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交易市场构建、发展与对接研究:低碳经济学术前沿进展

2017-01-16王璟珉李晓婷居岩岩

关键词:碳税交易市场配额

王璟珉 李晓婷 居岩岩

碳交易市场构建、发展与对接研究:低碳经济学术前沿进展

王璟珉 李晓婷 居岩岩

碳交易; 碳价格; 碳交易市场; 低碳经济

一、引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五大重要理念之一,并指出要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而作为其重要市场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下文简称:碳交易)机制,自2013年在全国展开试点前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大量产生,研究内容不断细化,成为了近年来低碳经济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

二、碳价格影响因素及关联机制研究

碳价格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影响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确定合理的碳价水平,并确定影响价格的因素成为构建可持续的碳交易市场的关键。由于我国碳交易属于试点时期,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的发展阶段显著不同,因此研究的重点也会有明显差异。基于这一原因,该内容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开展分析。

(一)国内对碳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过对国际主要碳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碳价格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在碳交易中按照连续的、公开的竞价方式形成,二是在场外市场中按照由买卖双方协议达成(陈伟、宋维明,2014)*陈伟、宋维明:《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借鉴》,《价格与实践》2014年第1期。。而碳价格的波动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者们通过A-PARCH模型、静态博弈模型、R/S分析法即重表级差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GEN方法等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碳交易市场的运行进行模拟分析发现,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受宏观经济、政策变化、配额数量、技术进步、能源价格、经济环境、气候变化、重大事件、内在趋势等因素影响较大(荆克迪等,2014*荆克迪、安虎森、田柳:《国际碳交易市场收益波动率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A-PARCH模型的Bluenext碳交易市场的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马啸原等,2014*马啸原、李兵、姚兴振:《基于Swarm的企业碳交易博弈仿真分析》,《中国市场》2014年第12期。;齐绍洲等,2015*齐绍洲、赵鑫、谭秀杰:《基于EEMD模型的中国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丁洋,2015*丁洋:《基于GEN方法的国内碳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碳配额价格为例》,《时代金融》2015年第4期。;陈欣等,2016*陈欣、刘明、刘延:《碳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与结构性断点——基于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6年第11期。)。

碳价格的影响因素又进一步导致排放控制目标宽松、政府不合理的干预等问题的出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协调和配合(孟新祺,2014)*孟新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我国碳市场建立的启示》,《学术交流》2014年第1期。。一个有效的碳价格影响企业行为及其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将碳价格上升到能将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成本传递到企业的日常决策中去的水平(卢现祥等,2014)*卢现祥、柯赞贤、王宇:《构建低碳经济中有效的碳价格制度》,《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碳排放配额的价格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碳排放核证减排量价格具有引导作用,而碳排放核证减排量的现货价格对碳排放配额的现货价格具有较大拉动作用,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配额期货价格对碳排放现货价格的冲击作用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在未来碳交易市场管理,应重视碳排放配额现货价格,注重发挥不同的碳排放权产品在价格管理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碳交易市场内不同产品价格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王军锋等,2014)*王军锋、张静雯、刘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价格关联机制研究——基于计量模型的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通过不同因素对碳价格形成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市场交易者和市场监督者可进行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和碳市场建设。市场监管者需要对配额分配、交易制度、市场主体准入和风险防控进行评估及调整(齐绍洲等,2015)*齐绍洲、赵鑫、谭秀杰:《基于EEMD模型的中国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需要将碳市场连接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并且综合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两种方式,建立基于预期管理的混合调控政策(陈波,2015)*陈波:《基于碳交易市场连接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

从已找到的国内研究文献来看,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与中国碳市场运行的时间较短,各种制度政策不健全,对不稳定的碳市场建立复杂模拟和预测模型存在困难等因素有关。另外,由于运行时间短,碳交易试点的数据量也相对有限,不足以进行更为丰富的研究。

(二)国外对碳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对于国内数据的短缺,国外在碳配额价格的研究上则有更多的数据支撑,因此实证研究居多,而且具有双向研究的特性,即从碳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分别开展研究。

