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的研究与实践

2017-01-17王懿祥汤孟平

中国林业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考核实验

王懿祥 汤孟平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的研究与实践

王懿祥 汤孟平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为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探索了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即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提问、问卷调查、作品点评以及测验等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进展进行全过程监控与评价,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用于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验评价、课程设计评价、课程最终成绩评价。形成性评价使教师能够有效区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整,学生也可以了解平时的成绩,避免了一次性终结考试的弊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地理信息科学;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性评价

目前,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以“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1],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课程的评价都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平时的学习对终评成绩影响很小,学生只要在考前几天突击复习一下,就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逐渐形成了对课程教学的负导向和负激励。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会教材知识,记住概念和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一次性终结性考核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区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较好地筛选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国对高校的医学和英语类等课程进行了形成性评价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3]。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即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提问、问卷调查、作品点评以及测验等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进展进行全过程监控与评价,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向教师和学生反馈,用于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4]。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对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教学进行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全面测定,而不仅仅是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3]。课程考核不仅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而且对学生及其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笔者以浙江农林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进行了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具体实践。

一、“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的目的

传统的课程考核以一次性评价考核为主,即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利用闭卷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诊断教学症结,无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课程考核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激励和引导作用[5]。很多学生因此养成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的评价作用不明显。因为学生平时成绩都较高,成绩区分度不大,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究其原因,一是任课教师因为感情因素不愿给学生打低分,或者没有认真评价,评价随意性较大,导致其评分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二是作业题过于简单,答案直接能在课本上找到,只有交作业和没交作业的区别。

浙江农林大学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程序设计语言,掌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6]。但是由于课程本身较枯燥,难度较高,加上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一般,因此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针对这一现状,学院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引入了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以2012级2个班为试点,设立了学时数为32学时的理论教学、12学时的实验教学和5天的课程设计教学。通过教学环节全过程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实时评价来反思改善教学过程;通过反馈评价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紧迫性,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的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在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中,教师是评价者,是评价的主体,是形成性评价考核的关键。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和评价过程的准确性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形成性评价考核的评分标准切记抽象、笼统,要将得分点落在实处,保证每次评分都有据可依。考核内容切忌随意,要保证区分度。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进行,教师批改任务繁重,每次评定成绩都要准确无误,这给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性评价考核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教学上,要研究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并根据考核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每次评分敷衍了事,走过场,不但使考核失去了准确性,也发现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话形成性评价考核就不能体现出应有的作用。

(二)对学生的要求

在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中,学生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学生的配合程度、参与意识和反馈意见是形成性评价考核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形成性评价考核是个新鲜事物,需要转变观念,尽快了解并适应这样的考核方式。教师应及时公布每一次评分标准及成绩,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理解平时成绩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否则形成性评价考核就失去了意义。学生应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得分的过程,也是失分的过程,不能等到期末考试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及格的可能了。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认真参加所有的教学环节,而不能将学习重点放在期末考试复习上。形成性评价考核有效避免了学生平时懒散,上课不认真听课,期末熬通宵复习的不良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的具体实施

(一)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的评价

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满分为10分。出勤以随机点名进行,迟到1次扣0.5分,旷课1次扣2分,扣完为止。课堂表现主要通过听课态度和提问进行考核。针对目前学生喜欢上课看手机的情况,特别提出对上课看手机的学生进行扣分,每次扣1分。旷课和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总是少数几个人,每次上课时教师要特别关注这几个学生。课堂提问则是利用每次上课前或下课前的5~10分钟的时间集中进行,也可以在讲课时穿插对前面学习过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

(二)作业的评价

改革前,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比较消极,能应付则应付,作业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作业成绩没有拉开档次,随意性较大,这与作业题目过于简单有关。引入形成性评价后,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直接从课本上获得答案,也没有固定答案,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回顾和简单补充,而是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现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业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上的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学生只有经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才能完成,从做中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作业满分为9分,共有3次课程作业。每次满分3分,划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3分、2.5分、2分、1.5分、1分和0分。

(三)实验的评价

学生自由组合,每3~4个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其中一个学生为小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成员完成实验流程和撰写实验报告,并给小组成员评定该次实验的贡献大小及等级。针对“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性和难度,教师首先给出十几个专业性不强、难度适中的实验项目供学生抽签选择,例如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超市管理信息系统等。虽然实验内容一样,但是每组实验主题并不相同。实验小组的题目要保证唯一性,不可与其他小组重题。针对各小组的实验,教师要求各实验小组根据所选的实验项目进行调研,分成4次实验完成该系统的分析和设计。4次实验分别是可行性分析、系统分析、数据库设计和系统设计,每个小组围绕各自的实验主题就每次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并写出小组成员在本次实验中的工作内容。

