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猪场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控措施

2017-01-16崔金霞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7期
关键词:菌素肠炎猪群

崔金霞

(寿光市田柳镇畜牧兽医管理站,山东寿光 262713)

规模猪场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控措施

崔金霞

(寿光市田柳镇畜牧兽医管理站,山东寿光 262713)

猪增生性肠炎呈全球性散发流行。本菌主要侵害猪,其次为仓鼠、雪貂、狐狸、大鼠、马鹿、鸵鸟,兔也有感染报道。各种年龄段猪都可受到感染,6~16周龄生长育肥猪最易感,发病率为5%~25%,偶尔高达40%,病死率一般为1%~10%,有时达40%~50%。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特殊的饲养环境可导致急性出血性猪增生性肠炎的暴发。慢性地区性猪增生性肠炎猪群中,感染猪的粪便可成为新的传染源。

各种应激、药物使用不当、饲料营养不全等因素,均可引起继发感染,特别是病毒性疾病的继发与混合感染更为常见。

1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4~12月龄的青年成长猪多发生急性出血性猪增生性肠炎,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贫血、严重腹泻,排出黑色柏油状稀粪便,而有的动物没有出现粪便异常即发生死亡,仅表现为苍白,精神萎靡不振,喜卧扎堆,有半数感染动物最终会以死亡告终,有的突然死亡。其余动物逐渐恢复健康,不表现明显的体重下降。怀孕动物在出现临床症状后6d内,多数会发生流产现象。

慢性型:6~20周龄仔猪慢性猪增生性肠炎最为常见,表现为瘦小,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变软、变稀,有的腹泻或间歇性下痢,粪便颜色较深,有的混有血液或呈焦油状粪便。病猪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消瘦,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受阻,体重减轻,病程长的可达一年。有的猪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贫血,对食物特别好奇,但拒绝进食。有的动物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表现迟钝和冷漠,营养状况不良。

生产实践中,当猪场发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和无规律间断性腹泻的病猪,导致猪群生长发育状况不良,食欲减退、严重消瘦,排黑色柏油样稀粪时,就应引起特别注意,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慢性型最常见的病变位于小肠末端50cm处以及邻近结肠上1/3处,并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增生性变化,表现为肠壁增厚,肠管直径增加。在轻微病变时,应仔细检查邻近回盲瓣的回肠末端区域。小肠、回肠、结肠及盲肠肠管涨满变粗,肠内充有液体或血凝块。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颜色变浅,切面多汁。黏膜表面湿润,无黏液,有时毅附炎性颗粒状分泌物。肠黏膜出血,有弥漫性、坏死性炎症。被感染的肠黏膜本身脱落进入纵向或横向皱褶深处,重者类似大脑的脑回。急性病猪病变常发生于回肠末端和结肠,有的直肠有血液和粪便混合成黑色柏油样粪便。

2 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肠黏膜增厚,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减少,黏膜由不成熟上皮细胞排列形成肿大的呈分支状腺窝。慢性病例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肥大,不成熟的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状细胞减少,其他感染细胞的细胞核呈肿大的小泡结构,或颜色较深的细长纺锤形;急性病例黏膜溃疡,肠黏膜脱落,上皮细胞坏死,外肌层萎缩,腺体增殖、延长、扩张、分支,有的腺体萎缩,绒毛萎缩。感染肠黏膜和感染肠道腺窝内,堆积有细胞碎片和大量胞内劳氏菌。

3 诊断

3.1 一般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确诊。一般在生产第一线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来指导生产。同时注意本病与猪沙门氏菌病、猪痢疾等其他肠道传染病进行鉴别诊断。

3.2 实验室诊断

本菌难于人工培养,常规方法不适合于活体检查;确诊需依靠更加灵敏特异的病原检测方法,如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法、核酸探针杂交法及PCR法等。

4 治疗

目前,林可霉素+壮观霉素、头抱噻呋钠、硫黏菌素、泰妙菌素和泰农等均有效一定治疗效果,可以选择使用。

5 预防

5.1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改善饲养环境,保持卫生环境,减少应激反应,强化消毒措施,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和营养水平,对本病防治具有实际意义。预防本病的原则是杜绝外来病原侵入,切断传播途径,坚持对发病猪群的隔离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出栏后,彻底冲洗消毒,空栏7天以上方可进猪。由于母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哺乳期间应减少仔猪接触粪便的机会,做到随时清粪消毒。有条件的规模猪场应尽可能采用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

5.2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本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肠道疾病,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既要考虑个体给药又要考虑群体药物防治。定时清除栏舍、运动场内的粪便和污物,集中生物发酵处理,防止病菌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保持栏舍清洁干燥,并注意消毒。

5.3 药物防治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硫黏菌素、红霉素、青霉素、泰妙菌素、泰农等。各猪场可根据实际发病情况,采用间歇给药方法。另外,也可采用添加剂的方法防治本病,如选用泰农按110g/t饲料的剂量添加,连用21d;林可霉素在饲料中添加21g/t及壮观霉素添加42g/t,连用7~14d等,均可有效防治本病。

6 体会

(1)猪增生性肠炎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特别应注意与猪沙门氏菌病、猪螺旋体病、猪痢疾等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因此在对病猪进行诊疗时,应根据发病猪的年龄和种类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

(2)对繁殖猪群的急性猪增生性肠炎治疗需要采取有力的治疗方法。治疗既包括临床感染的猪,也包括有直接接触的猪。

(3)猪增生性回肠炎是集约化养猪场的一种常见病,在世界各地流行广泛,日益引起养猪者和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对该病仍未有足够的认识,研究也比较薄弱。

[1]王志华,张福国.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2,(3):157.

猜你喜欢

菌素肠炎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检测中生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巧用鸡蛋清治猪肠炎
猪群中暑咋预防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
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印度用超强抗生素养鸡