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与肺癌防治

2017-01-16孙鹏程吴承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医学体质中医药

孙鹏程,吴承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京 210023)

【理论探讨】

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与肺癌防治

孙鹏程,吴承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京 210023)

中医学有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对肺癌与肺癌转移的防治都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在肺癌预防上,从病因学出发应用传统养生方法可以提升人体正气以防发病,通过体质学进行辨体、调体可以实行肺癌个体化预防,对肺癌转移的防治可以从“通道”“邪盛”“正虚”三大因素综合考虑。具体而言,可以运用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截断疗法,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温通降浊的祛邪疗法,补益脾肾、益气养阴的扶正疗法。运用以上方法防治肺癌与肺癌转移可以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

肺癌防治; 肺癌转移;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治未病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我国是高发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全球癌症报告[1]报道,吸烟、空气污染等是增大中国人患肺癌风险的主要因素。改善环境非医学所能,防治结合则是医学所重。西医学有肿瘤的三级预防,分为病因预防、“三早”预防与临床预防。而中医学自古就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笔者以此为纲目,总结探索肺癌的防治思路,以期有利于临床研究与国民健康。

1 中医学“未病先防”思想与肺癌的防治

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作“治未病”,主张“未病先防”,强调于未病之先做好预防工作。王琦教授指出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对解决未来13亿中国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在肺癌上正是如此,“治未病”思想贯穿始终[3]。

1.1 病因学与肺癌防治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学科。病因指外界客观存在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等有害因素,或者人体本身心理及遗传的缺陷,当其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致病效应者称为病因[4]。

对于肿瘤病而言,在尚未发生之时,针对各种可能的病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可以有效降低肿瘤的发生率[5]。传统的养生之学注重法于阴阳,顺应自然变化以保养形体;调御精神,恬淡寡欲以涵养真元;饮食有止,节制饮食以养后天脾胃,如此养正防病有助于肺癌的预防与肺癌病人的养生保健。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传统养生法如太极拳运动、艾灸关元等穴位、推拿按摩等均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而预防肺癌,服用益气养阴之品如黄芪、太子参、天门冬等药物或中药复方亦可提升自身抵抗力,配合戒烟可以有效避免致癌因素的侵袭[3]。

1.2 体质学与肺癌防治

在个体化肺癌防治方法的探索中,体质学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郑同宝等[6]指出,体质对肺癌整个病程中病机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质类型决定肺癌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肺癌的证候类型,体质决定肺癌的变化转移关系。

王琦[7]的“九种体质”学说揭示了中国人的基本体质类型,是“治未病”思想走向个体化诊疗的桥梁。个体通过体质辨识,针对性地应用调体方药与养生保健方法进行体质调节,从而达到预防体质相关性疾病发生的目的[8]。徐征等[9]的研究表明,体质因素是肺癌发病、是否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体质学说中的“禀赋遗传论”与肺癌发病的家族史彼此对应,而偏颇体质是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2 中医学“既病防变”思想与肺癌转移的防治

“治未病”思想也已在临床上指导肺癌转移的防治。笔者综述前人观点认为,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肿瘤的转移与三大因素相关:一是邪气炽盛或放化疗后余毒未清,此为肿瘤转移的核心因素[10];二是被扩散或转移的部位正气亏虚[11];三是存在肿瘤转移的体内通道。

2.1 “通道”因素与肺癌转移的防治

《难经·七十七难》阐释“治未病”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临床上,林洪生、郁仁存等多位医家均注重“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预防肿瘤转移的发生[12-13]。对肺癌转移的防治首先须明确其传变规律以及传变背后的“通道”因素。

《灵枢·病传》中已有五脏发病后按相克次序传变的理论。辛海等[14]认为此理论昭示了恶性肿瘤转移的先后难易顺序,可以用来判断传变的大体方向。常中飞等[15]提出“经络转移学说”,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是以经络为传变通路,经络关联比较密切的脏腑之间易于发生转移。辛海等[16]认为,肺癌的淋巴转移为邪毒沿少阳三焦通路传变,理由为体表淋巴结所在位置以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为转移灶,恰为足少阳胆经所过。

笔者认为以上肿瘤传变的理论中,使其建立通道的物质基础都是经络,故中医学界对肿瘤转移“通道”因素的认识就是经络。临床上可以应用经络学说来防治转移。如孙桂芝[17]根据经络和脏腑的关系判断肿瘤传变规律,使用药物预防传变,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2 “邪盛”因素与肺癌转移的防治

