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叙式写作风格成因探析

2017-01-16宫笑炎

东方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郁达夫浪漫主义作家

宫笑炎

摘要:郁达夫是20世纪的文学大师,又有“中国的卢梭”之誉。他用惊世骇俗的自叙式的手法描写的“零余者”的畸形变态的心理,对传统道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本文试从作家的禀性、经历;创作经历及审美标准;外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其自叙式创作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自叙式;原因

自叙式,是郁达夫创作思想的核心。对他来说,他自己的生活不仅是他的创作素材,而且往往成为他所要迫切表现的题材,他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毫不忌讳的将自己的生活赤裸裸的写出来,而且用最单纯的抒情格调写出来,使作品充满他自己浓厚的主观的感情色彩。他借以打动读者的主要力量,正在于他的坦率和真诚。郁达夫曾经说:“写《沉沦》的时候,在感情上是一点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有觉得只能照那样地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语不词语,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呢?或是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1]?”这段话正是最好的见证。

歌德说过“凡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没有迫使我非写诗不可的东西,我从来就不用写诗来表达它”,“我写诗向来不弄虚作假[2]”,这也仿佛就是郁达夫的艺术信条和他从事艺术创作的一贯态度。那么,造成作者自叙式写作风格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关于作家的禀性和生活经历

郁达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三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无暇照顾他。郁达夫的童年是孤独的而寂寞的。童年生活对郁达夫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郁达夫17岁时,随哥哥到了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这是郁达夫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郁达夫在日期间,正是中国最黑暗、最屈辱的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郁达夫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的社会地位,从内心升起一种严重的自卑感,这种沉重的自卑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对于一个正处在青年躁动期的青年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这些经历造就了郁达夫忧郁而颓废甚至某些方面有些病态的精神特质,而同时郁达夫是一个本性十分单纯真诚的人,这就促使他不得不呐喊,不得不自我解剖,不得不采用自叙式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

二、郁达夫个人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标准

郁达夫积极尝试一些特别的叙事方式,比如第三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式。因为这种叙事方式具有独特的的叙事效果,对郁达夫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种叙事方式也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审美价值。郁达夫个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但他同时又很注重现实,对当时社会的介入比较深刻。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便是从自己最熟悉的自己作为切入口进行书写叙述。但这样的小说叙述方式必须保持客观的冷静,不然极容易令读者混淆真实与虚构。郁达夫的创作心理便是以自己个体引及一类人乃至一代人来叙述,也就是通常的以小写大的方式,所以郁达夫他选择自叙传小说的写作方式。

三、外国文学对作家的熏陶

郁达夫曾留学日本多年。当时日本正在流行一种文学样式,即“私小说”,所谓“私小说”表面说来就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自传体小说。“私小说”的基本精神是生活与作品的一致性,它以描述自我生活为素材,如果自我生活太平板无味,作品也自然失去精彩。因此作家必须过一种非世俗或反世俗的生活,使生活波折横生、多姿多彩,作品才能充实动人。因此作家互相标榜“生活即艺术”。郁达夫的生活和作品,与“私小说”的原则几乎完全吻合。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隐约感受到作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即是他生活情感的抽象和升华。比如在《春风》中明线是女工陈二妹的生活经历,可实质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折射。

二十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也对他有重要的影响。《沉沦》一出世,郁达夫就以“颓废派”出名了,而他的全部作品被认为始终是以浪漫主义的感伤颓废为主调的。同时,由于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自我暴露,这种十分露骨的坦率,使他的描写又杂糅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这种自然主义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他有关性苦闷,性变态心理的刻画方面。后来他的创作方法有了发展,除了“自传体”色彩较浓厚的作品外,着重刻画和塑造人物性格的小说也渐渐多了起来,比如《春风沉醉的晚上》。不过本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就不是互相孤立的,浪漫主义原也根植于现实主义的土壤,然而这也正是造成郁达夫思想内容复杂性的一个因素,是形成他在小说创作中那种独特风格上又一个惹人注目的特征。

大革命失败后,郁达夫一度消极避世,但抗日战争重新点燃了这位“五四”文坛宿将的激情之火。据郭沫若回忆,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与战友一起对群众演讲,参加救亡宣传活动,亲赴台儿庄等地“劳军”。[3]写了很多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的旧体诗。直到亡命国外,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下,他还以衰病之身,悲歌慷慨,写下了味醇情隽的《乱离杂诗》,显示他不竭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爱。然而他却以五十岁的盛年,惨死在日本法西斯的刀下,而此时国内的抗战已经胜利。为郁达夫,为中国文学,这都是令人痛惜的。

四、结语

郁达夫从自己的观察、体验出发,描写自己了解的生活。他没有隐藏自己,没有掩饰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意识。而是用人们所熟悉的“我”充当小说叙述者,透过“我”的见闻感触来表现作品。在郁达夫的50余篇小说作品中有40篇左右的作品都带有“自叙传”色彩,烙有鲜明的作家身世、经历和性格气质的印记。在这些小说中,他以坦露自我的率真心灵,抒写自我主观的胸臆,创造了一系列“自我艺术形象”,并成为其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成为他在艺术创作上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郁达夫.忏余独白[A].炉边独语[M].第一版.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40

[2]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转引自王自立、陈子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郁达夫研究资料[M].第一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477

[3]郭沫若.论郁达夫[A].郭沫若全集,第二十卷[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20

猜你喜欢

郁达夫浪漫主义作家
作家谈写作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贵人
我和我的“作家梦”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