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维诗歌的语气变化

2017-01-16焦健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维节奏诗歌

焦健

【摘 要】本文对王维诗歌的语气变化进行探讨,提出王维诗歌语气变化的基本形式有“由弱转强”和“由强转弱”两种,并认为诗人在此基础上熟练地将多个诗句进行排列,产生了语气上的节奏。

【关键词】王维 诗歌 语气变化 “由弱转强” “由强转弱” 节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28-02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在内容上含蓄隽永,在形式上亦变化多端。仅从诗句的语气来看,诗人常将陈述句(含肯定陈述句和否定陈述句)、疑问句(含设问句和反问句)、祈使句这几种语气的句子交互运用,以求在语气上造成变化。总的来说,其语气变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弱转强,一是由强转弱。以这两种方式为基础,诗人又可以制造出语气上更丰富的变化。

先来看“由弱转强”的语气变化。这种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体现在否定语气陈述句后接肯定语气陈述句的情况,如: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早春行》)

在以上这些诗句中,前句属于陈述语气中的否定句,后句则属于陈述语气中的肯定句。前句中含“不”、“无”等否定词,表意委婉,语气较为内敛。后句则通过肯定的句式使语气得到了强化,提高了一个层级。“由弱转强”的情况还表现为疑问语气后接肯定语气,如: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在《孟城坳》这首诗中,诗人看到眼前的古木衰柳,想到将来不知何人会盘桓此处,于是提出“来者复为谁”的疑问。这个疑问并没有答案,所以语气是比较弱的。而后句“空悲昔人有”则是以肯定语气做结,要坚定得多:作者相信不管来者为谁,都会为历史的沧桑变化而感怀——后句的语气较前句强了一层。而在《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这首诗中,作者先以“何如道门里”的疑问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再给出“青翠拂仙坛”的答案。疑问句转为肯定句,语气上也增强了一层。“由弱转强”的情况还有些表现为陈述句后接反问句: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田家》)

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上平田》)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红牡丹》)

在这几首诗中,前句皆为陈述句,后句则为反问句——这些问题在诗人那已有答案:“心空安可迷”即“心空不可迷”;“何烦问是非”即“无烦问是非”;“宁知沮溺贤”即“不知沮溺贤”……反问的语气比陈述的语气更强。还有一种“由弱转强”的情况是陈述句后接祈使句,如:

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东南御亭上,莫使有风尘。(《送元中丞转运江淮》)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送贺遂员外外甥》)

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洲。(《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以上几首作品在后句中使用了祈使语气,要求他人不要做某事,态度是比较坚决的。所以前句中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在语气强度上都不及后句。如此一来,前后两句的语气强弱自然形成了递增的关系。前句为后句铺垫,后句起到的强调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再来看“由强转弱”的语气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肯定句后接否定句的情况,如: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田园乐七首·其四》)

肯定陈述句的语气比否定陈述句要强,所以这几例在语气变化上都是从强到弱进行转换。这几例的后句也是全诗的末句,以否定句做结使其取得了了含蓄婉转的艺术效果。还有的作品在陈述句后接入疑问句: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别辋川别业》)

这几例的前句是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后句是疑问句。陈述句中的内容,作者是可以确定的,而疑问句中的内容,作者可就没法确定了。因此前句语气较坚定,而后句语气较游移,两句之间的语气自然也就从强变弱。还有在反问句后接陈述句的情况: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

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这两个例子的前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明确的否定意义——“岂学书生辈”即“不学书生辈”,“峡里谁知有人事”即“峡里不知有人事”——语气是比陈述句要强的。后句以陈述的语气对前句进行补充,解释否定的缘由,语气的强度就要弱一级了。最后一种情况是在祈使句后接陈述句,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老将行》)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这几例中,前句都是对对方的要求。既为要求,自然要比陈述句的语气强烈一些,后句采取陈述的语气对前句进行补充,诗气也趋于和缓。

以“由弱转强”和“由强转弱”这两种形态为基础,王维在诗中往往可以造成语气的跌宕起伏,形成“语气节奏”。如在《田园乐七首·其一》当中,诗人写道: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这首诗前两句是陈述句,后两句是疑问句。前两句写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是确定的,后两句表现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田园生活的神往,是不确定的。诗人通过变换句式,造成了“强—强—弱—弱”的语气节奏。

又如《西施咏》对西施得宠后的一段描写:“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这段描写中,“邀人傅脂粉”是肯定语气,“不自著罗衣”是否定语气;“君宠益娇态”是肯定语气,“君怜无是非”是否定语气;“当时浣纱伴”是肯定语气,“莫得同车归”是否定语气;肯定语气较为坚定,否定语气较为婉转,所以这段描写连续经历了三次强弱的转换,形成“强—弱—强—弱—强—弱”的语气节奏,如呼吸一般均匀,给人以婉转协调之感。

在有些作品中,关乎语气变化的句式会更丰富一些,如《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江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此诗用到了三种句式。首句写作者再也无法见到友人孟浩然,为否定陈述句。第二句借连绵不绝的江水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具体化,为肯定陈述句。第二句的语气比第一句强。第三句,诗人于惘然中问襄阳故老:“浩然今在何处?”转为疑问句,语气再次转弱。而第四句借景抒情,斯人已去,空余蔡州。这又是肯定语气的陈述句,语气再次变强。所以总的来看,这首诗在语气上形成了“弱—强—弱—强”的节奏,十分有规律。再如《过香积寺》一诗的前四句写道: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从这首诗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诗人对“语气节奏”的刻意追求——第一句的头两个字完全可以用形容词表达具体意义,也可以用“遥知”、“昔闻”等词为后面的游山行为作铺垫。但诗人恰恰选择了不可思议的“不知”二字,既然不知,又何必游山呢?细细想来,“不知”二字在内容上突出了诗人的悠游自在,随遇而安。在形式上则是以一个否定陈述句开场,语气较弱,为后面留下余地。果然第二句即接入肯定语气的陈述句,语气强度产生了第一次提升。第三句写山上古木森森,没有人行走的道路,又形成了否定语气的陈述句,语气再次转弱。而第四句写的是不知何处响起了声声钟磬之声,采取疑问的语气,进一步降低了语气的强度。若以音乐进行类比,这四句诗形成了“次强—强—次强—弱”的语气节奏。

在王维的诗中,“语气节奏”与上面例证类似、甚至更复杂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雪中忆李楫》《酬张少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早秋山中作》《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登裴秀才迪小台》等等。可以确定,语气的强弱变化是王维所特别在意的元素,自然和谐的“语气节奏”也就成了王维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质。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王维诗歌艺术论稿”(YB2014473)

【作者简介】焦 健(1980—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责编 刘健华)

猜你喜欢

王维节奏诗歌
花有自己的节奏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YOUNG·节奏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