肿瘤的基础病理为痰瘀交阻[18]。致使肿瘤发生转移的“邪盛”因素亦主要是痰和瘀,临床上可以通过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方法防治肿瘤转移。

王文萍等[19]提出肿瘤转移的“痰毒流注”假说,认为肿瘤及肿瘤术后正气亏虚、痰湿内生、痰湿与余毒互结,流注经络脏腑、阻滞气血、络损血瘀而致转移。徐晶钰等[20]创新“胃癌痰证理论”,认为“痰环境”与“痰污染”导致胃癌的缺氧微环境,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一步发生侵袭转移。

“血瘀”则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肿瘤血管生成有关。活血化瘀药物可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血瘀”状态,对血液流变性造成影响,使得内环境不利于癌细胞的聚集、着床和增殖,从而抑制肿瘤转移[10,21]。同时,学术界亦有不同观点,部分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后认为某些活血化瘀方药有促进转移的作用。唐德才等[22]指出,关于活血化瘀药治疗原位肿瘤及防治浸润、转移的评价,应根据药物品种与产地、药物配合等多方面情况来定,其中活血化瘀药与补益药、解毒药、收敛药配合常可去弊存利,较好地发挥其抗转移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使用“温通降浊”的方法祛除致使肿瘤转移的内蕴邪毒。李晓丽等[23]认为,可以应用解毒、逐瘀、散寒的方法防治肿瘤转移,其中通过攻下药的通泻作用,可以排出蓄积在体内的寒、瘀、毒等致病致变因素。吴承玉[24]治疗肺癌特别重视保持腑气通畅,主张宁可使大便稀溏而通畅、不可使其成形而闭结,亦蕴通腑以抗肿瘤转移之思想。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是为“通腑安脏”[25]的思路方法。

2.3 “正虚”因素与肺癌转移的防治

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关键。1889年Paget[26]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认为器官微环境(土壤)可影响肿瘤细胞(种子)的种植、侵袭、存活、生长,与中医“扶正”理论不谋而合。研究发现,大多数肿瘤患者存在先天免疫缺陷或者后天失调,对外来致病因子抵御不力,对肿瘤细胞不能监视、排斥和歼灭,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制生长;而随着肿瘤的发展,瘤负荷增加,患者发生“免疫抑制”,对转移的免疫监控减弱,以至于肿瘤转移进行性发展并呈全身性扩散,形成恶性循环[27]。

中医药在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现代医学证明,应用中医药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内环境,发挥直接抑癌作用并清除癌细胞转移着床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起到延缓复发、防止转移的作用[11]。扶正补益中药以健脾益肾为核心,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同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益肾药物如党参、白术、枸杞子等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升、保护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通过免疫作用而产生抗癌效果[28]。

对肺癌转移的研究还发现,肺癌证属气阴两虚型的患者免疫功能最差,在阴虚或气阴两虚时患者的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免疫逃逸发生,可能促使转移相关基因激活,从而导致肺癌转移表型的获得,临床上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的发生。目前益气养阴法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抗肺癌转移的重要治法,可以在肺癌发病的早期及早加入益气养阴之品,如西洋参、石斛等,预防肺癌向气阴两虚证演变以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阻断肺癌证候的演变[29]。

3 总结与展望

西医学的“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依然是目前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最有效措施,其主旨在于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发展肺癌筛查方法。而中医学一贯的思路就是“未病先防”,将疾病扼杀在未发生时或萌芽阶段。运用养生学与体质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肺癌防治,可以有效降低亚健康个体的发病风险,而且成本低廉、方法简单,有着西医学不能比拟的优势。

对于肺癌转移的防治中医学亦极有专长,充分体现了“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临床常可从肺癌转移的“通道”“邪盛”“正虚”三大因素综合考虑,“先安未受邪之地”以截断肺癌转移的途径,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温通降浊以祛除体内的邪毒因素,补益脾肾、益气养阴以养正除积。如此多法合参可以杜绝转移的发生或抑制其发展进程,对稳定病灶、延长患者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当今时代下仍然在国民健康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传统赋予了中医学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使中医学在早期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中亦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理念,期望学术界在此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探索肿瘤病的防治方法,为人类健康谋福祉。

[1] STEWART BW, WILD CP, EDITORS. World Cancer Report 2014[R]. Lyon, Franc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4.

[2] 王琦, 董静, 吴宏东, 等.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实践健康促进[J]. 中医药通报, 2006, 5(3): 1-4.

[3] 项怡, 张铭. “治未病”思想与肺癌防治[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1):106-108.

