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7-01-17马明国薛智敏张学铭

中国林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林产北京林业大学生物质

马明国 薛智敏 张学铭 许 凤 李 勇

(1.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高教研究室,北京 100083)

高等院校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马明国1薛智敏1张学铭1许 凤1李 勇2

(1.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高教研究室,北京 100083)

为了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在学科建设上,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丰富学科内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改革教学模式,推行研究型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合作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人才队伍得到加强,教学平台条件得到改善,学科育人能力与水平显著增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高等院校;林产化工;人才培养模式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简称林产化工)是以林产化学品和生物质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为原料进行化学或生物化学加工,制取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多种产品的工业群体,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林产化工专业既有传统的木材化学与工程、林产生物化学加工与工程以及制浆造纸工程等研究方向,也有新兴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等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开设林产化工专业的高校有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及相应的管理和评估方式构成的总和[2]。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及复合型、创新型等多种人才培育模式。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任务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3]。

作为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以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农林人才为目标。近5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

一、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林产化工专业1993年成立硕士点,2000年成立博士点,2006年被批准成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和“211”工程二期、三期重点建设特色学科。林产化工专业现设有植物资源化学、制浆造纸、生物质能源及化学品、林产精细化工、功能高分子材料、林木生物质资源与化学品、生物质炼制与生物材料以及二次纤维利用技术等研究方向[4]。

目前,林产化工专业共有教职员工4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实验师4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先后有1名教师获得“973”首席科学家,1名教师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计划,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6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名教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名教师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目前林产化工专业建有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木生物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方基地),并承担了国家、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100多项,科研总经费超过5 000万元。

二、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总量不足

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教师总量不足,缺乏高层次拔尖人才,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群体,老中青人才梯队构建不合理。同时,师资队伍在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无法满足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要求。

(二)缺少教学科研平台

林产化工专业没有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团队,只有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科研平台,缺少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在科学研究方面,原创性理论和标志性成果较少,重大应用型研究成果不多;学科论文数量不足,且质量有待提高;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都较少,转化效果不理想;科研成果在服务社会、支撑产业发展和科技转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专业研究方向不明晰

目前林产化工专业的研究方向不明晰,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布局,研究方向仍然围绕传统产业展开,不能体现行业发展新动向和学科交叉特色。同时专业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互补性差,不能形成有机整体和合力。学科研究成果少,标志性成果匮乏,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距离行业和企业的要求有较大距离。

三、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了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林产化工专业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优化。通过学生调研、教师座谈、教授讨论、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历时近一年时间,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修订方案中,学生应修学分数从184.5降到了177,学时数减少120学时,课程安排更合理,针对性更强。例如低年级学生基础薄弱,对专业不了解,因此对他们实行林业工程大类招生,为他们开设通用性较强的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学习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改变了过去“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高年级学生则通过专业教育平台进行培养。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核心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又包括化工基础类、工艺专业类和生物质类3大模块,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通过校企联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途径,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院除了设置多个专业选修模块,还大幅度增加了课外学时,总计17周,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针对课程体系中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教学内容,在2015新版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学院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新设置了诸如“天然产物制药工程”“生物炼制产业发展概论”以及“生物质清洁分离及绿色转化技术”等多门交叉学科课程。这些交叉学科课程都契合了最新的科研发展方向,突出了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为了满足林产化工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还开设了“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课程,全面培养学生检索文献、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提炼成果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优秀的教学团队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林产化工专业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积极引进国内外杰出人才,解决学科带头人不足的问题。学院先后从华南理工大学引进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引进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1人,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引进教授1人。此外,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民大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引进博士、博士后人才10多名。非林业重点院校优秀人才的引进,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学院还加强了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青年导师制以及新进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让青年教师和引进人才尽快开展科研工作。

同时,学院每年还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科研机构进修。先后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国家农业部森林产品研究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生物质能源中心、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进修交流。通过人才引进和进修交流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了专业的影响力。

(三)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丰富学科内涵

学科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林产化工专业设置了林产化学加工和制浆造纸等两个专业方向。近年来,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学院率先实行“团队建设”,对研究方向进行长远规划和重点布局,重点建设了林木生物质资源与化学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生物质炼制与生物材料、生物质催化、林产精细化工、二次纤维利用技术、功能高分子材料、清洁制浆与造纸工程等10多个创新研究团队。同时还加强了专业基础实验室以及公共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林化综合实验室、造纸实验室、纸浆分析实验室、纸张性能检测实验室、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以及公共分析平台等近10个标准化公共实验室。学院利用国家“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和“211”工程二期、三期等学科建设经费,每年投入60万元集中建设1个标准化公共实验室。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继2007年获批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之后,2011年又获批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在2015年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验收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目前,林产化工专业已有科研实验场地2 870 m2,公共科研平台1 100 m2,仪器设备台件数200余套,设备资产总值5 000余万元,与河北春蕾集团、山东华泰集团、新洲(武平)林化有限公司、天津碱厂等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20多个,从硬件上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成果

林产化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研究型教学,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把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中[5]。

近年来,林产化工专业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上锐意进取,不断革新,先后申请校级教改研究项目20多项,其中包括“制浆原理与工程”“化工原理”课程建设、“制浆原理与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林产精细化学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林产化工专业教师在《中国林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30多篇。

(五)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学院借助产学研基地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河北春蕾集团、太阳纸业企业、安徽丰原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和林业科学院、造纸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共同申请课题、共用仪器设备,联合培养研究生。

其次,为了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利用学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项目,使20多名研究生获得资助,参加了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优秀本科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也可以获得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近5年来,学院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创新引智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本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及承担相关课程共计162人次,如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乙醇专家浦木康光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Hubbe教授、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张厚民教授等都曾到学院进行过学术交流。同时,学院还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等知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选拔多名研究生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瑞典阿普萨拉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近年来,先后有近10名本科毕业生奔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德国伊尔姆瑙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知名学术机构就读研究生。林产化工专业教师参加了30余次有关林产化工领域的国际会议,在美、英等国做过10余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5次以被邀请者的身份作了大会发言。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合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提高了林产化工专业的国际办学水平,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通过多途径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多项专利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同时,还制定、修订了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改性脲醛树脂生产及应用技术”“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等科技成果在企业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的进步。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近5年来,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教师队伍得到加强,教学平台条件得到改善,学科育人能力与水平显著增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1] 宋湛谦,商士斌.我国林产化工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J].应用科技,2009,17(22):13-15.

[2]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133(3):30-35.

[3] 王洪才.“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7-11.

[4] 蒋建新,殷宁,孙润仓.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教育与生物质产业的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8(6):61-63.

[5] 杨俊,韩春蕊,蒋建新.关于林产化工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5(23):119-120.

(责任编辑 王 伟)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课题“纤维素/银-氯化银抗菌机理研究”,项目编号BJQNYC201327;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导航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JFU2016JG026。

猜你喜欢

林产北京林业大学生物质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林产化学与工业》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林产化学与工业》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生物质挥发分燃烧NO生成规律研究
《林产化学与工业》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林产化学与工业》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生物质化学工程》第九届编委会名单
《造纸与生物质材料》(英文)2020年第3期摘要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