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媒体功能转变研究

2017-01-16杨雪团

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新媒体

杨雪团

摘 要:进入到21世纪,结合数字化、移动网络、网络互动技术、云计算等技术,以互联网为核心,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彻底影响和整合人们生活的新型媒体形态井喷式涌现,并且种类花样不断翻新,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新型的媒体类型一出现,就展现出了对整个社会及人的存在状态巨大改变能量,对社会、公众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其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新媒体时代,以往传统的媒体功能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多强调信息告知、协调关系、文化娱乐、文化传承等满足大众精神需求传统媒体功能逐渐丧失,以即时通讯、人际交流、自我实现、商品交易、生活服务等满足用户实际物质需求新媒体功能得到广泛认可。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与新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彻底实现了新媒体价值功能与生活现实需求无缝对接,任何生活需求均可由新媒体给予解决,于是新媒体的控制整合个人生活的现实性功能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传统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 功能转变 精神需求 物质性能动控制功能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各种媒介媒体发生着深刻的关联。我们关注的重点则是近代以来,工业化为基础的大众化媒体,其实现交流的技术手段各异:电台广播、录制音乐、电影和电视等广播媒体通过电子途径传输信息;报纸、书籍、宣传册和漫画等纸质媒体采用实物传播信息;公告牌、标志和招贴画等户外媒体则主要放置在商业建筑、体育场馆、商店和公交车上。公众演说和事件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形式的大众媒体。数字媒体则包括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网络。20世纪末,媒体被分为8大产业:书籍、报纸、杂志、录音制品、电台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随着数字交流科技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对于何种形式的媒体可以被归类为大众媒体的问题开始变得突出。例如,对于移动电话、视频游戏和电脑游戏(例如网络游戏)列入其中。2000年以来,一种被称作“七大大众媒体”的分类开始流行,根据发明时间排序,它们分别是:印刷(包括图书、小册、报纸、杂志等):自15世纪后期开始。录音(包括黑胶唱片、磁带、卡式录音带、CD、DVD等):自19世纪后期开始。电影约从1900年开始。电台广播约从1910年开始。电视约从1950年开始。互联网约从1990年开始,主要是BBS、博客、即时通讯如QQ或MSN或聊天室、网页如新浪网或搜狐网等等。从2000年开始手机与无线网络结合,直至当下形成的 “新型媒体”即新媒体,主要有微博、微信、购物网站如“淘宝”等、生活软件如“滴滴打车”或“饿了吗”等、网络团购如“百度糯米网”等、手机游戏等。控制这些技术的组织,例如电视台、广播台、电影公司、网络公司、移动通讯公司等,通常也被称作是大众媒体。①大众媒体共有5大特征:“包括生产和传播的技术及制度方法”,这在媒体发展史上反应的很明显,它们都有自己的商业用途。包含“符号形式的商品化”,材料的生产依赖于其制造和销售大量作品的能力。例如电台依赖其出售给广告商的播出时间,而报纸则依赖于其出售的版面。“隔离开信息的生产制造和接收”。同制造者相比,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传播” 。“信息分发”——是一种“一对多”的交流模式,产品大量生产并分发给大量受众。②如此对应的是,媒介带来的传播模式和效果变化,丰富的现代传播技术如工业化印刷术、无线电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让发送者与受众之间不会因为现实空间的距离阻隔而受限,从而实现发送者与受众的自由对接。媒介面向所有分散匿名的受众群体,其传播对象无阶层和群组之分价值中立性。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经典论点——媒介即讯息,充分认可了媒介作为一种社会信息传播载体,其本身的地位和价值与其承载的信息具有同等重要性,更为关键的是,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必然引起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再组合,导致整个社会从现实生活方式到文化价值认同、制度预设、哲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本质性改变。如此可见,新兴媒体媒介出现对于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本质性意义,作为人类文明的阶段性成果,决定了媒介的发展有历史阶段性和特定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哈罗德·亚当斯·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则突出以动态的历史眼光充分将媒介的巨大的现实改革能力给予巨大的认可和推崇,从而成为其媒介生态学理论核心理念。任何文明的发展与其时空的控制性能力有关,而媒介作为一个文明的时空链接手段和影响杠杆,必然成为一个文明的经济的进程、权利结构特征、社会的文化特征等等重要的无形亦是有形衡量器。③

