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认知转喻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2017-01-16张阳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认知英语学习

张阳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认知隐喻受到了大量的研究,认知转喻相对较少,而事实上认知转喻在英语语法和语用中的应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英语中包含着大量认知转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掌握认知能力是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认知;认知转喻;英语学习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方法尤其认知转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培养认知能力成为英语学习中的新重点。

认知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一种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它贯穿于问题求解、概念形成和语言理解等最复杂的人类行为中,是在知识表示上的一种逻辑运算。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不仅需要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语义等,也需要关于语言所述对象的背景知识。

二、认知转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过去人们常把转喻看作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转喻被认知语言学家看作一种心理机制,这一心理机制构成了人类许多概念形成的基础。即以源域中较为凸显的部分来替代目标域的概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转喻思维提高了语言使用和交际的效率,人们在交际中无需面面俱到地把语言全部表达出来,只需“点到为止”,便可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

普遍认为认知转喻有以下几个特点: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为同一理想认知模式内的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达;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是偶然性的,没有有概念上的必然性;目标域是凸显的,源域是作为背景的。

从近些年的研究可以看出,认知转喻在英语语法及语用层面上的影响日益突出。

(一)语法层面

语法赋予人表达各种思想或观念的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来自对现实的象征,学者们大量探讨了认知转喻和一些具体语法现象的相互制约关系,即认知转喻构成了一些语法现象的语义基础,以及一些语法现象也制约着一些认知转喻的运作,使这些转喻只能部分地体现出来。从认知转喻角度来理解语法会比机械性地记忆语法知识更有效率。

在语法研究中,词类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词类转换中所包含的转喻大多以行为场景为基础。名词转化为动词,转化后的动词通常指整个行为过程和场景,这样的转喻大多是目标域包含源域的转喻,因此它们之间的意义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异。如:

a.Marry has authored Chapter Two of that book.

玛丽已经写完了那本书的第五章。

b.Marry is the author of Chapter Two of that book.

玛丽是那本书的第五章的作者。

两者的转换不单单是词性转换,从转喻的角度来看,例a中的动词所表达的不仅是施动者代替行为场景中的行为,还表述了施动者对他所参与的整个场景活动的描写。例b中的名词则仅代表了行为的施动者。两者的差异在于动词指称一个场景行为(目标域),是一个较丰富的认知域;而名词指称行为场景中的施动者(源域)。例a是目标域包含源域的转喻,而例b是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前者是认知域的扩展,后者是认知域的凸显。

名词转换为动词后的意义与原词并没有太大偏离,由于认知转喻机制的作用,两者之间常常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的邻近性。因此,在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词类转换,从其背后的转喻机制入手,理解名词和动词所分别代表的含义,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用层面

认知转喻对语用尤其语境方面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语境背景下,可以运用认知转喻机制来理解某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句子。

One waitress says to another,“The ham sandwich just spilled beer all over himself.”

ham sandwich 的理解既取决于上文one waitress says to another,同时又取决于下文over himself。两者同时决定着该词语的语境。前者决定了事件发生的场所,即餐馆;后者决定了动作的发出者是一个用餐的男士。这两个语境因素同时决定着该词是“The man who ate ham sandwich”的省略形式。

认知转喻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用推理过程。这样的语用推理依赖于学习者的感知、百科知识、逻辑知识,同时又与概念的跨空间映射、概念的合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传统修辞学还是现代的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转喻是一种邻近替代关系。在英语学习中善于运用认知转喻机制为理解语言知识提供心理通达,能极大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久而久之,这样的思维模式会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结语

尽管认知转喻在语言学历史上较其他研究方向时间尚短,研究尚浅,但纵观国内外现有研究,不难发现认知转喻在语言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多层次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使认知转喻的脉络逐渐清晰,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学习者自身要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转喻,教师也可在课堂中为同学们解释语言背后的形成理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某些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2008,(2).

[2]邓敏.浅议转喻的认知语用理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

[3]郭卫平.转喻语用认知—空间映射视角下的概念整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

[4]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369,385,383.

[5]汪榕培,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5,186-187.

[6]叶碧慧.英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转喻视角[J].福建论坛,2009,36.

[7]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85.

猜你喜欢

认知英语学习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优化教学方法轻松过“词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