎好,一瘸一拐地把菜推回来,供上了伙房的急需。

每天来来往往有200多名司机在这里就餐,这一批走了,下一批又来了,半夜来了半夜起来做饭。没有一定的时间,没有一定的人数。负责为司机搞食宿的11名炊管人员,每天工作都在十五六个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司机一进门就受到他们热情的接待,端茶递水、问寒问暖,半夜还为各宿舍的煤炉子加一次煤,唯恐司机受凉。

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他们劳累了十几个小时,正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忽然听说离站20多公里的路上有一个分队的车抛锚,已经抢修了很长时间,司机从早到晚还没吃上一顿饭。张吉星知道后,心急如焚,催着炊事员赶紧做好了饭菜。他们挑着担子,在茫茫的黑夜里疾步趱行,经过两三个小时赶到了停驶的地点。

夯实生命线

经过艰苦奋战,1953年最后两个月的原油试运完成了4000吨,面临着1954年5万吨的原油东运任务,形势逼人。由于驾驶操作不规范,造成车辆机件不正常的损坏很严重。参加原油运输的180多辆柴油车,因机件损坏而停驶待修的达101辆,车辆完好率只达到45%。行车事故,频频发生。

战士杨富昌驾驶太脱拉车,掌握不住车速,刹车时货物前移,被挤死在方向盘上。另一个战士,不知道看气表,没有气刹了,车刹不住碰在前车上,当即死亡。还有个战士在定羌庙慢下坡时,刹车没有了,放了飞车,造成车毁人亡。

最严重的是一个司机的车上路灯坏了,没有换好路灯就在拂晓前出车,由于看不见路面,不能及早发现前面的一驾马车,等到接近了又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竟从马车上面轧了过去,造成三人死亡的恶性事故。司机被法院以过失杀人罪判处15年徒刑。

“黄师傅,老虎车”的称呼不胫而走。一些商车司机也挖苦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石油黄马褂。”司机士气低落,产生三怕思想:一怕撞伤进医院,二怕撞死自己进坟院,三怕轧死别人进法院。

如同过去打仗时那样,在部队失利的情况下,指挥员不是慌张急躁,而是沉着冷静,分析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扭转战局,争取胜利。王有常、宋振明带领机关干部,往返奔驰在河西走廊。王山子的坡坡梁梁,乌鞘岭的上上下下,都有他俩的足迹;戈壁滩的公路旁,食宿站的住房里,他俩随时和司机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了解情况,共同分析事故原因。

为了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玉门矿务局副局长张复振1954年3月兼任运输处处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运输处制定了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汽车驾驶和修理技术指导、对驾驶员和修理工分批轮训、对车辆进行强制保养、狠抓安全生产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等六项具体措施,有效贯彻落实了安全操作规程,为原油东运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1955年5月,陈毅率中央慰问团慰问野外工作人员,给参加原油东运的每个职工颁发了纪念章和慰问品。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歌舞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相继前往慰问演出,给全体职工以巨大鼓舞,原油东运量逐年上升,1953年为4403吨,1954年为62015吨,1955年为99722吨。

兰新铁路玉门段1956年7月1日火车开通,结束了原油靠汽车东运的历史。1953年11月1日开始到1956年6月30日结束,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玉门矿务局运输处运送原油22万吨,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交给的玉门原油东运任务。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点 评

满载着玉门油矿生产原油的一辆辆油罐车,沿着662公里长的河西走廊滚滚东进,日夜双班地运到打柴沟,源源不绝地装上火车,跨出了石油运输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成为我国石油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玉门油矿的原油从祖国的西北到东北三千公里长的运输线上,大量东运,支援新生的共和国经济建设。它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志气,体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开拓了石油自给的光辉道路。

刚刚走上石油战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历经重重磨砺,突破道道关隘,发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毅力,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圆满完成了玉门原油东运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现在经济情况来看,22万吨原油似乎数字不大,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它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对经济和国防建设,对渡过石油产品严峻的困难,举足轻重,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玉门原油司机
画与理
老司机
这里是玉门
老司机
叩问玉门
凭什么
玉门文物
含蜡原油非牛顿流变特性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十万大军出玉门 天山南北奏凯歌——记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