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以互联网为核心,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基础上,影响和整合人们生活,以一个彻底的整合改造人们现实生活一种革命媒介力量——新媒体,他“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作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主要功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网络媒体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网媒体,这是传统媒体结合到一起的方式。如电子杂志、网络电视、全国报纸天天读等。二是网络自由媒体,也就是非官方的,由社会机构或个人组织的方式,如网站、论坛等发布的新闻媒体。”④新媒体的功能强大,反馈机制强,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交互性,融合程度高,汇聚了多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图文并茂,声画结合。发布机制活,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公民记者大量涌现,普通百姓也拥有了信息发布的权利,再也不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角色,而是变成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⑤开始打破传统的媒介只注重信息传播与文化价值宣誓等功能,突出媒介与人互动乃至整体化的趋势,成为当下新世纪新媒体重要的功能,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媒介形式,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这里重点探讨的是新媒体作为一种强大的革命性的媒介,已经深入的将媒介与人、现实三者高度整合,具有强大的现实物质性能动作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功能给予了整合和重构,其强大的现实物质性控制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对过往的媒体的功能具有明显的颠覆性意义,这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

一、媒体社会影响力形态辨析

所谓的媒体,或者说媒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中介物或传播渠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信息传递与传承的历史。从口语媒介到印刷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种媒介的出现和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媒介种类的日益丰富以及媒介传播功能的巨大扩张,媒介在现阶段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媒体的影响力模式多样。在传播学发展的早期(1920年代开始1940年代无线电和唱片普及。),学者就发现了媒介对公众的巨大影响力并提出了著名的 “枪弹论”,认为传播媒体会对受众产生强大的影响,媒体推送出来的信息有如手枪喷射而出的子弹,而单纯的受众有如子弹正中的靶子,随着子弹的撞击而轰然倒塌。随着研究的深入,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著名的两级传播假设(1940年代开始到1960年代)。在结合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背景之后,学者先后又提出了“有限效果假说”,认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媒体的受众并不是单面的个体,他们会依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信息进行选择和使用。但是自1960年代开始到1980年代电视普及,这样的一种结论又被“沉默的螺旋”以及“知识沟假说”等理论所推翻,认为大众传播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在拉大知识差距的层面,都有着有强大的效果。尽管不同的时期得出的结论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媒体对于受众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甚至在社会的某一段历史时期,影响巨大。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的发展意味着信息内容的改变,媒介是人的各种感觉的延伸,媒介发展暗自显示了人的感官能力统合与分化的历史。有了媒介,人类就可以克服自身身体的局限,而接触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社会和事件,甚至因为媒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连接和传递,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空间的距离,整个地球将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美国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兹(Joshua Meyrowitz)论述了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梅罗维兹用“情境论”来解释电子媒介对公众的影响,认为不同媒介的变化会导致社会情境的变化,而人在不同的情境当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电子媒介的出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由这种媒介的产生带来的人类行为的变化,将是长期和深远的。⑥英国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则突出传媒同社会制度、文化的联系这一角度透视大众传播。

媒介与社会的影响其实是相互的,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力,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会大大提高媒介的传播性能,甚至让媒介拥有自身传播属性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现在的新媒体,已经完全不能单纯用媒体的眼光来看待一样。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媒介会发挥出不同的功能,甚至同一种媒介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力。考虑到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由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类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消费取向,媒介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侧重于传达信息,满足受众的精神生活;基于受众为主体的新媒体,则偏向受众的利益诉求,媒介不仅仅是一个媒介,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原初的传播模式,受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媒介的主体传播者,如此,新媒介必然侧重现实的物质现实诉求的整合,突出地形成媒介的现实物质性能动作用。

