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阅读法漫谈

2017-01-16吴永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诗三百精思诗家

传统阅读法,而今仍可借鉴。先说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孔子说:弟子们何不学诗呢?诗可以引发感兴,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用来交往合群,可以学会讽刺方法。近呢,可以服事父母;远呢,可以侍奉国君。还可多记住草木鸟兽的名称。而诗虽有许多,仍可总括起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孔子说: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吟咏他的诗歌,阅读他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就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得意忘言。庄子《外物》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词是用来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需要言词了。这是说要抓住意思,不可拘于言词。且在庄子看来,还是言不尽意的。《天道》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语言本是用来表意的,但却不可言传,有其局限性。不过言与意之间,又还有一个象,则可立象尽意。

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就是不强求理解,尤其是眼下超乎能力无法理解的。但读书仍要以会意为主,就是要能领会意思。

披文入情,提要钩玄。刘勰在《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写文章的人是情感激动而发为文辞,看文章的人是由文辞而进入情境,沿着波流追溯源头,即使深奥隐晦,也会使它显露。年代久远,没有谁见过作者的面容,但读了文章,却能窥见其心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提要钩玄,换言之就是归纳与概括。

言外之意。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滋味说诗,认为味在咸酸之外。“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外之致,如同味外之旨。《与极浦书》中又讲:“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没有说出来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讲:“圣俞常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既要有描绘能力,又要有言外之意。写是这样,读亦然,要能捕捉到言外之意。

熟读精思。朱熹说:“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此等等,是反复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此可见熟读的重要。且在朱熹看来,熟读还要与精思并重。“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熟读与精思,要互相配合。若只读不思,或只思不读,就见不出效用来。“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理,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一遍一遍地读,才能做到熟。一遍一遍地思,才有可能领会,读与思互为促进。

涵泳体会。且看宋代陆九渊的《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是说读书不可慌忙,那样挂一漏万地读,收效甚微。应当换个心境,让心情平静下来,有涵泳的功夫,才能读解出兴味来。一时间难以领会的,不必强作解人,可暂且放过,留待他日再来读解。但有切合于自身经验的,则要细细地思量一番,才会融入到个人的涵养中去。

吴永福,教师,现居福建长汀。

猜你喜欢

诗三百精思诗家
韩愈《元和圣德诗》规模《诗三百》辨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精思巧构创新意 水到渠成探新高——“Fe3+、Fe2+间的转化与检验”教学设计及意图分析
三种《诗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