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台服务深化新路径

2017-01-16金业阳

现代情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服务创新知识库

金业阳

〔摘 要〕平台服务的深化,正在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路径。然而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知识服务平台,如果缺少一些必要的条件,则很难实现当初的愿景。本文以“深圳学派”知识库的构建,作为平台服务创新的一个案例,首先,分析了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的现实意义;接着,重点探讨了欲实现“深圳学派”知识库功能:一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上,软件平台及模型构建应满足学术资源长期保存、开放存取及学术交流功能;二是在资源内容建设上,应规划与界定学术资源的范围、类型,建立多层次的激励、保障机制,以及方便存取的信息渠道。

〔关键词〕服务创新;深圳学派;知识库;机构库;学术资源建设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2.015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2-0081-04

〔Abstract〕Deepening of platform services,is the innov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 for the new path.The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cademic resources,however,without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vision.The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Shenzhen School”knowledge base.Then it discussed the functionality to achieve“Shenzhen school”knowledge base,for one thing,the software platform and model should meet the academic resource long-term preservation,open access and academic exchange,and for another,information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should be to plan and define the scope,type of academic resources,establish multiple layers of incentives,guarantee mechanisms,as well as easy access to information channels.

〔Key words〕service innovation;shenzhen school;knowledge base;institutional repository;academic resource construction

平台即服务,在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风起云涌之时,信息服务也以精、准、快之势扑面而来。当下Facebook、YouTube、微信、QQ、等各类社交软件(或媒体)以同事、朋友、同学或相同兴趣者等群共享空间,主导着当下社交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同样,作为信息服务主体的图书情报机构,也正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构筑着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如机构知识库、学者知识库、高校人文库,等等。毋庸置疑,平台服务的深化,正渐渐形成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路径,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深耕知识服务平台,把知识创造者、传播者及利用者以一种最直接、简便的形式集结起来,形成一个个集中展示学术成果、并以此为纽带进行学术交流的开放式信息服务系统。然而,构建一个真正能实现这些功能又乐于被学者及读者使用的知识库平台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库存在的社会意义、建库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及支持库运作的环境等。否则,类似的创新服务就难以持续发展,建库的愿景也难以实现。特别是当知识库利用率很低时,有些甚至成为僵尸库。有鉴于此,笔者拟就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作为平台服务创新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是学术机构为获取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其功能是展示并长期保存机构内的研究成果、实现科研成果的开放存取,并以此促进学术交流及体现机构的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1]。它最初的雏形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于2001年为保存本校师生的研究成果而建立的知识库,而正式诞生则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与惠普公司于2002年合作推出系统软件DSpace为标志,随后几年,机构知识库在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大陆、香港等世界各国或地区逐步发展,2006年达到300多家,之后以每年约300家的速度迅速增加,截至2016年6月,OpenDOAR共收录机构知识库超过2 600家(来源:http:∥www.opendoar.org/,2016.06.08)。其间,功能也逐渐强化与完善,由最初的典藏与展示机构成员智力成果为主的载体渐渐变为在成员间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激发灵感与启迪智慧并重的平台。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深圳学派”之际(见《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2012.2),构建基于“深圳学派”的知识库,对于长期保存深圳学人的研究成果,营造学术氛围与凝聚人才,促进“深圳学派”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笔者需加以说明的是“深圳学派”知识库并不等同于机构知识库,它与通常意义下的机构知识库略有区别:就是在收藏范围方面,机构知识库以是否是机构的成员作为学术资源边界的收藏范围,而不论其收藏的学科内容;而“深圳学派”知识库则以学术成果的内容(即符合深圳学派内涵与价值取向的学科或主题)来划分边界收藏范围,而不论其学者是那个机构,实际上,从“深圳学派”现有学术资源来看,其学派核心成员所在机构包括深圳大学、深圳社会科学院、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市委党校等众多机构。因此,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除会面临一般机构知识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外,还会面临自身一些独特的问题。接下来,笔者拟就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的现实意义及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1 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的现实意义

