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效果综述

2017-01-16李金河姚永敬

东方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李金河+姚永敬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校的课程建设现状加以宏观分析,并对建设的效果进行综合描述,以期从中总结出我校课程建设的现有成果,找出存在的不足,以便为今后的课程建设理出思路。

关键词:课程建设;现状分析;效果综述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对高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201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我校成立已有十几年了,课程建设也进行了十几年。从最初的一个专业、几十门课程,发展到现在的25个专业、数百门课程。十几年来,随着学校对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向着更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调整课程结构,分层次分步骤推进课程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它有其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既有“学中做”,又有“做中学”,达到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多年来,我校课程建设一直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核心,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依托,以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为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课程建设。

二、课程建设目标

我校课程建设分三个层次: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市级精品课程建设。

我校现有市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重点课程20门。到“十三五”末,我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市级精品课程达到10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20门,校级重点课程达到30门。

三、课程建设措施

1、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设置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克服课程设置的盲目性,有利于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制定课程标准过程中,我们坚持“能力为本、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宗旨。当然,社会在迅速发展,课程标准也要随之进行动态调整。

2、强化师资队伍,推动课程建设

2011年之前,我校的师资队伍非常薄弱。具体表现在:1)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只有50%左右,也就是说,一般左右的教师是无证上岗。2)教师职称普遍较低。在全体专职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凤毛麟角,并且是从校外引进的;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40%左右;多数教师都是年轻的助教。3)教师的年龄结构很差。当时的专职教师要么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要么是从校外招聘的其他高校退休的老教师。4)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小。

2012年以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良好效果。截止目前,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专职教师比例达到了90%以上。并且,学校明确要求,新进的年轻教师必须在两年内拿到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师职称比例趋向合理。几年来,学校自主培养了6名副教授,20余名讲师,现在高级职称教师占比17%,中级职称教师占比48%,初级职称占比14%。教师年龄结构明显好转,基本形成老、中、青梯队式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有明显提高。

最近几年来,学校配合上海市教委的强师工程,出台了一些有关提升教师学历和职称的文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在相关专业引进了大师级专业人才,建立了大师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我校近一半的专业逐步组建了学历、职称、年龄分布合理,团队成员稳定、爱岗敬业的课程建设队伍。这些教学团队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他们的工作特色是:“高级职称教师现场指导、率先示范;中级职称教师献身一线、争当骨干;初级职称教师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我校现有的5门市级精品课程都出自这些教学团队。其中,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和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分别获得2015年和2016年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

3、调整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建设

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部分专业能够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将课程体系调整6个板块: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集中实践课。从2016级开始,我们又做了如下改革:1)全校实行统一学分;2)为学生提供真正的选修课。我们为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12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在两年内可从中自选两门课程,取得2个学分即可。3)去掉任意选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前我们没有真正的公共选修课,也没有专业选修课,所以有些专业就在任意选修课模块中为学生开设一些与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课程,学生又不得不学,在课程设置上显得不伦不类。如:汽车专业开设了影视欣赏;物流、金融、会计等专业开设了中点制作、西点制作、名菜欣赏等课程。现在,我们不但设置了专业选修课,而且限定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4)规范了全校各专业的学时。第五学期上八周课的专业,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450学时左右;实行2+1模式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550学时左右。5)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这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优化教学内容,满足职业需求

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我校对教材的征订提出三条要求:1)必须是高职高专专用教材;2)最好是国家高职规划教材;3)最好是近三年的新教材。

聘请行业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参与课程开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内容要满足职业需求,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职场需求。2)在理实结合的课程中,增加实践课的比重。3)各专业都把考证内容列入课程中。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课程建设

1)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简化理论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倡导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有趣的案例,引出抽象的概念或理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提倡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大作业、调查报告、学期论文、课题分析等形式来代替传统的试卷。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运用电视、电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利用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可以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来接受知识,最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多年来,我校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实践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规范了课程实训、实习教学大纲。指导教师要明确课程实习、实训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熟悉课程实习、实训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了解课程实习、实训的重点;清楚课程实习、实训的考核方式。

2)强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要下企业进行现场指导,下企业的次数不少于3次。在实习中期,教务科研处将组织中期检查。

3)建立督导信息反馈系统。学校的督导专家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4)对实习过程中某些指标实行量化。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不少于5次,实习学生要一周提交一篇实习周记。

5)改毕业论文为实习报告。起初,学校盲目地套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结束毕业顶岗实习后要提交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毕业论文。但几年下来,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能称得上论文的没有几篇,多数论文都是学生从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实际上,这个要求已经超出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范围,背离了高职高专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致使学生不得不以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的方式来应付完成毕业论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重申:“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大胆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生撰写毕业实习报告来代替毕业论文。结果,效果很好。学生写的实习报告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写起来容易,因为自己有经历、有体验、有思想,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指导教师也轻松。以前学生的论文都是东拼西凑的,指导教师看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现在,学生写的是实习经历和个人思考,指导老师只要为学生把握方向,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即可。

让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师资队伍中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的比例相对较低,需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以改变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全校各专业的教学需求。

3、网络资源不完善,更新频率较低。

4、课程建设中行业专业参与程度不高,学生参与度更低。

5、课程建设意识不强,精品课程数量不多。

参考文献:

[1]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3)

[2]刘东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3]孙睿,郭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4]张玉欣,姚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管理学家,2011(10)

该论文为2016年度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