以上研究虽对我国碳价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有关我国碳市场在与国际碳价接轨方面的研究尚待完善。未来在定价的宏观政策变量、碳市场运行微观影响因素与国内碳定价机制的实证分析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邹伟进等,2014*邹伟进、王向东、朱东元:《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4年第3期。;穆丽霞、胡敏敏,2015*穆丽霞、胡敏敏:《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中的应对策略》,《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万方、杜莉,2015*万方、杜莉:《中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机制设计的优化与完善——基于EUETS机制及其运行的分析与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王冰,2016*王冰:《国内外碳交易机制构建的比较分析及经验借鉴》,《对外经贸实务》2016年第10期。)。

三、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机制研究

碳权分配作为碳交易市场设计的重点而备受关注,其初始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是碳交易顺利推行的基础。碳排放权具有资产的特性,其交易对象是资源的使用权,除了国家无偿分配,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王简、庄鑫,2014*王简、庄鑫:《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目前排放权初始分配也主要有三种模式:免费分配、公开拍卖、混合模式。

(一)有关免费分配机制的探讨

(二)公开拍卖及混合模式

基于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对于初步开展碳交易试点的中国,碳权分配的混合动态机制更有利于推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王倩等,2014)*王倩、高翠云、王硕:《基于不同原则下的碳权分配与中国的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因此,应在全国建立统一的总量限制与初始分配制度,总量依据应承担的减排额与预测排放额,遵循“从上而下”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到各地区,初始分配方式应将免费发放和拍卖相结合(郝海青、毛建民,2015)*郝海青、毛建民:《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变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综合利用“历史排放+基准分配模式”、“拍卖+无偿分配模式”、“拍卖+碳基金模式”三种分配模式选择方案。我国各试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也在积极探索,例如,深圳以碳交易机制设计为重点,制订了具有深圳特色的配额分配方案,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博弈,创造性地推出了可调整配额分配制度,有效避免了可能由经济增长放慢导致的配额过剩问题,其他试点也单独或结合使用历史排放法、行业基准线法和竞价博弈法进行配额分配与管理,采取免费或“免费+有偿(拍卖或固定价格)”的方式向相应的各控排企业分配年度配额(郑爽,2014)*郑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研报告》,《中国能源》2014年第2期。。

(三)从企业层面看待碳配额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未来可以就混合方式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中的具体有效实施路径,详实可行的补贴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碳交易体系的建设路线、实施步骤与规划以及预期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四、碳交易效应评价研究

碳交易效应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碳交易市场的效应评价。从近两年的文献来看,分别涉及到欧盟、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等开展碳交易较早或逐步重视的国家。

(一)欧盟碳交易效应评价

(二)其它发达国家碳交易效应评价

(三)中国碳交易效应评价

我国碳交易试点虽正在顺利推进,基本验证了碳交易体系的可行性,但由于数据的缺失,具体减排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伴随中国碳交易试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中国碳交易的实施效果和效应评价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从企业层面来看,碳交易的发展赋予“碳”以内在价值(刘楠峰、范莉莉,2016*刘楠峰、范莉莉:《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碳资产识别研究》,《生态经济》2016年第10期。),使碳排放的权利从此成为可交换的商品,也使碳排放权成为具有多种资产存在形态的传统和新型并存的资产。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形成碳资产管理意识,整合碳资产管理也将成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一项重要工作(张彩平,2015)*张彩平:《碳资产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财务与金融》2015年第3期。。

综上而言,虽然一些国家已经成功在生产层面中减排,取得一定的效应,但却从国际贸易进口的商品和服务中输入隐藏的碳排放,增加他们于消费层面的排放量,使总排放量维持不变,甚至增加。因此,效应分析不能仅从本国生产角度开展,还应关注消费和进口两个维度。近来,国内外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从消费的视角对碳排放问题进行解读。以消费导向为基础的政策,能透过价值链中更大范围的减排选择及在最终消费点上直接地解决因消费而上升的排放。基于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相对更加公平,反映区域贸易、消费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泄漏。同时,从使用端进一步区分了完全使用直接碳排放和最终使用驱动碳排放两种核算原则。为应对未来的消费量增加,从消费的层面对碳排放实施有效的控制,解决消费与技术问题,碳成本的转移,以及消费方式的转移和过度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的方向。