“深圳学派”的提出缘自著名学者余秋雨与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王京生的一次谈话,时隔不久,王京生发表了《从百家争鸣到深圳学派》一文,首次公开提出建设“深圳学派”的基本设想。随后,建设“深圳学派”渐渐形成共识并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呵护:2010年3月,“深圳学派”一词首次出现于政府文件《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中;2012年2月,深圳《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圳学派”建设的宗旨。在学界,2012年9月,召开了一次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深圳学派”建设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包括:中国社科院、广东省社科院、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央党校、深圳市委党校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如此种种表明,“深圳学派”正在从概念走入现实。然而,建立深圳学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为“深圳学派”需要一批具有学术开放、包容,具备全球视野的研究群体来丰富学派内涵、规划学派发展、营造学派生态[2],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淀,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及具体平台去孕育,而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具体来说,基于“深圳学派”的知识库对“深圳学派”建设的意义有以下4个方面:

1.1 为学派成员提供一个直接、方便、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 知识库的学术交流模式是学者将智力成果直接提供给知识库,经过审核认证后、进行收藏整理,就直接提供给最终消费者使用。与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相较,一是它比传统期刊的商业模式更快与读者见面,也更方便获取;二是它可以集正式出版物、预印本、学术会议稿、研究报告、实验数据、博客、电邮、学术网站于一身,提供及时、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渠道。

1.2 展示并长期保存学派成员的研究成果

通过“深圳学派”知识库,其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各类研究活动能够系统展示出来。由于它以一个整体的角度来反映“深圳学派”的智力资源,不会被众多分散的期刊所淹没,从而确保“学派”整体资源的广泛传播与长期保存,提高“深圳学派”及研究者个人的可见度与学术声誉。

1.3 凝聚研究人才、激发创造力

“深圳学派”建设任重道远,目前深圳的学术文化现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学术机构、高等院校不多,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人才也相对薄弱,加上缺少“学派”学术交流的平台如学派自己的刊物、网站、社区等等,使得本就不多的学术人员分散、缺乏思想碰撞。而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正好可以弥补缺少学术平台的不足,为学术人员提供一个相互讨论、启迪智慧、促进学术交流的阵地,从而达到凝聚研究人才与激发创造力的目的。

1.4 保留学派成员完整的思想脉络,以见证“深圳学派”的成长 学派知识库功能之一是为每一位学派成员提供一个自由的学术空间,用于对自己的学术资源进行提交、授权、交流及一些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在平台的这一自由空间,学派成员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保存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同时,通过与同行交流还可挖掘未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借助这样一个个知识碎片的学术积累、梳理,渐渐形成的思想脉络便可以完整保留。此外,对收集的论文、著作、科研报告等正式出版的学术成果,知识库还可为其创建一个“成果档案”[3],如通过他人的引用或参考来了解该项工作的延伸与发展态势、以及社会效果评介等等,从而见证“深圳学派”的成长。

2 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分析

“深圳学派”知识库是指为获取并保存深圳学派建设者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其功能是按“深圳学派”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学派建设者的学术成果提供展示与长期保存、实现开放存取,为每位学派成员提供一个自由的学术空间与交流平台。欲实现这一功能涉及到3个主要问题:即完成整个功能的模型构造、便于操作的软件平台及学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以下笔者就这3个关键性问题加以分析。

2.1 模型构建及工作流程

构建的“深圳学派”知识库模型应能达到储存数字资源、实现开放存取及自由的学术空间的目的,因此模型至少应包含3个模块:一是管理应用平台模块。其功能是对数字资源储存模块与学术空间模块进行综合应用管理,使这些功能得以实现并在相互之间进行切换,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提供检索与导航。二是资源存储模块。主要用于对数字资源按信息资源类别如学术资源、学者资源进行分类储存。其中学术资源包括学派成员的学术成果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预印本等等;而学者资源则包括学者简介、学者所属机构、学者参加的各类学术活动的剪影、以及别人对学者的相关评论等等。三是学术空间模块。主要用于对“深圳学派”核心成员与读者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发布、提交等。其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工作原理与流程是:学派成员经由“深圳学派”知识库操作界面进入学术空间模块中的学派成员个人空间,通过授权认证后,可以进行数字资源提交、发布设定等活动,或以板主身份进入学术交流空间与读者进行学术交流;而用户经由操作界面,通过身份认证及相应的授权后进入数字资源储存模块,检索及阅读相关资源,或进入学术空间模块中的学术交流空间与作者进行讨论、交流。

