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教育观下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研究

2017-01-16杨蕾

东方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

杨蕾

摘要:大教育观认为,只有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整合才能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提供基础。本研究以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各社区与周边学校互动情况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讨我国学校和社区互动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以提高居民和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社区互动;大教育观;资源整合

一、研究背景

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应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学习各类知识和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1998年,以“面向 21 世纪教育”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学会关心:21 世纪教育》报告,该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想形成符合 21 世纪要求的不同于目前的教育模式的教育体制,应该加强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使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因此学校与社区沟通、互动成为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大教育观也认为,只有寻求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整合,才能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提供基础。

作为教育大国的美国,其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密切,互动和合作的历史悠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得较为成熟,而我国的学校和社区互动起步晚,发展慢,对于如何借鉴美国的学校和社区互动成功经验来加强其交流沟通合作方面涉猎较少。

目前,温州社区教育发展迅速,全市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实验项目试点,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各社区在与附近中小学互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我市处于前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本文着眼于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以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各社区与周边学校互动情况为案例,探讨适合我国学校和社区互动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

为对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各社区的居民和附近中小学就学校教育理念、政府的扶植力度等等互动沟通情况进行了解,特意设计调查问卷。

第一步:确立调查对象及人数。

选取来自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各社区人员和学校师生不同年龄段共 310人。

第二步: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

问卷包括七个方面25道题。其中1-3题为基本情况,4-6题为参与动机,7-9题为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扶植力度、经费来源等),10-15题为居民和师生对已经开展的学习活动项目(包括开办的课程,讲座,比赛,评选,义卖等)的活动参与度、活动满意度和效果,16-18题为社区和学校的公共设施开放程度,19-21教学资源共享情况、22-25题为社区居民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等。

第三步:发放调查问卷给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各社区的居民和附近中小学不同年龄段共310人,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二)个别访谈法

随机选取80人进行深度访谈就社区与学校的互动沟通情况,资源开发意识进行深入了解,内容包括5个开放性问题,其中涵盖学校教育理念,社会各界团体的配合情况,互动项目的内容选择,对于居民和师生素质提高上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归纳总结出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情况的问题症结所在。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总体情况分析,社区人员中总体学历水平以高中为主,占41.1 %(115人),具有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主要集中在教师,分别占24.2 %(68人)和16.4%(46人),初中及以下学历为47人,占16.8% %,硕士及以上学历为4人,占1.4 %。

调查显示,只有7.5%(21人)的人认为政府和社会对于学校和社区合作互动的支持力度够或基本够(30人,占10.7%),81.8%(229人)的人认为支持力度不够,44.3%(124人)的人认为开展活动的经费来源比较欠缺或非常欠缺(69人,占24.6 %)。

关于居民和师生对已经开展的学习活动项目的活动参与度、活动满意度和效果显示,只有16.4 %(46人)的人经常参加社区或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46.4%(130人)的人偶尔参加。12.5%(35人)的人对活动感到满意,53.6%(150)的人基本满意,20%(56)的人不太满意,还有13.9%(39)的人不满意。只有24.2%(68人)认为举办活动效果显著,60%(168人)的人认为效果不大,15.7%(44人)的人认为基本没什么效果。

关于社区和学校的公共设施开放程度和教学资源共享情况:只有 11.7 %(31人)的人认为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场地和学校的图书资料被社区经常使用,57.1%(160人)的人认为不太经常被使用,31.8%(89人)的人认为从未被使用过。12.5%(35人)的人认为社区场地被学校经常使用,67.5%(189人)的人认为不太经常被使用,20%(56人)的人认为从未被使用过。

关于社区居民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的调查表明,只有21.4%(60人)的人认为学校和社区承担起对居民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30.7%(86人)的人认为能基本承担,47.9%(134人)的人认为效果不大。

(二)访谈结果分析

随机选取80人进行深度访谈。内容包括5个开放性问题。82.5%(66人)的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学校互动重视有待提高;93.8 %(75人)的人认为学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社会发展和需求,急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更新,包容性亟待提升,70%(56人)的人认为社会各界团体的配合情况不尽如人意,互相推诿情况普遍,78.8%(63人)的人认为互动项目的内容和选择渠道比较单一,有待拓宽,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可增加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87.5 %(70人)的人认为居民和师生素质有待加强,教师的学校与社区互动知识与技能有待加强,部分项目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收效甚微。

四、启示和建议

结合以上调查结果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一些适合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启示和建议,以提高居民和学生的素质。

(一)政府扶持力度上,经费筹措上加大力度

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学校互动重视有待提高。政府应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制度上的沟通,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指导社区制定发展计划,协调各部门以推进学校和社区的良性互动,经济上通过专项拨款或通过慈善机构募捐、个人和企业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社区可以通过招募一批义工和志愿者来节约活动成本,减轻政府经济压力。

(二)政府,学校和社区管理人员转变教育理念

学校与社区工作人员思想闭塞,教育观念落后,不能充分认识到社区的教育功能,教育意识不强,部分社区居民学习意愿不够强烈。应通过宣传使人们确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应意识到教育资源不是学校独家占有的,认识到社区与学校开展双向服务和良性互动的重要性,这是促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的思想基础。

(三)学校和社区应加强联系,教育资源应双向开放

目前社区和学校的联系不够密切,互动和开放的程度不够。社区和学校应充分发掘和整合利用各自的优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学校应积极挖掘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如一些企业家,老革命,和民间艺人,项目传承人并请进校园,丰富拓展校园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也向社区全面开放,包括请校园名师走进社区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学校和社区的文体设施和场馆在闲置情况下也应双向开放,实现人力和物力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教育设想。

五、结束语

只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和学校资源,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双方共赢,使社区成员和师生从学校教育的狭隘教育转变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念上。才能改变重人才培养、轻公民素质提高的旧观念,确立社区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新观念,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2]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03).

[3]厉以贤.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J].河南教育,2001.

[4]韩芳.美国社区教育本土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5]马宇.试论社区教育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2002,(05).

[6]陈云,陈国玲,王信芳.国外社区教育对我国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启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
国有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大数据时代电力运营监控数据处理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营销核心思路探索
物流行业发展中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资源整合视角下夏布的手工艺品设计研究
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