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风景园林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2017-01-17张云路高梦雪

中国林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风景园林

张云路 高梦雪 刘 迪 李 雄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2.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南昌 330045)

应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风景园林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张云路1高梦雪1刘 迪2李 雄1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2.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南昌 330045)

在风景园林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一直都是以城市中心城区为研究核心。而当前随着城乡统筹的深入发展,风景园林专业也应关注这一发展战略,在教学体系中逐步进行调整与优化。在立足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绿地分类、绿地空间布局、绿地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优化。首先强调了基于城乡统筹的绿地分类体系的优化;其次倡导了城乡绿地连接的空间布局方法;第三,丰富了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绿地评价指标。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丰富了风景园林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应对未来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与互动。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乡统筹;课程优化

当前城乡统筹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让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人类与土地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而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人居环境发展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协调着人居空间和自然环境,保障着城乡生态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拥有风景园林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绿地系统规划”或相关的课程,“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课程之一。

一、“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的“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教学任务立足于城市中心城区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功能类型和数量指标的研究[1],因此以城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绿地系统规划一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主要教学流程是:首先,在深入分析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中心区内各绿地进行分类,计算相关绿地的指标,并完成绿地系统规划专项内容的规划设计;其次,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近期建设内容,提出实施建议。"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

(一)以对应法落实城市总体规划

在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上位规划。而在“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这种呼应上位规划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处理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这些上位规划的对应协调关系,并根据收集到的上位规划中所提出的用地空间和城市规模、人口等信息进行分析,并在绿地空间布局时,充分呼应城市总体规划中所预留的绿地空间,最终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

(二)以“见缝插绿”绿地布局法进行城市绿地空间布局

绿地作为我国城市一类用地类型,空间建设相比其他建设用地来说见效慢、回报小[2],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往往处于“建设优先、绿地填空”的尴尬地位。因此在“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也衍生出一种和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的“见缝插绿”的绿地布局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根本在于找寻城市中尚未被规划成为建设利用的空间区域,对其进行绿地填空,从而形成城市绿地体系的空间布局。

(三)以“点、线、面”的空间分析法规划城市空间绿地

“点、线、面”的空间分析法是我国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所引入并沿用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该方法强调城市绿地的游憩功能,遵从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构图原则[3],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要求学生从主观上对城市绿地空间形态进行规划,强调空间形态上的美感和协调性。

(四)以评价法计算绿地数量指标

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对绿地数量的计算。这也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对于确保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地合理存在、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绿地尖锐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3个方面,这也是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园林县城”的考核内容。因此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核算相应区域内的绿地数量,绿地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也是课程考察的主要内容。

二、“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绿地的现状、指标、规模进行分析,得出绿地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围绕绿地分类中的各类绿地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绿地指标等[4]。这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实际情况。

(一)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不适用于城乡绿地分类

我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J/T85-2002)中将绿地划分5类: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和其他绿地G5。这种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是依据绿地的功能而划分的,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因为绿地的功能是多样的,如果把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直接影响城乡大空间下绿地的功能表达和其多重效益的体现。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使绿地能有生态、游憩和景观等多项综合功能的表达,虽然城市和乡村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但很多绿地功能存在着重叠,通过绿地分类将其进行生硬的归类和区别将失去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

(二)“点、线、面”的空间布局思想制约了城乡绿地价值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

“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也就是如何将各个绿地组合在一起进行城市整体的绿地空间谋划。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点、线、面”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思想,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依靠的是个人对于构图和形态的抽象感觉,最终形成城市形态层面的绿地结构体系。虽然看上去绿地空间完整,但重点还是从形态构图上进行布局,是否能够发挥绿地的综合效益,让绿地真正地在调节生态环境、满足市民需求等方面发挥其价值,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探索和研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三)绿地评价指标脱离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绿地数量计算达标”已成为高等院校“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绿地数量规划指标”的计算方法。但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中3大评价指标评价的是绿地的数量和规模,并不是绿地的质量,将这样的评估标准运用到“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脱离了城乡统筹下的城乡绿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究其原因,一是计算数据不好统计,农村流动人口较多导致了城乡空间体系下人口基数难以核定。二是计算公式容易模糊,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内绿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但实际上城乡一体化已经突破了过去建成区的范围,如果学生简单套用公式进行“绿地率”的计算,其结果并不准确。三是计算结果容易将学生引入歧途。如果单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角度来思考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将无法评估绿地多重功能效益,最终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绿地系统“质”的提升,这会使学生在绿地系统规划学习和未来的实践中迷失方向,失去重点。

