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
2017-01-16汪浩伟文美杨建昌
汪浩伟 文美 杨建昌
(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2.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 贵阳 550002)
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
汪浩伟1文美2△杨建昌2
(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2.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BPV)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15例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为纳入对象,分为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对入选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V)和CAG,并分析两组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冠状动脉S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且各BPV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冠心病组SSS积分高于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越重,其 SSS评分越高。结论 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CHD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
血压变异性; 冠状动脉病变; 动态血压监测; 冠状动脉造影
高血压是冠心病(CH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多项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均推荐控制血压水平,而血压变异性(BPV)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文献[1]显示BPV是一项独立反映心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素,BPV升高,心血管风险也会升高。本文旨在探讨BPV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5例,其中男 164例,女 151例;年龄38~77(62.4±10.2)岁。纳入标准:(1)原发性高血压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2)冠心病诊断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主动脉夹层、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2)急、慢性肝肾疾病及感染性疾病;(3)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入选患者均行CAG,并根据CAG结果分为两组(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137例,男90例,女47例;非冠心病组178例,男74例,女104例。
1.2 方法 (1)动态血压的测量:采用美国DMS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测量间隔时间为:白天(6:00~21:59)每30分钟一次,晚上(22:00~5:59)每60分钟一次,剔除无效数据,观察指标: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2)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测量:采血前1 d晚餐进普通饮食后禁食12 h,清晨6:00~7:00时平卧位休息至少30 min后,取肘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清,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采用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HDL)。(3)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分析及标准:常规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取多体位投影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两个体位以上的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为非冠心病组。冠脉病变评估依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血管段狭窄程度积分(segmental stenosis score,SSS)评分方法[2],SSS是指对各支冠脉病变进行定量评定。冠状动脉划分为10个血管段,分别为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近、中、远段,左回旋支近、远段,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分支血管归为相应的血管主干或血管段。每个血管段根据没有冠状动脉斑块、斑块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50%≤狭窄<70%)、重度狭窄(狭窄≥70%)的程度分别赋予0、1、2、3分,最后每个患者将10个血管段的得分相加得到相应的SSS。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比较 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在性别、年龄、血糖、TC、TG、HDL、SBP和DBP等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2.2 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较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24hSSD、24hDSD、nSSD、nDSD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且各动态BPV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而增加。见表2。
表2 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s)
注:与非冠心病组比较,aP<0.05 ;与冠脉单支病变组比较,bP<0.05。
2.3 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SSS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β=0.029,P<0.05),夜间舒张压标准差与SSS值之间呈正相关性(回归系数β=0.035,P<0.05)。见表3、表4。
表3 血压变异性与SSS值的关系(单因素分析)
注:与SSS相关,aP<0.05。
表4 血压变异性与SSS值的关系(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注:与SSS相关,aP<0.05。
3 讨 论
血压变异是指血压随着生理和环境的改变不断波动的情况。血压变异通常用特定的时间段测量的血压读数的标准差来表示。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由血压变异性的大小决定,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且其大小的幅度与靶器官受损程度相关[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或无明显下降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损害[4]。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机制可能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或异常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顺应性下降,阻力增加,压力还可引起血管退行性变,使血管内膜受损,脂质堆积,进而形成粥样斑块[5]。血压存在昼夜节律变化和个体差异,传统的定时、定量给药的抗高血压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降压疗效。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作用持续性、维持24 h稳定降压非常重要。有研究结果[6-7]表明,血压水平越高,冠状动脉双支和三支病变的比例越高,且在血压水平相同的高血压患者中,BPV高者靶器官损害严重。张戈等[8]在研究中发现24 h收缩压标准差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有显著的相关性。Parati G等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的波动幅度较血压正常者大,并且增加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9]。Rothwell等报道长期随访的收缩期变异性是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独立于血压水平[10]。
本资料结果显示,冠心病组的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SSD、24hDSD、nSSD、nDSD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双支及三支病变组中,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nDSD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SSS评分高于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越重,其 SSS评分越高。其中nSBPSD、nDBPSD与S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结果显示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血压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对血压变异性的监测,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合理调整服药时间,在血压水平达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血压变异性,从而更好地防止和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1] Rothwell PM. Iimitations of the usual blood-pressure hypothesis and importance of variability, instability,and episodie hypertension[J].Lancet,2010,375(9718):938-948.
[2] Min J K.Prognostic value of multidetect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for prediction of all-cause mortality [J]. J Am Coll Cardiol,2007,50(19):1-4.
[3] Miao CY,Xie HH,Zhao LS,et al.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P level in determination of end-organ damage in rats [J].J Hypertens,2006,(24):5125-5135.
[4] Vaes B,Ruijter W,Gussekloo J,et al.The accuracy of plasma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for diagnosis of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J].Age Ageing,2009,38(6):655-662.
[5] 周隽,于宠,王玮,等.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25.
[6] 周兵,吴开霞,李勇,等.23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临床背景资料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1):872-873.
[7] 陈文,王又平,王相智,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1):1070-1072.
[8] 张戈,杨瑞丰,汪丽琴,等.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191(9):193-198.
[9] Parati G.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Suppl),2005,23(1):19-25.
[10] 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maximum systolicbiood pressure and episodic hypersion[J].Lancet,2010,375(9718);895-905.
R544
B
1000-744X(2016)08-0840-03
2016-01-06)
△通信作者,E-mail:9876945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