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衰老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2017-01-17周跃平刘伟新黄河浪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测量研究

林 菲 周跃平 刘伟新 黄河浪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女性衰老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林 菲 周跃平 刘伟新 黄河浪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衰老;健康女性;不利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如何了解自身衰老情况并延缓衰老也已随之成为热门话题。因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在老年人群中女性居多,故对女性衰老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围绕目前对女性衰老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及衰老度测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1 衰老的不同概念及主要学说

关于如何定义“衰老”,目前从生理方面进行阐述的研究较多,即: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当机体发育成熟后,伴随年龄的增加,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应激能力和内环境稳定能力逐步下降,器官、组织等出现退行性变,并发展为不可逆转直到死亡〔1,2〕。世界卫生组织指出〔3〕,在生物水平上,衰老源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各种各样的分子和细胞损伤的影响,这导致身体和智力的能力逐渐下降,疾病的风险越来越大,并最终死亡。近几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研究衰老仅停留在生物层面是片面的,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明显变化,即衰老是综合表现在生理功能下降、形态结构退变、心理疾患、社会角色适应力下降等多方面〔4〕。衰老是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作为诸多慢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的共识正在被许多学者所接受,这一共识又强有力地推动着生物医学及保健领域衰老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

目前,对衰老机制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不仅从分子、细胞水平提出了许多衰老学说,如体细胞突变学说、氧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糖基化学说以及羰基毒化学说等等〔5〕;另外也从中医角度提出了相关衰老理论,如以五脏为本的衰老学说。但这些衰老研究是笼统建立在以男女总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尚少见针对单一性别人群的衰老现象及测量技术的研究报道。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人群在生物、心理、社会以及环境适应性等诸多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在女性人群中其衰老现象有着相对复杂、较男性有着更多不同的变化特点和规律〔6~8〕,并成为衰老问题的探索热点和兴趣所在。

2 影响女性衰老的因素

2.1 生理方面 男女某些生理变化特点的差异存在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较为突出的是女性有月经、怀孕及哺乳等。另外,关于更年期〔9〕,这是中年向老年过度的转折期,这一时期逐渐出现生理功能衰退、内分泌紊乱等,很多慢性病也随之发生。其中,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0岁,男性则多在55~60岁出现,由此可见女性的衰老一般较男性提前约10年,这也意味着同龄中老年人群中,女性更易患慢性病。雄激素水平减退是男性衰老的主要原因,其每年下降约10%~20%,过程相对缓慢,所以男性更年期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大部分甚至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女性则有“绝经期”这一明显标志,35~40岁时雌二醇及生长激素不断下降,而血清促性腺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从40岁起则明显升高,内分泌的急剧变化致使女性更年期症状较为明显,如烘热出汗、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及忧郁健忘等〔10〕。另外雌激素的减少也是中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发患病明显高于男性的一大原因〔11,12〕。两性衰老的差异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提到〔13〕,女性生长变化以7年为周期,到第5个周期即35岁开始衰老,到第7个周期49岁就进入了老年期,而男性则以8年为周期,40岁才开始衰老,64岁才进入老年期,即女子比男子提前约5年就开始衰老,而进入老年期的时间则更早约15年。

2.2 心理方面 已有研究证明,相比较于男性,女性对负情绪事件的感受性更强〔14〕,对非情绪突发性刺激也有较强的惊吓反应〔15〕,且易对情绪事件寻根究底及长久记忆〔16,17〕,其必然使得情绪障碍在女性人群中更易发生,且女性较易受过往情绪经验的影响,这与女性人群应对负面情绪事件更易采取反复思考的方式进而加大抑郁发生率的研究相一致〔18〕。当然,重性抑郁障碍不同程度地会影响人体的心理及社会功能,其造成的损失多出现在男性中,可能是因为女性善于表达不良的情绪和不适的身体感觉,这使女性在抑郁早期或其某些功能发生轻中度损失时就会被发现并得到及时防治。有研究发现,良好的情绪能使人的心理更健康从而减缓衰老速度,并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19〕。

2.3 社会功能方面 男性主要通过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而女性则要以各种家庭活动为主。另外,男性和女性在就业、工资、职位上的差距也证明了这一共识。因此,女性在工作的同时,还需兼顾对家庭的照顾,但她们工作上的需求并不低于男性,这就使女性更易面临来自家庭和工作的两方面压力,而这些压力也在心理上给女性一定负担,加速其衰老及多种疾病的发生〔20〕。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随之各种资源逐渐减少,这在女性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因其在中青年时期所受的社会不公平对待、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经济收入不高以及在各领域与付出非对等的回报等都在老年时期集中表现出来,体现在经济保障、医疗资助、家庭生活等方面欠佳,而这些无疑加速了女性衰老的进程〔21〕。

从以上三大方面来看,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存在较大、较多差异,所以不同性别的衰老机制必然不同,最终表现出的衰老征象也不同,从而提示在测量衰老及抗衰老上应针对不同性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3 关于女性衰老度测量的问题