2.2 软件平台的选择

“深圳学派”知识库其软件平台的选择应能满足上述模型各个功能的实现。就目前而言,国外机构知识库研究已日渐成熟,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软件平台,如Greenstone、DSpace、Eprints、Archimede、CDSware等[4]。而国内较为常用的做法是选择国外比较成熟的开放源码软件系统,直接或在软件源码基础上做些适当的、非商业化的修改后加以采用。那么,对于“深圳学派”知识库是否有现成的软件平台可供选择呢?这方面,苏州大学在以Dspace建设“学者知识库”的经验值得借鉴,因为“深圳学派”知识库与苏州大学构建的“学者知识库”在功能上有类似之处,即比通常的机构知识库多了一个交流功能。也就是说只要在原机构知识库软件平台上稍做修改,进行二次开发把交流功能补上就可以了[5]。就本模型功能而言,可选择目前机构知识库采用最为普遍的软件平台DSpace进行二次开发,因为Dspace是较为成熟的机构库建设平台[6],国内外大量高校与科研院所使用它来构建本单位的机构知识库,这有利于促进机构库建设统一规范、开放存取及资源共享;再一个DSpace软件是可以免费下载、升级和重新分发,严格遵行OAI元数据收割协议,且不会引起相应的知识产权纠纷。然而对“深圳学派”知识库而言,其不足之处是Dspace没有学术交流功能,无法在读者及学者间开展学术交流。因此“深圳学派”知识库若选用就必须把所需的功能加上,即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其中主要是在学术空间模块中增加学术交流功能,最常见的做法是增加一个框架与DSpace相同、且相对独立的BBS模块系统,BBS模块嵌入在资源显示页面的下面,与DSpace之间通过惟一的资源识别ID号联系。读者在看完学术资源后可随时在其下的BBS区发表评论;而作者也可在登录后对评论进行回复、或作相关的处理,这样交流功能就得以实现,而经过这一改造的DSpace软件平台也就可实现模型的整个功能了。

2.3 学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

诚然,学术资源是“深圳学派”知识库的核心,只有知识库的资源能够真正反映“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这一宗旨,“深圳学派”知识库的功能与现实意义才能体现,否则“深圳学派”知识库就只是一个空壳或一些毫无用途的信息堆积。因此,对学术资源的建设就成为构建“深圳学派”知识库的另一关键问题。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深圳学派”内涵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及方便存取的学术资源呢?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三方面加以考虑:

2.3.1 科学界定学术资源内容的范围制定收集方案

“深圳学派”学科范围如何界定,目前还未形成一致的定论。但笔者认为,只要其内容符合“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这一宗旨,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在收集范围之列,正如曾任深圳社科院院长的彭立勋教授所说:“‘深圳学派中不限于一种学科,可以包括多种学科,不限于一门学问,包括多种学问。也不限于包括一种学术观点,而是多种观点。不限于一种研究内容和方法,而是多种研究内容方法”[7]。当然,作为特定的资源建设也不能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就现阶段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优先选择那些既能反映深圳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具学术文化开放、流动、包容特色,又能够体现深圳学术发展主要优势及担当深圳文化使命的学科或领域的学术资源。不可否认,深圳已开始了该方面的践行,如2013年4月23日,“深圳学派文献专区”在深圳市图书馆揭牌,共收藏146名全市专家学者出版的专著类文献486种近1 200册,学术期刊9种[8],这是首次以“深圳学派”的名称集中展示所积累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深圳大学图书馆高校文库正在筹建的“深圳大学学者文献库”,其首批学者包括胡经之、苏东斌、魏达志、何道宽、吕元礼、黄卫平等人的学术资源,范围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特区与港澳台经济、城市文化、文艺理论等领域,这也是“深圳表达”的一种集中体现。可以说,这些实践为“深圳学派”知识库的学术资源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两部分资源也可作为“深圳学派”学术资源存量的核心部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其学科或主题范围界定原则应遵行3点: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之列、具开放与包容文化特色的深圳表述、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存量。对照这3点且具体到学科或主题来说包括: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特区与港澳经济、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建筑与设计等;而收集方案的制定,则既要根据信息资源不同的类型形态,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及灵活的收集策略[9],以保证信息资源收集的可操作性与系统性;又要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法及尊重著作权利人。如对著作、论文、研究报告、专利、会议文稿等正式发行的出版物,可通过购买由数据出版商主动导入、或由文献管理软件自动采集及用户主动提交等方式;而对个人网站、QQ、博客、微信公众号、邮件等各类网络资源,以及实验报告、演讲文稿、专题报告等非正式出版物,则可在尊重著作权利人及相关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进行收集、整理。

