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2017-01-17林文树董希斌
林文树 薛 伟 董希斌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40)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林文树 薛 伟 董希斌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40)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东北林业大学针对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森林工程专业融合得不好、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教师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有所弱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激励的政策等问题,提出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加强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优化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强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经过积极的探索实践,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引进“双师型”教师,建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创新途径,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国际视野得到拓展;加强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了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和激励制度。
高等院校;森林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为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而共同组织实施的,第一批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为99所,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有70项[1]。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成为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之一,2014年被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列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2-3]。
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加强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就是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现代化农业和林业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4]。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计划,首先需要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发展从开发利用阶段进入到全面保护新阶段。这使我国的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由老龄化逐渐向年轻化发展,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也由低向高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森林工程专业当前的发展缺乏融合,专任教师缺乏在林业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历、产学研结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薄弱。这都使森林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东北林业大学抓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一契机,对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针对问题的实质在加强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森林工程专业人才。但是,与国内外类似专业的师资队伍相比,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森林工程专业融合得不好
目前,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林业这个大行业来进行的。但是,森林工程专业的许多教师毕业于机械类或电气类专业,他们对林业生产和林业机械不熟悉。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森林工程专业相融合,进而导致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范围过窄、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化和扩展化的能力不足。因此,当前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森林工程专业的融合。
(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
目前,东北林业大学明确规定森林工程专业新引进的教师都必须是“985”高校毕业的博士,但是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和经验并没有严格的要求。经过调查统计发现,近几年来森林工程专业总共引进青年教师10人,其中大部分引进的教师并没有在林业企业或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经历。森林工程专业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一读完本科、硕士、博士就到高校任教,自身缺乏实践训练。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很难保证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师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有所弱化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与东北地区各林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非常密切,教师在与林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解决木材生产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并自然而然地自觉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许多教师与林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逐渐减少,有些青年教师一年甚至几年都没去过林业企业或相关企业的生产一线。此外,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和背景的年轻教师数量却变得越来越少,且教师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有所下降[5]。这显然不利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
(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不够
随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和推进,东北林业大学逐渐意识到“双师型”教师在森林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通过加强培养和引进来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但是,在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下,一方面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中缺乏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和随机,培训内容以理论研究为主,培训地点很少是林业企业生产一线。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愿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也不愿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中的一员。同时,在引进师资的条件要求方面,学校主要注重的是教师的学术成果,而对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等重视不够,这导致引进的教师不能同时兼具“高学历”和“双师型”2个方面[6-7]。可见,当前森林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还远远不够,尚无法满足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激励的政策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于其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而对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重视不够,特别是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考核还没有建立明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对“双师型”教师来说,即便他们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认可。这势必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去。因此,高校需要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并基于此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
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加强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队伍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根据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要求,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按照“稳定、培养、提高、引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优化结构为重点,采取合理配置师资、引进具有丰富林业企业或相关企业实践经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以及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要求的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
(一)优化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在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了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标准,并落实了配套的政策与制度。首先,按照教师的年龄、学历和经历等条件,合理有效地引进符合森林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同时,根据森林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以林业机械方向为主的特点,主要引进了具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林业机械与装备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其次,教师引进后,学校通过岗前培训等途径引导其更新教育观念;同时,鼓励教师快速融入森林工程专业领域,主动将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森林工程专业相融合,注重更新专业知识,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努力提升专业水平,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综合实力的目的。
(二)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在制定师资引进条件时,坚持学术水平与工程素养并重。由于学校现行的人才引进制度规定至少具有博士学位才能被引进,这限制了工程型人才的引进。为此,森林工程专业在招聘新教师时通常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博士;同时,加大对林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重点支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高职称、高学历技术人员,并积极为他们参与森林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训和研发创造条件。
(三)加强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实现从以学术性为主向以技术性和生产实践性为主的转型。为此,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所在院系的优势和资源,以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依托,建立了校内外人才培养和教师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在林业机械装备与自动化、森林抚育、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等方面,积极开展与林业或相关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此外,还鼓励教师围绕林业生产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面向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着重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
(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按照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通过拓宽渠道,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多途径培养。例如,通过设立面向现代林业企业或相关企业的创新人才岗位,引导教师到林业企业或相关企业兼职,以强化教师实践意识和解决现实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
同时,除了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之外,森林工程专业还聘请林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开设、学生实习实训和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环节;并邀请他们为学生开设林业企业生产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讲座或作相关报告。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了确保“双师型”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去,高校应建立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考核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减少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考核在评价体系中的比例;同时,在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时,在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奖金分配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的倾斜,甚至于可以择优对“双师型”教师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尽快担当起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任。
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展
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按照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要求,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的传统观念,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转变观念,引进“双师型”教师,建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东北林业大学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以及中国林科院等,引进具有一定工程背景或实践能力突出的博士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充实到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同时,从黑龙江省林业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森林工程专业已聘请了吉林汪清林业局、吉林白河林业局、带岭林业局、山河屯林业局、绥阳林业局、绥绫林业局、辽宁华原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等环节;同时,还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以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二)创新途径,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国际视野得到拓展
师资队伍是完成“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证。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需要大批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开展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因此,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培养“双师型”和“生产型”教师队伍上。
首先,有计划地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派骨干教师到林业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近年来,森林工程专业已陆续与黑龙江省部分林业局以及广西斯道拉恩索林业有限公司、河南卫华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师实训基地,并派出多批青年教师到这些基地通过直接参与具体的生产和工作进行实践培训。
其次,针对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发动和组织他们利用寒暑假或其他空余时间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调研,或者下企业顶岗,或者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目前,每年会选派25%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促进了森林工程专业教师工程知识的更新和新的实践技能的掌握。
最后,实施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学习的“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目前已选送5名森林工程专业教师到国外学习和培训;同时,还鼓励教师到其他高等院校进修,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国内各类会议和培训,从而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关注学科发展前沿,进而达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通过与林业企业共同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林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大力推动教师利用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在森林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除了为林业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之外,还积极推动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例如,2011年以来,森林工程专业与带岭林业局保持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教师将研制的多功能集材技术装备在林业企业进行试验和生产提供了平台,从而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使教师在深入林业生产一线进行参观和实训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林业企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经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针对实际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申请横向科研项目。例如,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具有机械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海林林业局参观和实训时,发现其平贝的种植和收获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于是帮助设计了一套平贝种植收获一体机,实现了平贝生产从人力劳动到机械化的转变。
(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和激励制度
东北林业大学勇于进行制度创新,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和激励方面加强了相关制度的建设。首先,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聘任条件方面,制定了在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倾斜政策。其次,对投身“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上注重向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倾斜,将教师到林业企业的实践活动认同为相应的教学工作;同时,对“双师型”教师,从原来只注重考核论文发表,逐步转向注重教师在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表现,并将相关规定制度化。最后,在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方面,除了规定青年教师在企业实习和培训期间原有的工资待遇等不变之外,还规定要给予一定的补助。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2014-10-16)[2015-10-16].http://www.jyb.cn/info/jyzck/201410/t20141016_601343.html.
[2] 薛伟,郭德禹,林文树.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森林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6):186-189.
[3] 林文树,徐华东,薛伟,等.森林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森林工程,2015,31(6):158-161.
[4] 胡选振.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7-20.
[5] 王耀廷.建设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师资队伍——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124-126
[6] 张璐,刘威,陈雅君.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42-43.
[7] 潘俊波,樊东,张鑫琳.基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2):87-91.
(责任编辑 柳小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森林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10585;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森林工程”,项目编号高教函[2014]7号;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课题“森林工程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G12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