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要终结吗?

2017-01-16童达

东方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黑马

童达

摘要:面对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等成本影片”的崛起,我们又想起了《疯狂的石头》这匹票房黑马,2006年中国电影“小成本影片”给了中国“大片”上了一课,小成本也可以有大作为,随后的一系列小成本电影并没有撼动中国大片的主导地位。2015年中等成本影片《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左耳》和《战狼》都取得超5亿的票房,与之比较的是大片的滑铁卢:《太平轮》、《一步之遥》、《黄金时代》票房与预期相差甚远。2012年到2015年这一波中等成本影片的冲击貌似具有极强的持续性,我们再次联想大片时代是否成为过去?通过对于大片产生的历史和原因、电影的技术特性、对抗好莱坞电影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说大片时代并没有结束,或者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关键词:大片;黑马;中等成本影片;小成本影片;终结

一、电影市场概况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69亿元,其中66部影片过亿,观影人次达到12.6亿。商场如战场,在电影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电影人把票房视为要占领的高地,虽然这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是一个个票房数字都是一粒粒“子弹” ?——电影票堆砌而成,是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些在今年电影市场上赚的盆钵满满电影公司,能否在来年再创辉煌呢?这是一个未知数;去年受人唾骂的电影导演今年能否翻身?这是不确定的;当红的演员能否成为票房保障?这是由观众决定的。电影产业是瞬息万变的行业,电影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产品,大片在风雨飘摇中生存。2002年,张艺谋的影片《英雄》把中国电影带入了“大片时代”,然而在2006年宁浩以《疯狂的石头》杀出重围,成为小成本影片的票房黑马,人们以为大片时代就要过去了。然而《叶问》系列影片、《集结号》等影片的大卖给了人们狠狠一记耳光。2012年底到2015年,一批中等成本影片在不断刷新票房纪录,与之相比较的是《黄金时代》、《太平轮》等大片的滑铁卢,人们又在想“中国电影大片时代要终结了吗?”

二、大片的由来

说到“大片”,我们就不得不提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和电影《大白鲨》,正是他们诠释了“大片”——大电影、大投入、大明星、大制作。“超级大片(Blockbuster)”一词曾用来描述一部由于太成功而使同街区(block)的竞争戏院破产(bust)的戏剧[1]。如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它已经成为一个类型电影的代名词,同时这个词也成为现当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料。

2002年中国电影开始了院线制改革,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影片从前期的策划筹备,到拍摄制作,再到后期的宣传发行都采取了完全符合商业规律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创了中国的“大片时代”。

投资3000万美金的《英雄》2001年8月11日开机,主创人员巨星云集,有李连杰、梁朝伟、甄子丹等。2002年12月20日全国公映,最终取得了2.5亿人民币国内票房,成为中国第一部票房过两亿的影片。该片在国际市场反响甚好,第一次使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战胜了好莱坞大片,连续两周成为北美的票房冠军。最终全球票房取得$177,394,432美元,成为中国电影全球票房最高记录保持者[2]。

中国大片给中国电影带了新生命,让老百姓重新回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同时中国大片也阻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毕竟能够拿大投资来拍摄电影的导演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电影需求的时候,电影产品种类单一使得人们的选择性少了,比如说2002年《英雄》的票房占当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四分之一还要多,也就意味着那年电影院观众有四分之一的人看的电影是《英雄》。

三、挑战

正当人们对于大片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影片《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这部总投资仅有300万的影片,最终取得了2350万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同时也诞生了一批明星演员,比如黄渤、徐峥、刘桦、郭涛。2006年人们似乎看到了小成本电影的未来之路,人们试图在黑色喜剧片中找到答案,虽然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大批量多线索的黑色电影,但始终没能突破小成本影片票房惨淡的局面,也许这只是小成本影片的一次试水。