自上世纪下叶以来,衰老度评价及其测量方法的研究取得进展,如Bae等〔22〕采用多元回归方程、Goggins等〔23〕采用老年人脆弱性指数(Frailty Index)、韩璐璐〔24〕运用生物学年龄结构方程模型等简练、易行的评价方法,测量人体的体质健康及生物学年龄;刘汴生、朱志明、吴一峰等〔25~27〕就人体衰老及其评价,提出一些具体指标和评分方法;胡燕等〔28〕编制衰老评估量表(AES)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衰老特征进行研究。目前量表用于衰老度测量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但是实践证明公认度好、信度效度高的量表目前尚不够理想,尤其针对单一性别的衰老测量较少。张玉芳等〔29〕就女性衰老度测量专门从中医角度提出量表,石作荣〔30〕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做了相关调查,进而测量并评估其生命进程及其以七为增龄周期的各阶段特点。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并承担着孕育后代的重要责任,她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少儿的成长、家庭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如何有针对性地研究女性衰老问题是值得重视的。

1 童坦旦,张宗玉.衰老机制及其学说〔J〕.生理科学进展,2007;38(1):14-8.

2 Flatt T.A new definition of aging〔J〕.Front Genet,2012;3:148.

3 WHO.Ageing and health2015〔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404/en/〔2016-9-10〕.

4 梁治学,胡 燕,李其忠,等.“衰老”词源学探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2):6619-20.

5 印大中.衰老研究的新纪元〔J〕.生命科学研究,2000;4(2):95-101.

6 徐 婧.我国老年健康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139-44.

7 唐 丹,陈章明.相同生活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及年龄相关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18-21.

8 朱旭红.浙江省老年人收入状况的性别差异〔J〕.浙江学刊,2011;(2):203-10.

9 洪志萍.男性更年期的保健、护理及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4.

10 刘冬岩,董联玲.女性衰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衰老机理及其防治思路〔J〕.中医杂志,2002;43(11):862-4.

11 Hopkins RB,Goeree R,Pullenayegum E,etal.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nine osteoporosis medications for reducingthe rate of fractur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1;12(1):209-24.

12 孙启虹,母义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7):646-8.

13 赵留记.从《素问·上古天真论》探析衰老原因〔J〕.中医学报,2014;29(7):1002-3.

14 Yuan JJ,Luo YJ,Yan JH,etal.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females' susceptibility to negative emotions:An insight into gender-related prevalence of affective disturbances 〔J〕.Human Brain Mapping,2009;30:3676-86.

15 Yuan JJ,Yang JM,Chen J,etal.Enhanced sensitivity to rare,emotion- irrelevant stimuli in females:neural correlates〔J〕.Neuroscience,2010;169:1758-67.

16 Gard MG,Kring AM.Sex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course of emotion 〔J〕.Emotion,2007;7(2):429-37.

17 Canli T,Desmond JE,Zhao Z,etal.Sex differences in the neural basis of emotional memories 〔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2;99(16):10789-94.

18 Thomsen DK,Mehlsen MY,Viidik A,etal.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negative affect.Is there a role for emotion regulation〔J〕?Pers Indivi Diff,2005;38:1935-46.

19 Moskowitz JT,Hult JR,Duncan LG,etal.A positive affect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experiencing health-related stress:Development and non-randomized pilot test 〔J〕.J Health Psych,2012;17(5):676-92.

20 刘三明,马红宇,康素杰,等.国外工作-家庭冲突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3;(5):116-21.

21 徐 洁,李树茁.生命历程视角下女性老年人健康劣势及累积机制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4):47-53.

22 Bae CY,Kang YG,Kim S,etal.Development of models for predicting biological age(BA)with physical,biochemical,and hormonal parameters〔J〕.Arch Gerontol Ger,2008;47(2):253-65.

23 Goggins WB,Woo J,Sham A,etal.Frailty index as a measure of biological ag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J Gerontol Ser A,2005;60(8):1046-51.

24 韩璐璐.健康人生物学年龄积分及生物学衰老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建模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0.

25 刘汴生.衰老与老年病防治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35.

26 朱志明.怎样自测老化度指标〔J〕.今日科苑,2006;(12):39-41.

27 吴一峰.社区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衰老程度的测量及相关宏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8 胡 燕,梁治学.生理性衰老过程中的文化程度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1):2754-5.

29 张玉芳,石作荣,王诗源.女性衰老状况中医测量量表的研制和评价〔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5):401-3.

30 石作荣.女性生存质量、衰老征象及衰老机制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2016-03-27修回〕

(编辑 李相军)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2BAB2050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60446)

黄河浪(1953-),男,教授,主要从事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学研究。

林 菲(1990-),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学。

R592

A

1005-9202(2017)03-075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3.104

猜你喜欢

测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