(四)“依附总规”的惯性思维导致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实际脱节

“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理论体系是尊重总体规划,并尽可能地服从总体规划,将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绿地空间进行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这样“落实总规、服从总规”的思维方式对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来说是一种定势的思维,使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一方面,我国镇、乡、村的总体规划和大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不能相提并论[5],如果仅仅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讨论绿地系统规划的教学,不能够准确地反映我国城乡绿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中过于保守和遵循旧制,这与绿色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三、“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一)优化绿地分类体系

绿地分类是绿地系统规划工作的基础,也是“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基础任务[6]。城乡尺度下的绿地资源充足,绿地的组成要素也丰富多样。科学合理的村镇绿地分类教学应强调绿地类型的综合性、绿地组成要素的多样性、绿地资源间的联系性。

因此“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应强调识别和重视城乡绿地承担着兼顾自然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维持等)、居民使用功能(公共游憩、邻里交流、文化保存等)、农业生产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等多重功能。在此基础上的绿地分类也应该充分彰显城乡统筹背景下绿地的综合功能,全面呼应其多样性,为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和土地最优化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绿地分类教学要跳开所谓的“建设用地内外不一致”的思维圈,立足于“绿色为底,建筑填空”的城乡统筹下的绿地体系大空间格局,制定与之相呼应的绿地分类教学机制。

(二)优化绿地空间布局理论

面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绿地“在哪里”,还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这里有绿地,要充分发挥跨区域整合不同尺度绿地的优势,通过识别与串联城市绿地板块、绿色廊道,最终构建绿色网络,实现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板块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串联。同时还要跳开城市建设用地的限制,注重城乡绿地的联系,积极整合城乡周边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色空间,最终构建一个既能实现生态系统价值,也能为城乡市民提供多样服务功能、带来社会和经济利益的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的网络结构。

目前“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尚未涉及到绿地尺度的规划与引导。在未来教学理论优化中应针对城乡空间提出绿地尺度多样性的规划引导,并按照不同空间尺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布局策略。

(三)优化绿地评价指标

面对城乡统筹中城乡居民对于绿色空间质量和数量越来越高的要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应从城市宜居品质提升、绿色公共服务均衡、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建立硬性目标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的规划评价指标,以准确评估和正确指导绿地的各项建设。绿地结构布局的合理性、村镇生态功能完整性、土地利用适宜性等具有引导作用的分析评价指标,都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表达,使学生具备应对城市新问题的能力。

四、“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优化的预期效果

(一)完善了风景园林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面对新的城乡发展态势,我国高等院校绿地规划系统教学理论不能仅就城市绿地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的教学实践,而应优化充实风景园林学科现有的绿地系统规划教学内容,在传统城市建成区内绿地规划教学内容中,增加对于建成区外绿地、甚至城乡一体化的绿地规划统筹的教学内容,以弥补乡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人居环境建设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提高了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优化后,学生在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定位、层次、布局、绿地分类及评价指标构建方面有了更贴合实际的清晰认识,打破了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局限,有助于学生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着手解决城乡发展中的现实矛盾。优化后的课程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城乡需求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和互动

优化后的“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将会把以往的绿地系统规划教学体系转变为一个由多层次、多学科综合支撑的理论体系。在现代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下,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园林建筑、植物景观等各个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和渗透,为风景园林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1] 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23(11):93-94.

[2] 佘美萱.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87-89.

[3] 熊和平,陈新.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探讨[J].中国园林,2011(1):12.

[4] 徐波,赵峰.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00(5):29-32.

[5] 何兴华.中国村镇规划:1979-1998[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2):45-79.

[6] 张云路,李雄,王鑫.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空间转译的村镇绿地分类体系探索[J].中国园林,2015(12):9-13.

(责任编辑 王 伟)

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支撑项目“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周边园林景观设计提升与示范”,项目编号D171100000217001。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地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长时序Landsat数据的城市绿地定量遥感监测研究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基于LID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特征分析及措施设计
国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