真正的小成本影片崛起还得数影片《失恋三十三天》,2011年11月11日被人们称之为“神棍节”,“一百年也就这么一次”,这一天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匹黑马,它的投资只有八百九十万,但最终票房却达到3.44亿人民币。这部影片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淘宝给它做了一个“活广告”——双十一半价,另一方面得益于影片"接地气"。这部影片的成功也正式宣告了小成本也可以有高票房。

正当人们为小成本电影取得高票房欢呼雀跃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正酝酿着一股新的力量——中等成本影片正蓄势待发。2010年影片《杜拉拉升职记》总投资不过两千万,在中国电影市场顶多只能被称之为中等投资影片,但是由于“老徐”的加入,硬生生的把这部影片票房捧到1.21亿人民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影片在开拍之前就已经通过植入广告收回了成本,也就是说影片超亿元的票房就是它的毛利润。无独有偶,2011年“老徐”再次“上马”,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最终票房突破两个亿。这只是中等成本影片的一个先锋队,2012年底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记录,总票房达到12.6亿人民币。这个投资仅有3000万的影片打破多项票房纪录,最终成为中国电影难以逾越的前辈,虽然《西游降魔篇》有超越《人再囧途之泰囧》的趋势,但最终也只能止步于12.4亿票房。

《人再囧途之泰囧》给2013年“红五月”开了一个好头,影片《北京遇到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都最终都票房过5亿,成为年度过5亿最多的月份[3]。而他们的投资都非常相似,属于中等成本制作,那么为什么这些中等成本影片能够创作这样的高票房?一方面是得益于这些影片过硬的品质。另一方面,国产大片类型单一、制作粗糙也成就了中等成本影片。

2014年,中等成本影片似乎要把“红五月”的势头进一步延续推向高潮。影片《后会无期》、《分手大师》、《匆匆那年》、《心花路放》以几千万的投资额获得超过5亿的票房,特别是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获得2014年国产影片的票房冠军。

“国产大片”历经风雨数十载,有褒奖也有诟病,经历了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中小成本影片的突围,但是国产大片还是存活下来了。历数2002年到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国产大片还是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再试想一下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电影,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也就是那些国产大片。那么究竟中国大片时代终结了吗?

四、大片存在必然性

针对5月份中等成本影片的集体井喷,国盛影业总经理高军认为“一旦有一个光环、一个成功案例出来,就一拥而上,这是电影业的浮躁之处。”他说,“试想有一天观众看腻了小清新、怀旧片,中国电影又该怎么办?如果全行业都在拼命做中小投资,没有人再肯做大中型投资的国产片,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难道中国电影永远只能小打小闹?观众想看大制作影片只能看好莱坞的,原因仅仅是中国大投资影片最近不赚钱?”

而在高军看来,许多高额投资的电影不赚钱,并不是投资的错,问题出在定位不准和影片本身的质量问题。电影业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都需要踏下心来,精耕细作。他说,“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大投资大制作的影片更有机会走出国门,影响海外观众”。

可见,中国大片时代并没有结束,或说真正的中国大片时代还没有来临,只是‘伪大片冒充‘大片的时代过去了,良性的电影市场不可能没有大片。在美国电影市场中也是遵循“二八法则”的,20%的大片创造80%的电影票房,对于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不可能没有大片。

大片之所以在中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中国大片是培养国人观影习惯的必由之路。

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道路上需要大片,无论是和我们的过去相比,还是与国外电影强国相比,中国人均观影人次都非常低的。1979年,中国电影总的观影人次为293亿,创下历史之最。而2011年,即便我们在2011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城市观影人次和农村观影人次加在一起突破25亿,也仍然不足1979年的1/10。美国2010年的观影人次为13.44亿,中国还不足美国的1/5。更何况,中国总人口超13亿,美国才2亿多,以至于有人说美国人每年看五次电影,中国人五年看一次电影。

