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教学中的“无为”艺术夏

2017-01-16刘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无为班主任老师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是告诉人们如何去为。顺势而为,对于我们的教育管理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今许多教师朋友们慨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呀!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好教,口口声声要平等要自由,才豆丁大就已经专门和你唱反调!其实细想这也是时代的产物,要解决这一矛盾,正是要消除学生被动教育的逆反心理。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与“无为”而治的教育模式,因为二者教育效果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讲究“无为”,而是一味地强调“有为”,被教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教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家长经常向儿女们讲述着十月怀胎的困苦艰难,临产时的撕心裂肺,儿女感冒发烧时的彻夜不眠。在儿女成长中,日常衣食住行要操心、身体健康要操心、心理问题还得操心……在学校,老师们也是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关于积极遵守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甚至关于防火用电交通安全……事无巨细,教育意识贯穿始终。家长、老师所做的这一切,往往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强的震撼。学生树立理想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不枉费老师的一片教育苦心,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但这种被动产生的行为总是三分钟头脑发热,过不了多久又会抛到九霄云外。

而“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者本身具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并不会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教育于无形,让教育了无痕迹。教育者用心构思,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艺术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叶圣陶曾说过:我们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同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也是为了“不管理”!笔者所在学校的领导就认同这么一条不成文的法则:一个事无大小全部过问,甚至还要亲身躬行的班主任不是一个好班主任。显然这样的管理毛病就在于他们吃力不讨好地把事情全做了,累坏自己不说,也培养了学生的奴性意识。而作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应懂得做好宏观调控和引导工作。何况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学风如何,不是看有老师监督时学生表现有多好,而是看没有老师在场时情况如何。且惟有如此,才是真实的。留白是国画的基本技巧,而这点恰恰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一张白白的纸,本是虚无的,让画家在上面略点几笔,虚无部分就马上变得有意义,不可缺少了。管理当中恰当地用上三分力也许比用足十分力得到的效果更好。

“无为”在教育管理中的效果已毋庸质疑,那么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怎样实践和运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身体力行,自主管理

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的班主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权力,于是学生缺乏一种主人翁意识,在校读书似乎是为父母读为老师读,如此就非常被动。在班级管理时,适时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班、团干部的培养、班级纪律的制定、小组之间的评比竞赛等这些都可由学生自己去根据实际策划、判定、实施,而班主任可做一个参谋、协助管理者。同学们可以自己主持班会课,组织班级间的活动课,甚至偶尔当老师上一堂正式的课,老师仅做知识补充工作,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好方法。实践效果是非但同学们不是什么都没学到反而配合得比平时更好更认真,接受也很快,而“教者”也体会到了老师平日的辛劳。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天职就是为学生解除疑惑,当学生就学习或生活中的困惑向老师寻求帮助或答案时,尤其是一些思维很活跃的学生向老师置疑时,教师总是严阵以待,将自已生平所学,经验所得搜肠刮肚全部找来应对,生怕被学生问倒,觉得颜面不保,威信扫地。学生也已经养成此种习惯,如果这老师哑口无言,学生或者很失望,或者有种莫名的成就感,并觉得这老师应当被送去进修一下才有资格来教我管我。我们口口声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学生却不一定这样认为,他们的印象中,教师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他们可以因为老师一个问题没解决而完全否定这个老师,从而不服从其管理,成为教师管理中的拦路虎。其实老师们完全可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可用另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反问,让学生在解答此疑问的同时找到先前问题的解答方法,或点拔学生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找到答案。一般老师并不需要做正面的回答,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懂得了某个知识或懂得了如何处理某件事,而是要让他知道如何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以后能自行应对。如此一来老师不会面临困境,学生也能在自行的摸爬滚打中,成长得更快。