二、传统媒体的功能:对于精神需求的偏向

所谓的传统媒体,一般指的是在互联网和移动无线网络出现以前的媒体类型,主要指报纸、杂志,电影、电台广播、电视等媒体。这些媒体一出现,同样就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于媒体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坚持三种功能说,第一是环境监视功能,第二是社会协调功能,第三是社会遗产继承功能。在后面的研究中,随着不同时期媒体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学者陆续进行了分析和补充,逐渐形成了信息告知、文化娱乐、社会教育、协调关系等四功能说。而在中国,结合着国内媒体特殊的政治使命,除了以上四个功能外,还特别增加了“喉舌”功能,认为传播媒介不只影响着受众的日常生活,还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通过上传下达,来影响受众的政治生活⑦。

不管是早期的三功能说,还是一直到后面补充完善至的四功能说、五功能说,充分说明传统媒体时代,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媒介的主要作用突出对受众的精神层面影响功能,换句话来说,传统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受众精神层面的影响,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受众的兴趣,然后进行信息的告知、或者知识的传达,让受众能够获得信息,认同观念,或者放松身心、享受愉悦。自然,这是传统媒体所处社会发展的环境、经济水准、技术水准、文化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更与媒介对人、企业和社会群体、资源的整合能力薄弱有密切关系。

但在笔者看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这样的一种影响力在新时期来说,是已经开始式微。传统媒体的信息有限,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滞后的定时出版。传统媒体把信息的接受者称之为“受众”,这样的一种称谓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嫌疑,同时也拉开了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距离,两者中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因而只能进行一些不用实际接触的,间接的精神层面的传达和引导,相对于有实际的物质性的接触和影响的新媒体来说,效果有限。

三、新媒体的功能:媒介的现实物质性能动作用

进入到21世纪,甚至可能更早一些的时候如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手机无线媒体开始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呈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理念与思维观点等。新媒体正以强大影响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者以及传播对象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在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的时代,区分二者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方提供服务,而另一方来使用这样的服务并作出反馈。从用户到受众的跨越,不只是对特定人群的准确称谓,更是传达出了现今新媒体功能的转变和偏向,即不再满足于“受众”精神层面的被动获取和满足,而是更加重视“用户”对实用功能的认可并进而产生的依赖。在这样的依赖建立起来之后,新媒体将会释放出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影响力,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需要说明的是,在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之下,顺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调整和改变,以期能够更加贴近新时代的用户需求。学者李碧森在《试析新时期电视媒体的功能》一文中,对于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媒体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电视媒体除了承担传统的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社会教育以及喉舌功能之外,还增加了“市场消费”功能。⑧这个新增加的功能体现出了其“物质性”的一面,想法与本人不谋而合。而颜景毅则在麦克卢汉以及哈贝马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新媒体框架下,媒体表现出了表达功能、交流功能和交易功能。⑨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用户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和实践,目前的新媒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告知、文化娱乐、社会教育、协调关系等精神层面的满足功能外,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发展,更体现出即时通讯、人际交流、自我实现、商品交易、生活服务等这样一些实用的物质性功能。这样的功能已经超越媒体单纯的信息传递的中介或者渠道的媒介属性,更多带上商业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综合属性,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1.新媒体的即时通讯功能

传统的媒体更多扮演的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在传递而并不制造或者提供给大众能够使用什么。但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除了可以传递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即时通讯功能,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这样的媒体进行通讯的成本在不断降低。“截至2015年2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户。……此外,报告显示,1-2月,手机上网用户规模创新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净增817.5万户,总数达到8.83亿户,同比增长5.3%。在微信拜年、抢发红包等新型互联网拜年方式影响下,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创下自2014年1月以来最高点,总数达到8.43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5.4%,比上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无线上网卡用户规模比上月减少94.4万户,达到1621.9万户,在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占比达到1.8%。三网融合推广稳步推进,IPTV用户净增91.5万户,总数达到3561.6万户。”⑩而中国网民的数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