五、碳交易与碳税的比较研究

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焦点则从两种减排方式的效益评价转向探讨两者综合运用成为复合工具或双轨机制的可能性。

相对于碳交易市场可能存在的寻租现象,以及免费分配可能导致的不公平结果,作为价格控制机制的碳税通过财政方式运作则更为公平,并且由于税收的固定性,企业的减排成本得以预期,更有利于企业控制减排成本,形成较长远的减排激励。对于“富煤、少油、缺气”的中国,碳税政策仍势在必行(邓望远等,2014)*邓望远、姚丽敏、李建桐:《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比较研究》,《经济视角》2014年第8期。。但之所以碳税迟迟未得以开征,是由于碳税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现阶段以发展为主的中国,至少目前还难以承受。朱沛东(2014)*朱沛东:《我国征收碳税的经济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国际商务财会》2014年第7期。构建的CGE模型也表明,征收碳税虽然能够抑制全社会化石能源的消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福利带来负作用。在我国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善的情境下,对碳税政策的选择需保持谨慎态度。

综上,针对我国国情,复合碳交易体系更加符合碳市场的发展要求,即在碳交易市场中,首先通过碳交易制度促使企业主动选择“提高计划碳减排量”逐年降低碳减排量,并对碳超量排放采取处罚机制,通过征收碳税提高计划减排量(孙亚男,2014)*孙亚男:《碳交易市场中的碳税策略研究》,《中国人口·经济与环境》2014年第3期。。一方面通过碳交易控制碳排放的数量,并形成碳交易市场价格;一方面通过碳税的刚性预期,激励减排潜力,并通过税收收入的循环使用,实现“双重红利”。而碳交易试点的发展也为碳税税率的设定与调整、碳税减免政策的制定等提供了参考。应将碳交易与碳税组合使用,用排放权交易制度保证结果监控,靠碳税制度实施过程监督,找准二者的结合点,联合运用、取长补短(申嫦娥等,2014)*申嫦娥、田洲、田悦:《碳税、碳交易的机制比较与联合应用方案设计》,《财政研究》2014年第11期。。基于对比碳税与碳交易在理论基础、效果成本、减排效果、监督机制以及未来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两种政策的执行现状和中国国情,我国应把握分工原则和适度原则建立碳交易与适度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降低碳排量(曹裕、王子彦,2015)*曹裕、王子彦:《碳交易与碳税机制比较研究》,《财政与税务》2015年第5期。。

六、碳交易体系之间的对接

随着各国相继实施或准备实施碳交易,各碳交易市场的衔接乃至建立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吸引了众多研究者,他们从理论角度证明了全球碳市场的建立有利于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率和全球福利水平。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构建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并没有阻碍研究者构建全球碳市场的热情,他们从交易单位的互认、交易流通及分配方法、目标和指标、参与方式与覆盖规则等方面探讨碳交易体系之间的衔接,力求为全球碳市场的构建奠定基础工作。

加入全球碳交易市场对能源技术研发投资有快速而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显著降低我国能源强度和减少碳排放强度,能有效降低全球气温,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面对国际减排压力,我国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先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避免在国际压力下盲目承诺加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我国不应该过早盲目加入全球碳交易市场,应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寻求向全球碳交易市场合理的过度时间点(闫云凤,2015)*闫云凤:《全球碳交易市场对中国经济—能源—气候系统的影响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EU ETS交易体系的诸多经验及问题对中国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给予了若干启示。中国应建立基于排放源的相对总量控制体系;采取兼顾公平与利益的混合分配模式;建立允许存储、禁止借贷,一定条件的信用抵消,以及政府配额储备等履约成本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配额履约监管与处罚机制(袁杜娟,2014)*袁杜娟:《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构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中国要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碳排放定价能力的碳排放产权交易市场,需要参照美国杜克法则,具体包括明确该市场的基本要素及规范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张树安、韩丽娜,2014)*张树安、韩丽娜:《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分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从全球气候治理来看,建立新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和碳交易规则涉及各国和地区重大政治、经济利益,体系监管的困难、价格的脆弱以及碳市场面临的政治风险等因素的存在说明,碳交易对接将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博弈过程(刘慧、唐健,2014)*刘慧、唐健:《碳交易体系对接与后京都气候治理》,《国际研究参考》2014年第5期。,超出了单个主权国家的范围,需要总体制度安排来管理排放贸易体系之间的关系,这一制度设计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调试的过程:从国家之间就共同的排放目标和排放贸易规则的非正式讨论开始,最终实现具有全球统一参考价格的碳市场。我国应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为指导,将碳市场连接与宏观调控相结合(陈波,2015)*陈波:《基于碳交易市场连接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