不过近几年来由于国产大片培养人们观影的习惯,人们更加乐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在休闲时光享受视听盛宴。2006年,人均观影次数为0.07,也就是说平均每人14年(注:1/0.07)才进一次电影院。而到了2010年,平均每人5.3年进一次电影院。2014年中国观影人次可以达到8.3亿人次,实现平均每人每1.6年看一次电影。

没有大片为中国电影市场加油呐喊就没有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没有大片的巨额投资和华丽场面就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影院看电影。即使当中国电影超越了美国成为了第一大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是离不开大片。

二、中国大片是满足人们观影需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人们经济条件好起来了,娱乐活动也丰富起来,电视、录像厅、KTV、酒吧的兴起为我们生活增添了更多选择。曾经电影经历了这些娱乐方式的冲击之后节节败退,最后就剩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但是经过中国电影人的不断摸索和尝试,中国电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人们都在说大片时代已经终结,但是从欣赏电影艺术形态本身来说,观众对大片仍然怀有期待。人们选择进入影厅而不是在电视机前看片,或是在电脑前点开视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体验大屏幕上带来的感官享受。影院观影呈现的画面、音效、特效,是电视、电脑所无法取代的。当我们在电脑和电视面前看电影时,我们体会不到电影给予我们的美感,同时也体会不到集体观影的乐趣。

三、中国大片是对抗好莱坞电影最有力武器。

中国电影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从2002年的9.5亿票房到2014年的296亿票房,在抗击好莱坞电影的道路上一直很艰苦,2014年进口片压倒国产片,占年度票房54%,中国要从电影大国成为电影强国任重而道远。

2012年2月18号,中国与美国签订《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中国每年将增加进口14部美国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中国人觉得好莱坞正在一步步紧逼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能否在电影全球化的浪潮中继续前进,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

中国电影无论是从投资额上来说,还是制作流程的规范化来说,对比好莱坞电影我们还是非常初始化的。在好莱坞,一个中等成本投资的影片在国内就是一部大片,好莱坞流水线式的制作流程能够保证影片质量,因此在对抗好莱坞影片时,中国电影都显得那么弱小。

“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大制作。”星美集团副董事长覃宏认为,大制作是中国电影的脊梁,“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推动我们追赶好莱坞的步伐”[4]。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不断提高,一些小成本影片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只有大投资才能保障必要的影片制作质量,才能培养更多的忠实影迷。

四、电影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中国大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与技术紧密挂钩起来,无论是摄影机的发明,有声片的产生还是彩色片的出现,都是因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革命。卡梅隆为了拍摄影片《阿凡达》等了十几年,随着3D技术的逐步成熟,《阿凡达》横空出现,在中国取得超过13亿的票房,在全球取得27.815美元,至今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纪录,这不能说不得益于新技术的推动。2015年的《捉妖记》把特技制作和真人拍摄有机结合起来,有望成为中国票房第一,充分证明了电影大片的可持续性。

一般来说一门新技术的发现需要强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往往能够运用这些高新技术的电影都需要在技术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么大的资金量也就大片能够承受的起。这些高额的成本需要有相应的回报,如果得不到理想的回报率就没有投资商愿意进一步投资新技术研发,这样势必进一步导致电影水平的下降。因此说中国大片一方面能够刺激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壮大电影产业。

五、结论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有没有终结?这个命题留给大家无限的猜想。从电影的本性到电影的发展规律,从电影的受众到电影的产业化趋势我们都能看出中国大片时代不仅没有结束,而是在不断寻根发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岩泉.“大片时代”终结了吗?[EB]http://guancha.gmw.cn/2013-07/21/content_8345474.htm

[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55-257.

[3]刘浩东,《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27-156.

[4]青岛早报,光线王长田:广电总局批准的电影90%都不该拍 [EB]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 2013 -06/24/c_116257690.htm

猜你喜欢

黑马
“黑马”不黑
“黑马”的由来
马鼻子上的蚊子
千里马
千里马
乞丐奇术
“黑马”源于英国小说
寂静
停电
伯乐和“世界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