在人人几乎都可以使用手机媒体或者网络媒体进行通讯的同时,用户用于通讯的工具和渠道也在不断扩大,手机短信、微信、腾讯QQ、微博、互动手机游戏、MSN、视频弹幕等等,所有这些基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发的新型通讯工具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这是对传统媒体功能的极大超越和全新定义。

2.新媒体的人际交往功能

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动物,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频繁的接触和交流。过去由于交通工具以及通讯功能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在了一个固定的区域和范围,并且大多发生在相识或相关的人群中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在20世纪60年代对人群中间交往的最远距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认为最多只需要五个中间人,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取得联系,这一理论一经发表便反响强烈。然而随着各种交友网站以及腾讯QQ、微信摇一摇以及陌陌等交友软件的普及,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往,不再需要任何一个中间人,并且交往的群体和范围也在拉大,而不仅仅限于熟悉或者利益相关的人群中间。

3.新媒体的自我实现功能

新媒体的自我实现功能,一方面在于给普通用户提供了广阔的渠道用于个人自身的实现。以前受传统媒体的限制,单纯个体要想实现自我,一方面必须有过人的才华,另一方面展现的范围也有限,一般是娱乐明星或者喜剧明星。而新媒体的普及,让更多普通的群体有了被大众认可的机会,甚至一些比较冷门的草根作家、业界能手等等,也在网络的传播中被推至群体的最高端,并最终实现自身的被认可。新媒体的自我实现功能,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便捷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给了用户非常多可以自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高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视频的充实,以及海量的电子图书、网络图书馆的存在,都大大激发了个人自主学习的热情,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培训和实现。其中最典型则是网络互动公开教育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威廉·博文所说:“越来越多的大学,包括那些最顶尖的学校,正使用新技术让世界进入它们的‘辖区,再也不可能紧锁‘大门了。”

4.新媒体的商品交易功能

达拉斯·斯麦兹曾经提出过一个“受众商品化”的概念。认为所有的传播媒体都是市场和商家的帮凶。它们以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观众前来观看,并在不经意间频繁插入商品广告,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强化受众对特定商品的倾向,媒体则通过这样的手段在广告商那里获得利益的回报。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媒体的商业属性,带有强烈的政治学派的批判色彩。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本身就可能是直接的商家,博客、微博、微信粉、朋友圈、即时聊天群、各种BBS论坛、社区营销、腾讯QQ、MSN等聊天工具等新媒介为内核的网店营销方式,宣传范围特别广,效果大,吸引流量,提高转化率,于是,基于新媒体基础上的全新的商品交易模式出现了。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1号店以及当当网、卓越亚马逊、国美在线、苏宁易购、百度糯米、蘑菇街等等名目繁多的在线购物平台,改变了传统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并以廉价、快速以及良好的售后迅速赢得大批的追随者,并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网购族”。不同于传统媒体单纯的媒介属性,手机、网络等新型媒体在诸如以上的特定业务方面具备了市场的商业属性,并用自己强大的信息传播网络拓展了传统有限的商业领域范畴,同时创造了电子商务、支付宝、团购等等新型的商业词汇。网购节日的出现更是将原本纯粹的网络购物变成了一种购物性的文化活动,更是增强了网络等新媒体造就的商品交易功能,典型是阿里集团淘宝网率先发起的双十一光棍节、双十二购物节为典型,“在过去的几年,每年的“双十一”都形成了全民购物的浪潮,以阿里和京东为主的网络购物平台瞄准商机,在“双十一”节到来之前就展开宣传攻势,打折促销,希望在这一“购物狂欢节”中成为最大的赢家。2014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的单日销售额就达到571.12亿元人民币(约93亿美元),创下纪录。其中,仅2013年“双十一”单日的销售额就超过美国感恩节、“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三大网上购物活动37亿美元的销售总和。……2009年,这一概念被阿里巴巴采用,通过网购打折来刺激销售。几年下来,光棍节也成了商家促销和打折的大好商机。各大电商网站也乘上了双11这趟快车,借势展开营销。”而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这样多元而丰富媒介因素的商品交易模式,将持续而强大地影响着用户的购物选择。

