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互联网+”的实现途径

2017-01-16杨永志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杨永志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在方法上适应时代发展,包括开辟网络新媒体的“第三课堂”、鼓励课上利用手机进行教学互动、开展慕课方式的探索、完善红色教育网站、进行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网络问卷和答疑等手段,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的“互联网+”,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互联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6-0022-05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频率加快。一方面,信息网络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功能,包括超时空性、多媒体性和开放性等特殊功能,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也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多元性、自由性和隐蔽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一些不利的个性又不可避免地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从学者研究和个人教学观察等实际来看,笔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应实现互联网+相应方法的改进。

一、开辟网络新媒体教育的新课堂

以往,我们常把社会实践称作“第二课堂”,不言而喻第一课堂就是传统的学校中教室上课。相对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把利用网络新媒体形成的课堂叫做“第三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近一些年利用“第二课堂”也已经很少,原因是,如果集体进行社会实践,成本、时间和独生子女安全等问题的困扰太多,使效果很好的“第二课堂”难于普遍开展。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第三课堂”,可以避免上述不利条件的困扰,并且能极大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

如何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课堂,或者“第三课堂”,可以在以下方面考虑:

(1)积极引导课堂上的“低头族”。手机上网普及以后,以往课堂教育纪律要求之一就是课上不能玩手机。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大部分是“大课堂”,所以这种纪律要求往往形同虚设,一些学生我行我素看微信、玩游戏、网聊。如果由简单地不许玩手机,变为让学生使用手机查询资料、印证老师所述观点、扫二维码填写调查问卷等,结果会大不相同。

(2)利用网络进行课堂上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对于增强教学时效性非常必要,如果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能高。网络互动需要在课堂上使用联网电脑和手机,前者受到条件限制,一般课堂很难做到人手一台联网电脑,所以最好是使用上网手机。这是一种新尝试,更需要探索好的方式,形成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教师能否搞好教学互动可以是评价其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互动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要点、关键点的把握,而且能使教与学步调一致,节奏协调。探索利用手机等网络手段进行课堂互动,可以把为课堂教学互动插上新技术的翅膀。

(3)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集中进行死记硬背,他们的目标是得高分,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不是主要目标,这是传统考核方式问题的实质。通过现代网络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既可以加强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实行“一习多考”,综合平时考试成绩,又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对于老师来说,运用好的考核软件,可以大大减轻阅卷负担,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活动。所以,应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网上考核新路径,使考核更好的服务教学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引擎收集讨论题内容

网络具有“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等特点,它与传统媒体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等方式进行的单向信息传播有较大差别。进一步说,网络是一种以“交流”、“沟通”、“互动”为内涵的“传播”,它有助于感情交流、思想沟通、师生互动,使现代教学更加人性化和体现教学规律。西方一些大国国家素质教育水平高是我们羡慕的一个方面,而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他们普遍运用“问题讨论方法”进行教学,即在课上布置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分组,包括从网络、图书馆、社会访问等渠道收集资料,在课上由小组代表发表见解,老师和同学给他打分,其综合平均成绩就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时成绩。

面对今天的信息时代,如何“传播信息”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如何“挖掘信息”对于学生更为关键。可以说,一个只会接受信息而不会挖掘利用信息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说,在现代教育中,那些通过互联网会主动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学生才符合优秀标准。具体到利用网络引擎收集讨论题内容,是挖掘信息的科学方式,它能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一定程度转变,使主动的、探索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网络发展,使搜索引擎不断完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层出不穷,它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更加方便人们在网上搜索所需信息,许多网友感叹,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没有搜不到的东西”,“没有任何信息能逃过我们的搜索”。可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理论学习,尤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运用收索引擎收集讨论题内容,其好处就在于:一是收集资料便利快捷,降低劳动成本;二是整理材料简单,避免耗时费力;三是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能增强支撑思想观点依据的科学性;四是能比较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公平公正。

三、利用网络进行“慕课”教学

“慕课”是西方国家首先兴起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一种形式,它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新调整了不同教师在虚拟课堂中的位置和作用。过去虽然电视大学、网络公开课等也把教学过程录成视频,放到网上,但是那种“网上授课”不能与“慕课”同日而语。采取慕课方式,不管什么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课程受学校规模的限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限。所以,利用网络进行慕课学习,使学生选择课程、教师、时间、地点等的自由度非常之大。