2.3.2 对学术资源的收集建立政府、机构单位及民间组织等多层次激励、保障机制

作为知识库建设,尤其是“深圳学派”之类学术资源存量较少的知识库来说,如何吸引学派成员积极参预,以加快知识库学术资源的增量建设,是知识库能否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广为宣传,促使社团、协(学)会等民间组织及“深圳学派”核心成员等学者个人积极使用“深圳学派”知识库,优先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在“深圳学派”知识库发布、储存,优先从“深圳学派”知识库获取学术资源、进行学术交流,借此把知识库打造成聚集“深圳学派”学术资源与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其次,学派成员所属机构尤其是核心机构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条例,鼓励机构成员向知识库提供自己的学术成果及无后顾之忧地使用其资源。如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增加对知识库学术成果的认可,并与传统的期刊评价同等对待;对职称晋升、干部提拔及各类考核、评聘中,将学者在知识库中发布的学术成果一并加以考虑;制定“深圳学派”知识库知识版权相关许可协议等等[10]。最后,作为政府层面应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如筹建“深圳学派”知识库联络处,以协调知识库建设中各机构之间相关事宜;建立“深圳学派”学术成果的“呈缴制”,对深圳学者创造的学术成果如著作、论文等有义务为“知识库”提供一份数字资源贝份,从制度上对知识库建设在学术资源增量上给予保障。

2.3.3 为学派成员或核心机构提供方便存取的信息渠道

学术资源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学术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学术资源建设与学者成果发展相适应之外,还需要一个方便存取的信息渠道。因为低效、不便操作使用的信息渠道会减少人们的利用,从而极大阻碍信息资源的建设。这就要求在操作界面上人性化、操作终端设备多样化,在提交方式与流程设计上,让学者既能在需要提交及发布信息时,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或学术活动现场感受,通过电脑、Ipad或手机提交、发布在知识库上;又能在需要获取知识库资源时,可按自己的意愿以作者或学科内容来检索并无缝链接进入。

3 结 论

深圳学术资源存量不多,增量资源分散。因此,对构建基于“深圳学派”的知识库,作为聚集学术资源、开展学术交流的具体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团结深圳学人、集中彰显深圳学术特色,从而为促进“深圳学派”建设夯实牢固的基础。而上述3个关键性问题的分析,一方面,从构勒“深圳学派”知识库整体功能、原理及工作流程,通过技术机制来保证“深圳学派”知识库的实现;另一方面在学术资源建设上,分别从资源内容的规划与界定、制度层面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条例、以及信息渠道的方便存取3个角度来保障学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平台服务深化或创新要开出一遍新天地,除了技术、资源与方法外,天时地利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柯平,王颖洁.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6):243-248.

[2]莫大喜,周礼红.“深圳学派”建设:学术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深圳学派”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界,2012,(10):215-221.

[3]袁顺波,董文鸳,刘艳华,等.机构库实践建设现状研究——基于OpenDOAR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2012,(5):67-70.

[4]郭少友.机构库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77-80.

[5]何继红.以人为本 科学构建学者知识库[J].图书情报工作,2010,(8):131-135.

[6]凌云,李宁.大学机构库建设新思路[J].图书情报工作,2013,(增2)(12):53-56.

[7]楚小庆.深圳:时代的文化强市与学者的文化自觉——“深圳学派”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13,(1):96-100.

[8]翁惠娟,韩文嘉.“深圳学派文献专区”揭牌[N].深圳特区报,2013-04-24,(A04).

[9]解金兰,常琛.发现机构库的构建与发展趋势[J].情报科学,2016,(2):110-114.

[10]张丽娟,陈越,黄闽,等.高校机构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践,2013,(2):21-25.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服务创新知识库
汉语近义词辨析知识库构建研究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美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政策调查
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
位置与方向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