5.新媒体的生活服务功能

随着新媒介、网络新媒体营销与消费者、企业、线上市场、现实物流、线下市场结合,最终在网络新媒介促成下的全新的市场交易模式C2C、B2B、B2C、O2O、O2P等,这些构成了新媒体强大地现实影响和整合能力的重要基础。 C2C的意思就是消费者(Consumer)与消费者(Consumer)之间的电子商务。在C2C模式中,电子交易平台供应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2B(Business To Business,在英文中的2的发音同to一样。)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目前基于互联网的B2B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B2C(business to customer)则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到目前为止,B2C市场上成功的企业如当当、卓越,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已基本成熟。

新媒体作为一种与人的生活无缝对接,实现了人、媒体、社会生活三者的综合和整合。 各种媒介基础上形成物质调配模式彻底在新媒体技术促成下,对人的生活服务全整合,提供了众多日常生活服务功能。比如在线电子银行交易、飞机票、火车票预定、家庭水电煤气费用的缴纳、找工作找房子发布信息,地理位置精确查找等等,其中淘宝、天猫“双十二”等新媒介支撑下的购物模式即是典型。另外快的、陌陌、微信、蘑菇街、口袋购物等随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用户定位、个性化推送等一系列以方便用户为前提的功能的普及,以及移动端设备的进化得到充分发展,对于现实的人们生活的物质控制和统合能力大大增强。如此,当下人们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来完成,大大缩短了人力、物力成本,创造出一个便捷、舒适的生活空间,新媒体彻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体化融入,紧密地与生活功能结合,展示了新媒体除了信息传播等传统媒介功能外的强大的物质性能动控制作用。

四、结语

媒介和社会的关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相互存在,相互影响,并随着一方的改变而改变。在一个单纯的社会结构里,在消费还不是社会生活的主流的时候,媒体承担了信息告知、文化娱乐、社会教育、协调关系等功能,成为受众获取信息、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让受众获得精神意义上的满足。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类型也在发生着改变,其作用也随着新的社会需求不断改变和扩大。当今以手机、网络为主的新型媒体类型,不只承担了传统媒体的功能,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发展,更体现出即时通讯、人际交流、自我实现、商品交易、以及生活服务等这样一些实用的物质性功能。这样的功能已经超越媒体单纯的信息传递的中介或者渠道的媒介属性,更多带上商品交易、社会服务的多重属性,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对手机、网络等事物的新媒体称谓,已经显得狭隘和模棱两可,而应该以何种称谓来定义这样一种集媒介属性以及商业、社会服务属性于一体的综合体,应该是学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参见:Manohar, Uttara. Different Types of Mass Media. Buzzle.com. [November 26, 2011]; “Mass media”,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line version November 2010; Potter, W. James. Arguing for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mass media scholarship. SAGE. 2008: 32.

② Thomps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p.26-8, 74.

③参见[美]威尔伯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④牛建丽 徐水.《论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之优势》,人民网-传媒频道2010年11月25日14:26 来源:《新闻爱好者》供稿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07971/13317192.html.

⑤ 参见柳邦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探析》《今传媒》,2015年第1期。

⑥参见[美] 约书亚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⑦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

⑧李碧森,《试析新时期电视媒体的功能》,青年记者,2009年第21期。

⑨颜景毅,《论新媒体框架下媒体功能扩展》,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⑩工信部:《国内手机用户达12.9亿户 4G用户占比突破10%》2015年03月17日 11:50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5/03-17/7135495.shtml.

哈佛耶鲁网络公开课走红 清华北大生优越感不再,新民周刊,2010年12月03日 08:04.来源: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 12/03/3328672_0.shtml.

凯露;“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还会维持多久?2015年 11月 10日,BBC中文网: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11/151110_

ana_china_online_shopping).

见维基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C2C.

见维基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B2C.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新媒体
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众文化发展趋向探究
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立足功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