其次,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实验报告和小组成员贡献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与作业考核一致。实验报告术语准确、过程清晰、图表合理、步骤得当、内容充实给满分4分。在对实验报告评分后,再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贡献等级进行减分或不减分。如某实验报告评分为3.5分,2人贡献大小差不多,1人无贡献,则这3人该次的实验成绩评分为3.5分、3.5分和0分。每次实验成绩的总和为实验的最终成绩,实验总成绩满分为16分。

由于实验内容非常开放,每个小组的实验项目也不一样,4次实验构成一个体系,后面的实验都要以前面的实验为基础,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大,除了提纲之外,实验报告的具体内容并无固定模式,而是要根据小组实验项目的逐步开展,进行分析和设计,这对各小组都是一个挑战。因此,实验考核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动手能力能进行很好地区分。

(四)课程设计的评价

课程设计是在前期4次实验的基础上深化、完善,并进行系统实施,最终开发一套可以运行的信息系统和撰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之后进行系统的现场演示和讲解。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教师在课程设计期间要及时进行指导,答辩前各小组还要将作品交指导教师审阅,小组成员均需回答教师的提问,并根据教师审阅意见进行修改。审阅不合格的课程设计不能参加答辩,成绩计为不合格。课程设计完成后,每个小组介绍本组的课程设计情况,并进行答辩和演示系统的运行过程,小组成员要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程设计成绩由3部分组成:课程设计报告完成情况占30%;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实施情况占40%;课程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小组成员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占30%。小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包括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以及个人总结,对小组成员的贡献大小做出评价(评价时分出A、B、C、D、E 5个等级),并要写出评级的依据及其他说明。课程设计成绩满分为20分。

(五)理论教学的期末考试评价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涉及“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的各个章节,重点考察学生对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方面的能力。考核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1分1题,共30分)、判断题(1分1题,共20分)、计算题(10分1题,共20分)、应用题(10分1题,共20分)和分析题(10分1题,共10分),总分为100分。为防止学生抄袭,试卷中的单选选择题和判断题顺序打乱,分为A、B两套试卷,交叉发放。主观题则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这种主观题的设置防止学生存在作弊的心理。

(六)课程最终成绩评价

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考核成绩(占6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40%)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成绩由出勤考核(占10%)、作业考核(占9%)、实验报告考核(占16%)和课程设计考核(占25%)组成。

为保证形成性成绩的公平公正,形成性成绩的所有组成部分都要在期末考试前向全体学生公布,并保留申诉期。在申诉期内,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的某一次或某几次成绩不合理,可以提出申诉。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申诉的问题进行认真检查核对后,再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如果确实评分有误则要进行纠正,防止错判的发生。在反馈后,如果学生还有异议的,师生之间可以再次进行交流沟通,争取达成一致。形成性成绩使得每个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就已经明确了解了自己在本课程中已经得到的分数和失去的分数。

四、“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的成效

相比传统的一次性考试方式,形成性评价考核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疏漏;还能及时地区别出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以便对他们进行重点关注,不用对所有学生平均用力;同时,形成性评价考核还可以防止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通过其他不合理的方法浑水摸鱼。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的过程中,学生迟到或旷课的现象消失了,不完成作业、轻视实验报告和对付课程设计的现象也基本消失了。学生上课看手机和不听课现象显著减少,专注力显著提高。第一次作业成绩公布后,学生发现跟其他课程不一样,成绩不再都是优和良,成绩档次的拉开使学生有了压力,开始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教师承诺平时成绩不打人情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实验报告的认真评价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虽然教师有意识地把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安排成了一个体系,与原来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相比,加大了难度和广度,但是学生的抱怨反而比原来少了,学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撰写文档,努力争取在实验和课程设计评价中获得较好的分数。这些改变是在以往一次性考核中无法体现的。

总之,形成性评价考核在客观上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顾翠花,王懿祥,齐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63-65.

[2] 刘洪武.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23(1):99-101.

[3] 陶怀,陈夏,宋岚,等.形成性评价考核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95-597.

[4] 刘明霞.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5(13):157-159.

[5] 卢立涛,梁威,沈茜.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2(6):43-47.

[6] 王懿祥,白尚斌,汤孟平,等.论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2):4-7.

(责任编辑 王 伟)

浙江农林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地理信息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ZY1304。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考核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内部考核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做个怪怪长实验
中秋明月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