通过网络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从国外引进一个概念叫做“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根据需要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那里转移到学生手中。有研究认为,“翻转课堂就是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的部分,强化课堂上学生讨论的部分,翻转课堂强调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虚拟课堂在此指网络课堂,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不一样,没有教室、没有面对面教学的教师和学生”[1]。不管是虚拟课堂还是“翻转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增加了自主学习的途径,是对真实课堂的有效补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进入了“在线”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马克思主义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方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利用慕课倡导的先进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四、利用互联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上看,互联网几乎是当今我们的思想政治领域新战场,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进行大量散布西方的错误价值观念,反对马克思主义。针对我国意识形态这一复杂的新形势,我们需要打造一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普及的网络理论队伍,在各宣传网站以宣讲、讨论、答疑等各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舆论引导。众所周知,网络平台不仅是各种普通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思想交锋、文化较量、价值观斗争的阵地。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公开提出要向我国等世界上所谓“非民主化国家”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而且这种推销已经从传统方式转移到利用互联网渠道,由渗透为主转为直接进攻。面对西方国家在网络平台上向我国提出的价值观挑战,如果不能积极应战,必将引发人们价值观混乱和信仰危机,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失败。要通过互联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论脱离实践,就会乏味和难以引起共鸣,而利用互联网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通过这个联系,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典型事件感染人。实际上,感人的“中国故事”俯拾即是,内容可以是潜心科技的功臣、带领乡亲致富的大学生村官、为“中国制造”增光添彩的产业工人、为服务群众不辞辛劳的基层干部、各行各业的“道德楷模”等等。除了故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而且讲好故事还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故事要有一定的情节,材料要生动,力戒“空架子”或“花架子”,能够让网民随意浏览就被吸引,读着读着就喜欢,随着故事情节深入就能接受其中的价值理念;二是故事的道理要深入浅出,避免讲大道理,而是要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蕴含于故事之中,发挥“一滴水可以折射绚丽阳光”的作用;三是故事要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通过网络平台和动人的故事让中国甚至包括其他国家的网民也能受到感染,感悟到在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同舟共济,共创辉煌的艰辛和努力,使其从情感态度上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坚持正面化是基本原则,即旗帜鲜明、底气十足、内容明确。而正面化的前提是要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是不惧诋毁、不怕批评、不断培育。从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看,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实践效果十分显著。所不同的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宣传活动,当下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其作为政治任务和网络管理工作,要求国内各大网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包括以居先的、醒目的、简明的形式标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二是在国内互联网主要平台上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组织登载有分量的文章,开展热点话题的讨论,介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等等;三是借助不断衍生的网络微型新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式传播,把具有正能量的信息,以及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的“好段子”、“红段子”推荐给广大网民朋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要切忌复杂化、过度化和粗鄙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科学的价值引导,以自身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来消除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在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较量中坚定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说,以网络平台方式传播价值观,已经与传统的教育、读书、自省和身教等方式并驾齐驱,成为价值观选择和影响的重要条件。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得到我国广大群众的认知认同,也必须借助各种网络平台的技术帮助,使其获得一席之地并被广泛传播。

五、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文化吸引力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既要适当地运用网络语言,及时捕捉广大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学生们易于接受的网络话语体系,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就是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转化为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相融合的多媒体文本,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愿意阅读。

提高网络内容的吸引力,要与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这方面,最关键的是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网络文化生态,其根本就是要通过文化“化人”。而文化“化人”的目的是利用文化传播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1)要充分利用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种优秀文化,都蕴含一定的正确价值观,这些优秀文化及其正确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扎根土壤和生存环境,离开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平台上就无法成长。但是,在网络平台利用文化传播价值观时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注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二是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时,不可“包容过度”,警惕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

(2)要采用能够吸引人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文化是最丰富多彩的,而对于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来说,越是文化形式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东西,对他们越有吸引力。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内容和形式不含有价值观的,包括像动画片“猫和老鼠”、“黑猫警长”等同样渗透着某种价值观。所以,为了发挥正确价值观引导作用,关键就要找到相应的文化载体。只有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轻松幽默的、贴近生活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才能抓住受教育者的眼球,并可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3)要根据网络平台的技术特点发展和利用微文化。微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很早就存在,但是目前兴盛起来的微文化,则主要与微博、微信等新的社交网络普及有关,伴随着微博、微信日益广泛发展,当前“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潜移默化地从细微之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轨迹和人生方向”[2]。深入挖掘微文化的资源并发挥其涵养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同样有助于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从网上寻找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答疑

一般来说,广大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善于抓住网络热点,针对学生关心各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来对待。

传统寻找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是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听取学生直接的建议。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不全面不及时,有些人并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些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尤其对于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多数学生害怕立场出问题,不敢提出问题。而网络空间比较广阔,像微博、微信等现代大学生普遍运用的社交网络,可以清晰地获得学生的问题关注点在哪。

从网上寻找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关键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做到切实有效,就应在网上体察学情、了解学意,建立和完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反馈机制,根据学生们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改教育方案。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科学性、客观性与动态性的评估,具体分析反馈信息,检验马克思主义通过网络的传播效果并作出积极回应,在教学实践中给予贯彻落实。

七、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网站

高校是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场所之一,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它的出现大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手段更加丰富。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网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大学中多数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网站,但是问题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网站”的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除了发布一些教师个人信息和学院日常工作外,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红色”,即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建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块高地,方便全校师生在网站上查询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各种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进展。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网站”应汇集大量马列经典著作和理论文章供师生学习,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询和浏览。同时,网站经常举办各种理论宣传、学习讨论、征文等活动。网站栏目和内容的设置要与课堂的教学内容衔接好,促进马克思主义教学从教室延伸到网络。同时,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栏目,由心理咨询专家在网上用聊天的形式与同学进行咨询,为其解疑、释惑,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和精神迷茫,解决学生思想实际。

八、开拓“网络批评”新渠道

作为“网络批判者”首先应是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既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以便实现二者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既懂网络传播技术又擅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仿照“文艺批评”形式开展积极的“网络批评”,针对国内外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开展批判,对错误的思想要旗帜鲜明的“亮剑”。

面对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能否扎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篱笆”,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场生死考验。较之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新媒体咄咄逼人的势头,我们必须加快行动起来,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正能量,开展对错误思想的批判和斗争。

建立“网络批评”,一是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日益加紧对我国倾销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各种错误价值观,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帮助人们搞清什么是真善美,哪些算假丑恶;二是针对国内有些人或者由于愚昧、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利用网络平台介绍和赞美西方错误价值观,宣扬国内早被打入历史垃圾箱中的反动、低俗、落后的价值观,展开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批判,应对来自不同方向价值观“黑客”的攻击。在“网络批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实现手段与目的、批评与教育的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蔡雯雯.慕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创新性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9).

[2]王琳.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9-25)[2016-06-28].http://theory.gmw.cn/2014-09/25/content_13364050.htm.

责任编辑:邓卫红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