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探索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2017-01-17李宝艳

中国林业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素质政治

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探索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2)

素质拓展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与通识教育既有共性又各有侧重,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主流声音凝聚共识,具有政策优势;教师队伍学缘丰富,具有师资优势;回应学生的社会关注,具有认同优势。基于此,福建农林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一主多辅”模式的素质拓展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专题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三结合”,提升主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开设系列公共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组织读书沙龙培养大学生读书和思考的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等多种途径,形成辅渠道的立体延展。具体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教育内容的立体延展性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兴趣的融合,在教育主体的团队共享性方面实现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在教育组织的协同育人性方面实现了“大思政”视角下的各部门联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拓展教育;“一主多辅”模式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宣传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渠道。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必修课程。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日趋复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遇到话语权弱化的严峻挑战。一方面,西方不断渗透的各种思潮以及国内日益突显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困扰;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迅捷发展以及青年人思维的叛逆和多元,加剧了大学生的信仰迷失,使他们的功利价值取向日趋明显、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心理归属感愈发疏离。

与此同时,自2005年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又称“05方案”)至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在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赢得了学生的较高评价,但是在应对国际、国内主客观环境的挑战和冲击时,仍旧受到课程教学学时有限、教学内容较为理论化和抽象化、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等因素的束缚。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探索素质拓展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整合,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等途径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认同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已引起越来越多业内学者的关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异同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于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实施,高校面对大学教育目标日趋功利化、教育过程日趋零碎化等问题的挑战,希望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加强具有健全人格、善于独立思想的学生个体的培养,从而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事实上,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非近代的新生事物,而是在中西方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提出,自由教育应纯粹以“使用闲暇从事理智活动”为目的[1]。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早期教育要求的“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还是《中庸》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体现了儒家教育在人的培养目标上所追求的完全人格[2]。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王国维提出的“完人教育”等理念,都彰显了通识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理念中的落地与发展。在当代,通识教育作为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渠道,已越来越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

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识教育一开始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外通过系列选修课程、沙龙讲座、网络平台、实践活动等促使大学生提升思想修养、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与通识教育各有特点,既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就目标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与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即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强调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所不同之处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3],所以相应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在兼具通识教育目标与理念的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大任务。因此,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比通识教育更具引导性和针对性,更侧重于促进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国史国情、了解当代国内外形势、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优势分析

与通识教育相比,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具有更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更具特殊意义,特别是在以下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主流声音凝聚共识,具有政策优势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必然反映。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变革时期,要巩固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基础,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对高校而言,更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为此,《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3]。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教育部对201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科发展予以重视和支持。例如,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规定,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5],等等。

总之,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以及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日趋重视与支持,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教师队伍学缘丰富,具有师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大多出自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学缘结构丰富。根据这一师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力量,使相关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系列公共选修课和系列读书沙龙讲座的开设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并利用QQ群、微信平台、线上资源等网络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广泛、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拓展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缘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学缘丰富的优势以及团队合作形式所形成的学科交叉优势的充分发挥,可以使素质拓展教育的风格更加生动活泼。这样,一方面能够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学缘潜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找到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能够缓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职业倦怠情绪,使教师在学生的积极回应和热情参与中得到成就满足。

(三)回应学生的社会关注,具有认同优势

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充满关注,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呈现多样化趋势,而且具有向纵深性发展的特点;同时,他们对自身如何适应充满机会与挑战的现实环境也深感困惑。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群体对经济问题的关注超越了对意识形态的关注,而大学专业设置的高度分化和细化以及网络信息的海量与零乱都导致大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碎片化倾向明显。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受课时、大班上课、授课专题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应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困惑与疑虑。这就为素质拓展教育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素质拓展教育可以运用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校内校外实践,通过师生间零距离、多视角的交流,拓展大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生动活泼、自由平等的素质拓展教育能够较好地契合学生的授受偏好。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刻及其指导实践的力量,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认同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探索

福建农林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一主多辅”模式的素质拓展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专题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三结合”,提升主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开设系列公共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组织读书沙龙培养大学生读书和思考的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等多种途径,形成辅渠道的立体延展。

(一)主课堂通过“三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

福建农林大学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的教材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各教研室在深入中学调研的基础上,对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中学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及其导致的学生学习倦怠等问题;其次开展专题式教学,通过实行章节备课责任制,由相关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某章节进行深度备课,并实行教研室资源共享。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相关现实问题的思考,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比高中阶段相关课程的教学有了重大提升。

2.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

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即线下教学)进行改革完善的同时,福建农林大学还开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建立了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图书、文章等资料的数据库。相关任课教师通过随时更新数据库的资料信息、结合线下的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课外学习资料和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在线上与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态、便捷的学习机会。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吸收新知识、建构新价值观的最有效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需求、直击社会热点。因此,福建农林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教学中,探索实施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课堂实训模式,即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任课教师按组提前布置学习任务,任务形式可以是一周新闻播报、时事辩论、读书时间、专题演讲等,然后由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堂实训模式的实施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包容的理念以及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理性判断与价值引导。