七、总结

碳交易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工具。EU ETS的运行充分证明了其减排效率。然而受到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产业环境、能源价格等影响,其效应并不如预期想象的那样,并且从中短期效应来看,会对行业格局、国家福利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高经济效率的碳市场,碳交易的研究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低碳经济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可见,随着EU ETS进入第三阶段,对碳交易机制的效应评价、制度改进等方面的研究趋于细化和深化,这些研究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而我国处于碳交易市场发展初期阶段的现实促使研究者将重点集中在交易模式、碳价格影响因素、排放总量确定、碳配额初始分配等机制设计的问题上。

总体而言,近两年的研究对碳交易机制、区域以及国际碳交易市场构建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深化,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从宏观分析深入到微观层面,即深入到企业甚至个人。这说明了研究工作伴随着实践的深入而走向成熟,尽管对于碳交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或值得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从本文整理到的近期文献来看,尽管有关碳交易的文献数量较多,但重复性研究颇多,实证研究从数量而言相对较少,区域性差异的比较研究也有待加强,并且仍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在理论层面加以梳理、分析和归纳,或者理论需要随着实际的迅速发展而追踪研究。就我国而言,例如:对我国碳交易试点的实施方案与对策的研究;试点区域的实施方案出台及其效果评估;从碳交易试点向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过度中的实施方案与效果评估;如何合理协调中国碳交易体系和其他经济运行系统的矛盾,处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关系;最终由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到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对接研究等。而从国际的研究方向发展来看,随着碳交易在各国实践的深化,碳交易的研究仍会是学术界的热点,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碳交易与碳税结合的具体制度设计、碳交易的国际衔接与协调、交易机制创新及交易风险的识别与规避等都将成为新的探讨方向。

尽管作为一种市场手段,碳交易在近几年的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得到了认可和推广,也要注意到随着这种市场机制的兴起和发展,也可能会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桑德尔(2013)*参见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就从全球公平和道德视角指出,碳交易系统实际上是使富国花点钱就可免于做出牺牲,这不利于形成全球性的道德观,进而言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使得企业花点钱就可排污。从长远来看,用交易化的市场逻辑来解决社会公平和环境治理问题,是否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这也是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话题。未来有关碳交易、碳市场的研究将不仅局限于经济学等现有领域,必将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有所发展和突破。

[责任编辑:贾乐耀]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of Carbon Trading Marke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Conjunction——Academic Frontier of Low Carbon Economy

WANG Jing-min LI Xiao-ting JU Yan-yan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P.R.China;2.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103, P.R.China)

China started carbon trading pilot markets within 2 provinces and 5 cities since year 2013, when the related research began to explode and turned into the hot topic in low carbon economy field. The pilot scheme, in some extent, proved the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and promoted the plan of national trading market construction into action in year 2017. Meanwhile, EU ETS came into the phase III in year 2013 as well, so the internationally academic focus is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ystem’s experiments and problems, and the system’s economic and social influences, etc. In summary, the research developed in-depth and concentrated in five aspects: carbon price influential factor analysis, initial emission rights allocation study, carbon trading effect evalua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with carbon tax,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junction of carbon trading system.

Carbon trading; Carbon price; Carbon trading market; Low carbon economy

2016-09-06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资助经费项目“山东省节能量交易机制建设研究”(J14WF09);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推动山东省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4CGLJ1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对策研究”(11CGL063)。

王璟珉,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山东财经大学企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济南250014);李晓婷,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济南250014);居岩岩,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250103)。

猜你喜欢

碳税交易市场配额
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何以意义非凡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碳税立法模式问题探究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
碳税蹒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