[4] 王翔朴, 王营通, 李珏声.卫生学大辞典[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0:41.

[5] 霍介格, 王小宁. 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中医肿瘤的防治[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1): 245-246.

[6] 郑同宝, 张征, 蔚敏, 等. 肺癌中医体质辨证探讨[J]. 新中医, 2005, 37(4): 13-14.

[7]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4):1-8.

[8] 王琦. 中医体质学 2008[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8-53.

[9] 徐征, 丁以艳, 胡继红,等. 中医体质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首届国际体质医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全国中医体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2012:4.

[10] 庾庆丽.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现状[J]. 吉林中医药, 2010, 30(5): 456-458.

[11] 徐力. 从肿瘤病理学特征探讨中医治疗思路[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8, 5(2): 10-11.

[12] 张英. “治未病”应贯穿于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始终——林洪生学术经验系列(1)[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12): 2728-2729.

[13] 胡凤山, 张青.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肿瘤内虚学说”[J]. 中医杂志, 2011,52(19): 1630-1632.

[14] 辛海, 马琴.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2): 45-47.

[15] 常中飞, 胡秀敏, 陈培丰. 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恶性肿瘤转移新学说——“经络转移学说”[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6 (1): 167-169.

[16] 辛海, 赵文硕. 《黄帝内经》与肺癌转移探析[J]. 四川中医,2005,23(10):37-38.

[17] 赵杰, 孙桂芝. 经络理论在孙桂芝辨治肿瘤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2014,33(1):23-24.

[18] 丁以艳. 吴承玉诊治肿瘤的经验与思路[J]. 江苏中医药, 2009,41(5): 19-20.

[19] 王文萍, 姜良铎, 刘明. 肿瘤转移“痰毒流注”病机假说的研究思路[J]. 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3): 137-138.

[20] 徐晶钰, 张璇, 裴蓓,等. 从痰论治胃癌缺氧微环境逆转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理论探析[J]. 吉林中医药, 2014, 34(5):433-436.

[21] 芦柏震,陈小娟. 中药抗肿瘤转移浅析[J]. 海峡药学,2010,22(2):6-9.

[22] 唐德才, 臧文华, 朱叶琼, 等. 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转移影响的多样性因素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6): 503-506.

[23] 李晓丽, 宋振华. 肿瘤转移从温通降浊论治[J]. 福建中医药,2005,36(4):45-46.

[24] 黄磊, 吴承玉. 吴承玉教授诊治肺癌经验[J]. 中医药信息, 2014, 31(1):65-66.

[25] 李晓君, 曹公寿. 通腑安脏的理论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1987(3).

[26] PAGET S. Th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growths in cancer of the breast[J]. Lancet,1889,(1): 571-573.

[27] 林晓洁, 关若丹, 司徒红林, 等. 中医扶正法预防恶性肿瘤转移的免疫治疗机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24): 22-24.

[28] 吕志连. 中医药抗恶性肿瘤转移的研究[J]. 临床肿瘤学杂志, 1996,1(3):62-65.

[29] 田建辉, 施志明. 中医药防治肺癌转移的思路[J]. 新中医, 2005, 37(6): 5-7.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in TCM:on the Thought of Disease Prevention, Preventing Disease from Exacerbating

SUN Peng-cheng, WU Cheng-yu△

(TheBasicMedicalSchoolof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oncept of health that “preventing disease in health, applying early treatment to prevent deterioration”. It has a wealth of research resul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and metastasis of lung cancer. On the prevention of lung cancer, according to etiology, traditional regimen can enhance the body health energy to prevent disease; additionally, the individualized prevention of lung cancer can be implemented to reduce the risk by body differentiation and constitution adjust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CM Constitution Theor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metastasis can be considered from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channel”, “pathogenic qi prevailing” and “vital qi deficiency”. Specially, doctors can use the truncate therapy as the theory of “xian an wei shou xie zhi di”; besides, they can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by reducing phlegm and resolving masses, activating blood and dissolving stasis and warming channels to lower turbid urine; finally, they can maintain vital qi by reinforcing spleen and kidney and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It can receive good clinical effect by using the above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and metastasis of lung cancer. It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human health in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Metastasis of lung cancer; Preventing disease in health; Applying early treatment to prevent deterioration; Treating preventive disease

孙鹏程(1988-),男,山西太原人,医学硕士,从事病证规范研究。

△通讯作者:吴承玉(1950-),女,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 chengyu720@163.com。

R734.2

A

1006-3250(2017)05-0623-03

2016-09-17

猜你喜欢

中医学体质中医药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