(二)辅渠道以多种途径形成立体延展

1.开设系列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自主学习空间,既是学生作为教育需求者的应有权利,也是高校作为教育供给者应尽的责任。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素质拓展教育过程中开设的系列公共选修课而言,既要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要注重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目标。

为此,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中国梦与世界文明梦想”选修课把中国梦放在世界文明大背景下进行阐释,注重了对各国实现文明梦想经验教训的借鉴;“当代中国与世界”选修课关注了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进行了分析;“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注重将文化视角贯通传统与现代;“与大师对话”选修课开启了与大师思想交流的窗口;“中国思想史与人生价值”选修课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等等。

总之,这一系列公共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上都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形式上采取团队专题授课方式,从而通过生动、丰富、视野宽广的选修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富有弹性的学习空间,通过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引导性和正能量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了解国史国情与当代世界的平台。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

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给传统教育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传播的快捷性、灵活性、海量性减少了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但鱼龙混杂的信息又增加了大学生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因此,充分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完善和补充,已成为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新举措。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线上“慕课”教学、师生QQ群、微信互动平台等。其中,线上“慕课”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打通了一条随时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渠道;师生QQ群具有交流平等、交流时间自由等特点,可以通过热点讨论、好书推荐、每周话题等形式,加强学生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的培养;微信群除了提供快速便捷的交流形式之外,由于学生必须实名加入,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更有针对性地推送最新的国际国内热门话题,所以在引导学生价值认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使网络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得益彰,从而共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

3.组织读书沙龙,培养大学生读书和思考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沙龙,如可以依托大学生党课、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生学术论坛等,不定期地开展读书沙龙活动;也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读书会,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读书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学校定期组织的系列读书沙龙活动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主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名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由专家主讲的系列读书沙龙已开设的专题有“点亮理性之光——读丹皮尔《科学史》”“历史深处有家国——读萨苏《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让思想照亮人生——读布莱兹·帕斯卡《思想录》”等。

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不仅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魅力和感染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水平和批判精神。此外,读书沙龙活动也强化了高校读书、求知、思考的文化氛围。

4.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6]”而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不仅只是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平台建设者”角色[7]。也就是说,高校不仅要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支撑,更要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搭建能够施展其能力的平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开展校外实践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例如,高校积极与农村基层组织、企业、街道、社区、法院、行政机关、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单位部门合作,共同建立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从而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为大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创新点分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8]。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组织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创新。

(一)在教育内容的立体延展性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兴趣的融合

福建农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一主多辅”模式的素质拓展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理论认同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发展相关知识背景的立体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组织开展的读书沙龙活动以名著为抓手,对思想政治理论问题进行“点”上的深刻解读;开设的系列公共选修课对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线性梳理;建立的“思想者”QQ群和微信平台以及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利用了新兴媒体的快捷性和社会生活的开放性等优势,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通过视角广阔的教育内容、平等自由的交流形式,化解了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升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融合,在教育内容上形成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理论认同的立体延展性创新。

(二)在教育主体的团队共享性方面实现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

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是在素质拓展教育辅渠道的立体延展方面,福建农林大学不仅整合了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力量,还邀请了校外名师的加入,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师的学缘特点和学术专长,在教育主体的团队共享性方面实现了最大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例如,开设的系列公共选修课采取团队式教学,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进行1~2个专题的深入讲解;组织的读书沙龙活动,凭借其时间安排和主题设定的灵活性邀请到许多校内外专家加盟;网络教育平台也积极邀请由任课教师和相关专家组成的团队参与,采取轮流值班的方式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在线引导;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依托与合作单位共建的实践基地,获得了来自合作方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融入农村、社区、企业等进行亲身体验并与生动鲜活的社会现实直接对话。

(三)在教育组织的协同育人性方面实现了“大思政”视角下的各部门联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的具体实施不能只是依靠教学部门,而需要在“大思政”视角下实现各部门的联动。为此,福建农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由学校主导,在“大思政”视角下,加强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党校、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的有机联动;另一方面,由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院负责,对师资的整合、经费的支持、设备的完善、部门的沟通等进行协调;同时充分发挥各教研室在创新教学理念、策划教学内容、开拓教学形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各部门协同育人管理模式上的这些实践创新,有效地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秩序,使“一主多辅”模式素质拓展教育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并得以顺利进行;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层组织的活力,促进了教学基层组织功能的重建和提升;实现了对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使素质拓展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回应学生的关切。

[1] 韩萌.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与我国的实施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9,14(7):153-156.

[2] 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2,23(3):1-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2016-04-08].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2015-09-16)[2016-04-08].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04-05-25)[2016-04-06].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7.htm.

[7] 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1-7.

[8]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10-15(1).

(责任编辑 柳小玲)

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主三辅模式教学改革,项目编号闽教思[2015]26号。

猜你喜欢

理论课素质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