二、扬其长避其短

老师可以运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含蓄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能开发潜能。我想起我读初中时的一次类似经历:英语试卷发下来,我只考了个34分,这让我无地自容,更要命的是老师居然还叫我们拿回去家长签名,没签的就站在门外听一堂课。我不敢给家人看又怕站门外,只好铤而走险自已冒名签了上去。第二天我颤抖着把试卷交给了组长,课前试卷没被扣下,上面多了行字:你是个自尊心、荣辱感很强的学生,也心疼父母怕他们因你操太多心,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交给他们一张满意的答卷,是么?我偷偷地在笔记本上写了整整一页:是的!是的!是的!——

犯了错或者学习差,“批评”似乎已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定式,我的初中老师没有严厉的斥责也没有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促膝长谈,省了时却反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让学生终生难忘,这就充分展示了“无为”的高明。批评学生时,老师难免动动肝火,这对身体是不利的。老师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其金子般的闪光点,只要对他们有信心,假以时日,学生一定能走出一时的困境。

三、遣将不如激将

差距越大,留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没有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更深刻的教育。使学生在现实对比中,找到存在的差距,心灵受到震撼而豁然开朗。

笔者所教的两个班中,有一个班的很多学生夜郎自大,这让我十分恼火,只出于他们平时成绩还不错,一直没“发作”。直到一次期中考试这个班成绩比隔壁班差很多。我本想逐个找人好好批评一下,但最后决定不这样做。上课时我对他们说:“无论大战小战,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比得太远没有意义,就我们两个班比一比吧。现在我按学号把隔壁班的成绩读出,请在座的对应自己的学号记下对方的分数,然后对比自己的分数,最后再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告诉我你比他(她)高多少或低多少!”“低8分”、“低21分”、“低3分”、“高16分” 听到“低”字的大部分同学们都在各自唉声叹气,但一听到“高”字出现,几乎所有人便自发地热烈鼓掌欢呼。这一尝试,激起了全班同学强烈的集体荣辱感,可以看得出好些同学在暗下决心誓报此仇。也不知是巧合还是这次对比见了成效,紧接下来的期末考试,这个班比另一个班成绩高出很多,为了满足大家的虚荣也以示表扬,我决定故伎重演,但极度兴奋的他们在听完隔壁班的分数后就骄傲地说:不用浪费时间去比了,我们绝对优势!老师你开始试卷分析吧!

四、避实就虚,以退为进

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策略。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可以不采取就事论事的尖刻说教,而通过暗示、启发等方法,实现教育中的“无为而治”。有学生犯了错误,按班上规定应得以一定处罚,在大家面前,老师可以较严厉地对此生加以批评,以儆效尤,并勒令其放学后去老师办公室。但私下里,老师应问清其犯错原因,并对其表示理解,如果认错态度诚恳就直接告诉他这次就不严厉惩处了,但这不是对犯错行为的姑息或肯定,而是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老师给予的改过机会!

在教师值班晚自习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情绪不高、心不在焉,这时老师可以不直接询问,而是对那位同学说:“今天很累吧,我也觉得,我们到走廊上聊聊怎么样?”可以谈天,可以谈地。有时学生只是一时觉得苦闷无处排解,同龄人也未必能开解自己,正需要老师的帮助;有时学生只需要感觉有人关心自己,还未被这个世界遗弃仅此而已。

五、海纳百川,坦诚宽容

在教育中运用“出奇制胜”的兵法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师的宽容使学生明白事理,这是真正的教育。对学生犯错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松环境中自省。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面对学生一个小小的错误,老师一个微笑,这是宽容;以恕已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这些在思维方式上有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退为进,以反为正。总之只要我们老师能多动动脑子想些点子,事半功倍不费力又省时的教育管理模式终将让我们老师教得开心、管得轻松!让我们把“无为”教育艺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书目:

[1]《基础教育再把脉》 朱永新苏州大学出版社。

[2]《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张万祥江苏教育出版社。

[3]《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 王明辉赵中建教育科学出版社。

[4]《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期刊社。

夏刘芳,教师,现居湖北崇阳。

猜你喜欢

无为班主任老师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六·一放假么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